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今年是台灣走進世界舞台的400週年,大概也是從那時候起,各式各樣的外來勢力,以及部落自身的族群成長,驅使著各族原住民的先祖,從各個方向漸漸進入台灣的山林,找尋新的家園。

隨著他們的移動與定居,台灣的山林也漸漸出現了模糊的邊界:各族之間的部落獵場邊界、族與漢之間的楚河漢界,用無形的、耆老耳提面命的、以及大清帝國劃定的土牛界等,讓台灣成為了百國之島:家族與家族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族與族之間乃至族與漢人之間,成為了各種各式的國家邊界,有如歐洲申根地區的柔性疆界,也有動刀動槍有如萬里長城的硬性疆界。

那是大多數「台灣漢人」對山陌生的起點,彼時的山不是山,而是他族的生活場域,長輩乃至官員耳提面命不得接近之處。冒險進入者,或為薪柴、或為樟腦、或為各種利益與生活的苦惱,時而拿命來換。

這很正常,當代國家之間也是如此。要不,看看最近的中共軍演,是不是再怎麼囂張,都不會跨越領海的邊界?那就是當代動刀動槍拿命來換的最後底線。




後來,日本人來了,從1896年起,對山區投入大量的調查、軍力,歷經無數原日流血衝突、隘勇線與越嶺道深入各族原住民的領域內盤根錯節、揭竿起義的各種抗日行動難敵先進軍火的失敗後,最終,在1933年最後抗日英雄拉荷·阿雷終於與日人達成了和解,也象徵著,百國時代的台灣山林永遠消失了,那些族與族之間的邊界被以高昂、不計文化後果的不正義方式徹底消除,集團移住更是讓許多部族離開了居住上百年的山中家園。

這,是「台灣原住民族」對山林陌生的起點。尤其是為了經濟、為了生活,移居到都市,受到族群衝擊與壓迫、早年更飽受歧視的原住民青年,在強勢文化的洪流之中,無不想盡辦法撕掉自己的標籤,甚至有許多人,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再和自己一樣」。於是族語、文化和山的記憶,孓遺在移住第一代的耆老口中,只剩下留在部落的青年們,還過著與山林相依、下一代卻又多半往都市移居的日子。

然而,新的文化也上山了,那是旅人,一批批的旅人,承襲著來自歐洲、由日本轉殖的當代登山文化,帶著嶄新的期盼上山了。他們為了逃離當代生活的繁瑣,為了追求生命與自由的真諦,或是證明自己的價值,離開塵囂、走入山林。

1926年,大正15年11月,「臺灣山岳會」成立,象徵著當代登山文化,在台灣落腳紮根。不久後,這股熱潮漸漸從無力或不願反抗日人的部落領域,深入山林,玉山、大霸尖山、雪山、南湖大山甚至北大武山,逐漸成為熱門的登山目標。

在那之前,幾乎只有學者與少數特殊官員、記者或能人志士,能在武警的陪同下進入深山。無論《生蕃行腳》又或《山、雲與蕃人》皆可見一斑。

漢人們,從不得其門而入,到唯有經濟優勢者有機會從「新的、西式」的角度,認識山林,這是台漢人開始熟悉山的起點。

而熱門登山目標附近的原住民,也重新認識原來自己習以為常的領域,還能成為異族的娛樂場所,甚至為自己帶來新的工作選擇——儘管許多人是被迫妥協,但在登山產業逐漸成型後,也漸漸走向和解共生。

正當不分族群的台灣人與日本人開始用新的、登山的、休閒與冒險的角度重新認識山林之際,遠在廣島與長崎的原子彈,畫下了這個時代的句點。




在那之後,戰火摧殘的民不聊生、國民政府遷台的紛擾、二二八事件不分層面重創台灣文化與社會,讓「登山」這件事陷入徹底停擺。


此時,一般人別說山了,好好活著都是奢侈。

此時的山,是產業的山,唯有林業從業者、靠山吃飯的人,才會上山。


更別提不久之後,1949年10月,臺灣省保安司令部頒布了〈台灣省平地人民進入山地管制辦法〉,完全禁絕了平地人自由出入山林的可能性:從這時起,所有人入山都需要「正當理由」、需要向正府申請。後續更以〈人民入出臺灣地區山地管制區作業規定〉更加強化了對山區居民以外的絕大多數台灣人入山的限制。

一切,都是基於對「匪諜」的害怕、對於「山中窩藏反叛勢力」的擔憂。而國民政府的這個作為,終究又把被日本人以武力抹消的山地疆界劃回、將為平地人打開的山林之門,再度重重關起,並打開一道名為「登山嚮導」的小窗。

一般人從此失去了自由出入山林的自由,「山」成為了距離感十足了存在,沒有加入特定組織、沒有花錢請嚮導,你連登山口都到不了——在半路的檢查哨就會被「警察」飭回,違者以《國安法》法辦。

當然,這是「全體國民」的視角。在「登山社團與登山協會」的世界裡,台灣的山林只有短短幾年的空白,在1952年元月臺灣省體育會山岳協會的玉山攀登隊登上玉山絕頂的那一刻,也揭開了中華民國時代的登山文化序幕,在山岳社團的世界裡,歷經各個山頭的「光復後首登」行動、1971年中央山脈大會師到隔年的「百岳」發布,再造了台灣登山文化的另一個巔峰,而後一直到1991年的丹大札前後,山岳社團探勘行動的輝煌也發展出了台灣獨有的登山風格。

然而,這些光輝終究被留在「社團與協會」之中,一般人根本無法自由入山,需要透過特殊程序「跟隨嚮導」與「加入社團」等才能親近山林。無疑地,這依然讓高山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存在,「不能自由進入」的距離感,彷彿「山」是登山社團與協會的成員們的次文化,對普羅大眾而言,就是一個「體驗過就好」的特殊娛樂項目。

綜觀所有民主國家,這種對山的嚴格管制,只存在19世紀與20世紀初而已,唯有台灣一直延續到千禧年時,國人依然沒有自由接觸山林的權利。

國安法對山林的這一限制,就是52年,一直到2001年底,修訂《人民入出臺灣地區山地管制區作業規定》,廢止「一定要聘請高山嚮導,或跟著社團、協會才能上山」的強制規定後,台灣的山,才終於真真正正屬於全體自由的國民。並且「山」的奇妙視野與渴望,從山地解嚴前幾年,由衛視中文台的「台灣探險隊」開始、一直到「台灣全記錄」、「MIT 台灣誌 」等節目慢慢走入國人心中。

儘管申請的程序是世界級繁瑣,儘管直到2019年時政府仍然在大規模不當封山,山林回歸全民自由,成為「隨時都可以親近的生活元素」之後,搭配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終於漸漸、漸漸地,以各種形式走進了「台灣人」的生命之中。




直到Covid-19的大鎖國,硬生生讓台灣山林之美,洗版全體國民整整三年,直接導致了「百岳」浪潮後的再次登山大爆發,且是登山教育尚未普及、人民對山林還很陌生但又極度嚮往的自由大爆發。

山被封鎖了52年,一般人難以接近而無法自然而然發展出台灣的全民登山文化乃至知識的狀況下,忽然湧入山林的人,自然就帶來了許多意外,和17世紀剛剛開始認識「山」的歐洲人,一模一樣。


然後,時間就到了此時此刻,看到這裡的你眼前了。


無論你是哪個族群的人,都應該知道這段歷史,知道為什麼台灣這麼多山,「台灣人」卻對山很陌生。

因為我們屬於全民的自由之山,僅僅只存在23年而已,關於山的知識、態度與文化,正剛從猶如「登山文化保護區」的登山社團與協會之中慢慢擴散到全體國民心中。

所以不用急,不用慌,台灣是座山岳之島,而山岳才剛解除封印結界面向眾人,剛接觸異世界的島民總會有慌亂無措的時期。只要繼續推廣、繼續努力投注在教育、文化之上,我相信,終有一天,這座70%是山林的島嶼上,會住著一群與山為伍的台灣人。




謝謝志祺七七約我聊天,讓我能把山的故事、台灣山的美好帶給更多的人認識。

這個「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的完整脈絡,就在這邊和我的朋友們、志祺的朋友們分享,期待有朝一日,我們都能在台灣最美的山上相會。

avatar-img
1.6K會員
276內容數
跟著雪羊的腳步,悠遊山林隨影隨筆,在《共享視界》裡,一起看見山的萬千樣貌,加入以影像與文字探索世界的行列。在文影交流間結識同樣熱愛大自然的同好,輕鬆分享彼此的影像記憶與山林故事,建立山與人最深刻的連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禮拜一參加就總統職大典回來,感謝蔡政府開始重視山岳之餘,大力批判她在任時腐敗到極致、大開民主倒車的交通與原住民傳統領域政策,就被無腦的綠色支持者罵我藍白。於是禮拜一我被綠的變成藍白帆布。昨晚我嚴厲批判國六東延花蓮惡法,以及沈默的民眾黨,結果又被小草抹成綠色。 台灣政治的無腦二分法,真是叫人作嘔與無奈
「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到底是發大財的美夢?還是癡人說夢?又或是花蓮人心心念念的「回家路」? 這個早在1986年就已被評估多次的計畫,只要重啟評估,那幾十幾億的調查費用,都會是提案者最肥美多汁的油水。讓我們簡單地從幾個面向,來看清楚國道六號東延花蓮的提案,究竟有多麽荒謬、不切實際。
中華民國正式迎來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的時代,名為蔡英文的八年面帶微笑地揮揮手和大家道別。 八年來台灣有了很多改變,尤其山林政策,是我想要給蔡英文政府一個大大掌聲的部分。謝謝你們為台灣的山、登山人做了這麼多事與改變。當然,這八年裡也有許多未竟甚至未成之士等待著承諾,如交通、如原住民轉型正義。
之前和志祺七七 聊了一下午的登山,還託他們的福試駕到了 Lexus.tw 最新的NX350 Overtrail(真是台好車,香)沒想到完整版這週竟然比精華版先上了,真是太迅速啦!
昨天在東北部山徑上遇見了漸漸盛開的月桃,空氣中飄散的淡淡甜香,也提醒著人們端午節不遠了。 平凡的美好往往被人們習慣,而不會特別去感受、去關注、去紀錄,最終被遺忘。直到某天想起「咦我怎麼沒有注意過?」而遍尋不著時,才會想起它的美與重要。
上禮拜是阿果第四次道拉吉里的衝頂行動,一邊拼命寫完我們去年在那兒的故事,一邊關心著阿果的一舉一動。然而,今年山神還是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不只把他吹了回來,連同今年春季攀登竟然沒有任何一人成功登頂,甚至幾乎沒有人到過第三營。這是何等惡劣的天氣?但想到那風、那雪、那困獸般的日子,我似乎又不怎麼意外。
禮拜一參加就總統職大典回來,感謝蔡政府開始重視山岳之餘,大力批判她在任時腐敗到極致、大開民主倒車的交通與原住民傳統領域政策,就被無腦的綠色支持者罵我藍白。於是禮拜一我被綠的變成藍白帆布。昨晚我嚴厲批判國六東延花蓮惡法,以及沈默的民眾黨,結果又被小草抹成綠色。 台灣政治的無腦二分法,真是叫人作嘔與無奈
「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到底是發大財的美夢?還是癡人說夢?又或是花蓮人心心念念的「回家路」? 這個早在1986年就已被評估多次的計畫,只要重啟評估,那幾十幾億的調查費用,都會是提案者最肥美多汁的油水。讓我們簡單地從幾個面向,來看清楚國道六號東延花蓮的提案,究竟有多麽荒謬、不切實際。
中華民國正式迎來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的時代,名為蔡英文的八年面帶微笑地揮揮手和大家道別。 八年來台灣有了很多改變,尤其山林政策,是我想要給蔡英文政府一個大大掌聲的部分。謝謝你們為台灣的山、登山人做了這麼多事與改變。當然,這八年裡也有許多未竟甚至未成之士等待著承諾,如交通、如原住民轉型正義。
之前和志祺七七 聊了一下午的登山,還託他們的福試駕到了 Lexus.tw 最新的NX350 Overtrail(真是台好車,香)沒想到完整版這週竟然比精華版先上了,真是太迅速啦!
昨天在東北部山徑上遇見了漸漸盛開的月桃,空氣中飄散的淡淡甜香,也提醒著人們端午節不遠了。 平凡的美好往往被人們習慣,而不會特別去感受、去關注、去紀錄,最終被遺忘。直到某天想起「咦我怎麼沒有注意過?」而遍尋不著時,才會想起它的美與重要。
上禮拜是阿果第四次道拉吉里的衝頂行動,一邊拼命寫完我們去年在那兒的故事,一邊關心著阿果的一舉一動。然而,今年山神還是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不只把他吹了回來,連同今年春季攀登竟然沒有任何一人成功登頂,甚至幾乎沒有人到過第三營。這是何等惡劣的天氣?但想到那風、那雪、那困獸般的日子,我似乎又不怎麼意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山與海,環繞著台灣,也在我所在的苗栗竹南周遭。 曾經有人問說:你比較喜歡山還是海? 我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是海,有些人喜歡山,印象中喜歡海的人好像多一些。 山與海有什麼不同?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生活旅行seeingtheworld 二年旅居在台灣不同城市,真的明顯感受到各地方所帶給的不同氛圍,那種氛圍因其地理的環境,歷史的演進而有所不同,也因這份不同,發展了出各自的生活樣貌和人文特色。 你可想像深處在阿里山石棹的生活是怎樣嗎,每到夜幕降臨,那濃霧籠罩在整個山頭,所有店家
02/05/2021 方寸之間 究竟, 心有多大,山就有多大。 還是, 山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這一年,因疫情的原因,疫情讓國內旅遊精緻化,讓許多人更認識台灣。 2020年是台灣觀光局推動脊梁山脈的一年。 雖然疫情嚴重,但反而相對在某種層度上推動了登山。 我看到以前從來不去登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07/17/2010 寫在神山之後 登山沒有政治考量,但登完神山後,台灣的山界真的有向神山學習的地方。 我想主要是政治人物也沒有那個體力來登神山吧。 看看馬來西亞人是如何善用他們的地理資源。 在台灣,常聽到有人說要建五星級的山屋。 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然就是大家的意見都多。 也許
Thumbnail
一個人的小旅行,不需要有多詳細的計畫,而是要有更多的時間來與自己對話。 登上高山,遠眺遠方。細細觀看廣闊的太平洋,延綿山脈,城市聚落,而我所站的這塊土地,叫做台灣。 這座島嶼,在一千五百萬年前的火山噴發以及板塊運動之下開始漸漸形成。 考古研究,直到三萬年前才開始有了史前人類
Thumbnail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通常社會經驗不足,或者是涉世未深的人,甚至是很少去對生活許多方面進行過深入思考的人,很容易犯只從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就判斷對方是怎樣為人的錯誤! 而這樣的人不一定都是年紀較輕的人,許多年長的人也有同樣的問題. 許多處在這一個層次的人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臺灣,四面環海的美麗之島。歷經億萬年的歲月積累,有著高山、丘陵、平原、湖泊與海灣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涵蘊多元的人文與物產風貌。   長年在南台灣臺南、高雄、屏東從事社區工作的我,在決定籌設工作室時,腦海中想著如何將多年來所接觸到的美好事物,用具有畫面感與內涵的名字,來做為人生事業與志業的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山與海,環繞著台灣,也在我所在的苗栗竹南周遭。 曾經有人問說:你比較喜歡山還是海? 我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是海,有些人喜歡山,印象中喜歡海的人好像多一些。 山與海有什麼不同?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生活旅行seeingtheworld 二年旅居在台灣不同城市,真的明顯感受到各地方所帶給的不同氛圍,那種氛圍因其地理的環境,歷史的演進而有所不同,也因這份不同,發展了出各自的生活樣貌和人文特色。 你可想像深處在阿里山石棹的生活是怎樣嗎,每到夜幕降臨,那濃霧籠罩在整個山頭,所有店家
02/05/2021 方寸之間 究竟, 心有多大,山就有多大。 還是, 山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這一年,因疫情的原因,疫情讓國內旅遊精緻化,讓許多人更認識台灣。 2020年是台灣觀光局推動脊梁山脈的一年。 雖然疫情嚴重,但反而相對在某種層度上推動了登山。 我看到以前從來不去登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07/17/2010 寫在神山之後 登山沒有政治考量,但登完神山後,台灣的山界真的有向神山學習的地方。 我想主要是政治人物也沒有那個體力來登神山吧。 看看馬來西亞人是如何善用他們的地理資源。 在台灣,常聽到有人說要建五星級的山屋。 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然就是大家的意見都多。 也許
Thumbnail
一個人的小旅行,不需要有多詳細的計畫,而是要有更多的時間來與自己對話。 登上高山,遠眺遠方。細細觀看廣闊的太平洋,延綿山脈,城市聚落,而我所站的這塊土地,叫做台灣。 這座島嶼,在一千五百萬年前的火山噴發以及板塊運動之下開始漸漸形成。 考古研究,直到三萬年前才開始有了史前人類
Thumbnail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通常社會經驗不足,或者是涉世未深的人,甚至是很少去對生活許多方面進行過深入思考的人,很容易犯只從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就判斷對方是怎樣為人的錯誤! 而這樣的人不一定都是年紀較輕的人,許多年長的人也有同樣的問題. 許多處在這一個層次的人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臺灣,四面環海的美麗之島。歷經億萬年的歲月積累,有著高山、丘陵、平原、湖泊與海灣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涵蘊多元的人文與物產風貌。   長年在南台灣臺南、高雄、屏東從事社區工作的我,在決定籌設工作室時,腦海中想著如何將多年來所接觸到的美好事物,用具有畫面感與內涵的名字,來做為人生事業與志業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