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畫中的人、畫外的人,《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一直以來是個隨興所至,大於在意行程掌控的人,看電影或看展前也不刻意做太多功課,總以為適當的留白,給當下的腦袋和心情承接,會擁有更多專屬於展場能給我們的、難以言明的感動。但這個展卻必須且難得地,逼著我得提前訂票,於是不得不在進場前,就花費好幾個週間和週末期待,並想像真的有天能與拉斐爾、《紅衣男孩》和梵谷,跨越長遠的時間空間,用真跡相遇的樣子。

所以也難得提前認識了策展規劃,以及某些作品的背後,潛藏的無盡偉大。規劃是以「時間軸」與「地理區域」切分,整理出藝術史上的重要時期,並區分為4大單元、9個小展間:

.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 

此時期畫者與人們的審美觀與眼光,終於從「神」回到人的身上。

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

這一段開始,創作題材不僅止肖像,更有靜物和(仍傾向文以載道的)風景。

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 

源於文化交流與探索,風景這個主題在此更是全力揮灑入畫。

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

以當時而言極具衝擊性的革新,筆觸未經細修,畫者以全新的視角描繪日常。

-

後來我又讀到這幅圖畫背後的經典,那幅鉅作的光影和色彩、筆觸是必看細節,又哪幅其實談的是神話,還有哪幅人物的衣服彷彿能清晰看見材質。

突然又驚覺資訊量的充填,反倒失了自己一直以來寧可留白的習慣,畢竟幾次看展經驗裡面,我越來越確定留給我最多的,反而經常不再只是作品本身,而是人。被展出的人像、展間的人,還有自己。因為人才是作品的起點,是傳播的介質、也是投射的終點,而故事韻味就在其中流轉。

也是幾次曾被藝術療癒的經驗,我常覺得展間也很像某種形式的廟寺,它安靜肅穆,人潮或湧動或空蕩,但在其中穿梭的人都自制的降低聲量或者屏息,全神貫注地被所謂藝術的香火庇蔭,彷若那些與自己或者作品的交流,都能直達某個你相信的地方,每一次都能因此感到平靜許多。

在《從拉斐爾到梵谷》展間更是,既然是面向「真跡」而來,當然就是為了它的真、它久遠時間外的親手親筆,輾轉而至長遠空間外的親自親眼。忍不住以為祂們的靈大概也穿梭其中,以至於現場時間的流不再均速,才會明明只是50幾幅畫作,卻用了兩個半小時、奇美博物館的閉館音樂響起,都仍難以挪眼抬腳離開。

然後覺得自己還是最喜歡看人,從肖像人物的眼神、面容,到他肢體的每一處細節被描摹的狀態;風景畫中的小小人,看似背景配角,其實舉手投足都是一頁頁歷史;站在展間、畫前的賞畫人,時而前傾身體探究細節、時而退後仰頭一覽全景的姿態,就像一種舞踏。

也仍是喜歡梵谷,在這第一次看見他的畫以前,喜歡他的瘋、狂、躁和寂寞,看見《長草地與蝴蝶》後竟是看見平靜,看見他把療養院外的風景,用重複而重複而重複的筆觸,把最平凡的花草蝴蝶和長路,都藏進他的敘事。


走出奇美博物館,已開始想像哪天也能旅行長遠的路,重逢這幾位大師,潛心與他們留下的這些美好再次對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Yih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