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書海記遊】王與馬戲團--米澤穗信

報導傳達的人就好像是馬戲團團長,而所有悲劇發生都像是馬戲團團長所推出表演的重頭戲,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慘劇,都是至高無上的刺激娛樂。


  常常在撞哏。

  小至動漫大至電影,撞哏撞到只要是朋友都聽過我的哀號,厭煩到懶得理會(欸)

  所以,這本書是在發現米澤也寫了相同事件的狀況下買回來的。

  幸好我們切入的點不同,雖然我們選了相同的地點和事件當成舞台背景,幸好。


  而我之所以還沒開始動筆寫這個事件也是因為這樣,這是個格局跟架構都很大的故事,依照我目前的功力還無法掌握,所以寧可放著,然後等到下次又發現撞哏時繼續哀號。

  (朋友表示:誰叫你寫得慢!)

  其實要寫也可以,但是可能會四不像,喜歡的題材想要好好的精雕細琢,寫得亂七八糟會讓我變得很暴躁。

  我是個很隨性的人,只對寫作的事情異常偏執。


  以上都是題外話。


  當初書入手時,我翻了幾頁馬上就被吸引,一個晚上欲罷不能地追求兇手直到天亮,這是米澤的魅力所在。剛開始看到書名還不太知道作者想寫些什麼,但隨著書頁一頁頁地翻過,會發現其實米澤想藉著這本書傳達記者的使命跟應該追求的精神和理想。我有個在當記者的朋友,也喜歡推理小說,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他時,他也深感認同。

  在第一次追到了兇手後,第二次閱讀就會專注在作者想傳達的反思,這是米澤在布局上的巧妙之處,就別提最後真兇揭曉時的驚訝。層層遞進,沒有到最後一刻無法看清楚全貌。


  「報導傳達的人就好像是馬戲團團長,而所有悲劇發生都像是馬戲團團長所推出表演的重頭戲,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慘劇,都是至高無上的刺激娛樂。他們並不是真的悲傷,而只是在消費悲劇。悲劇的宿命是成為娛樂。」


  在譴責記者老是寫些不實報導之前,可能要想想,是不是因為他們想要取悅消費者。畢竟有需才有供,沒有足夠聳動的標題,沒有不實或加油添醋的內容,無法引人注目。更或許記者只要截取他們所想要傳遞的畫面或片段,就足以引導觀眾走向他們所預定的方向。

  到底在所接觸的訊息當中,有多少真相被過濾了,有多少事實被掩蓋了,有多少是別人挑選之後再呈現的,真的所看到的就是完整的資訊嗎?


  「沒有比真相更容易被扭曲的東西……沒有比真相更具有多面性的東西。


  作者藉著主角太刀洗--一名擁有信念的女記者--和一名王室的護衛的對話,表達了事件發生在別人身上,也許還能帶著看表演的心態去觀賞,然而今天悲劇是發生在自己的身旁或是和自己相關時,任誰都不願意成為被觀賞的演員。也沒有義務去滿足別人觀賞悲劇的期待。

  正因為是這樣的事件,才能突顯主題的份量。

  這也令人回頭思考,在注意著任何事件的發生時,到底是抱持著什麼心態;當高喊著「正義」的時候,又是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真的會在意「真相」為何?還是只是跟著輿論轉向?是真實的關心著議題,或者只是因為這夠「潮」?


  「擁有信念的人的確是美麗的。為了信念而殉道的人,其生活態度總是能夠震欇人心。但是小偷有小偷的信念,詐欺犯有詐欺犯的信念,擁有信念並不代表就是正確的。」


  即便是「信念」,也不見得都是正確的。很可能信以為實的觀點,最後卻發現只是謊言。


  剛畢業時我曾經應徵過報社的寫稿人員,能拿得出去應徵的文字作品都亮出來了,主編在看過作品集之後問:「你有在寫小說?」我點點頭,然後他告訴我:「那你正是適合這個工作的人。因為我們只要6%的真實,剩下來的你就用你寫小說的能力填滿。」

  當然,我就沒做這份工作了。

  並不是說我都不說謊,也不是我有多正直。只是對我而言,小說是小說,新聞寫作是新聞寫作,不管怎麼樣,94%的虛構我是做不到的。如果非得要這樣,那我寧可待在家寫小說而不是寫新聞,雖然那不能填飽肚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嗜咖啡及重度吸貓成癮的寫作者,寫作比吸貓更上癮。 作品:《擱淺的Blue Whale》/聯合文學出版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