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南門巡禮】最有違和感的神社:建功神社

建功神社是祭祀因公殉職的招魂社,其設立自官方至民間皆極為重視,故有台灣的靖國神社之稱。此招魂社的名稱(社號)於1928年1月12日由臺灣總督府公布為「建功神社」,其參考了明代詩人丘濬《挽伏羌伯》:「一代知名將,三邊屢建功。」及陸機《豪士賦》:「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1928年(昭和3年)3月舉行上棟式,同年7月14日舉行鎮座式,15日舉行臨時例祭,總工程費約十二萬八千圓。
建功神社  河童翻拍

建功神社 河童翻拍

建功神社 三大特點

日本在台灣的神社都有(社號)大部分都採用地名,也有根據祭祀的神明而取其名稱,例如蘇澳金金刀比羅神社,又圓山水神社是通俗的稱呼,正式的社號不會如此。

除了社號採用不同於其他神社的名稱,第二特點是建築格式不同於傳統的日本神社。在維基百科上說明建築師井手薰為何採取鋼筋水泥結構,為了防止木構的神社避免不了台灣潮溼且夏季多白蟻的突破思維。

「因為使用近代耐久建材,所以主要部分採用西洋式,也加上臺灣式。然後,與台式和西式難以調和的純日本式藏在『本殿』的最裡面。也就是說,經得住嚴酷氣候風土的建築樣式為外裝,經不起風雨的日本式在內部被保護。」
「日本國內的生活方式已經相當程度西洋化,例如:西服、西餐、父母的稱呼(papa 為父親、 mama 為母親)。神道建築之前也充分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為什麼公眾不批評這種外來文化的時候,還要批評我在建功神社中引進的西洋建築方式?」
「『和式』是簡單樸素、清淡高雅的,『台灣式』濃厚的,以及西洋式更濃厚的,因此把這三者都調和起來,這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上來自維基百科的說明,可以理解井手薰為何要建不一樣的神社。

取自維基百科

第三是神社入祀的對象並不是神明而是定位在招魂,包括日本人和台灣人。台北忠烈祠的前身是台灣護國神社,也是定位在招魂,但是以衛國殉難者英靈,主要是軍人和警察。建功神社則有平民老百姓,包括霧社事件之77人。

變臉後的建功神社

建功神社。典藏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融合漢式和式以及西洋的設計觀念,並採用台灣當地生產製作的建築材料,建功神社可謂是創新突破於當代,值得大家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

建功神社。典藏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可惜目前位在南海學園的建功神社,已經看不出當年的建築景觀,現在呈現的是中國北方宮殿的建築。為什麼會如此呢? 國民政府在民國50至60年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許多清代和日本時代古蹟遭到變裝或是變臉。

1954年,教育部在此處籌建的一系列總稱為「南海學園」文化設施──博物館群的建立。今日建功神社原址所見建築是於1955年改建而成,其由利群建築師事務所的陳濯、李寶鐸設計的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為南海學園最早落成之建築,外觀呈現中國北方宮殿樣式,圓頂式屋頂加蓋了覆黃色琉璃瓦的圓形攢尖頂,而圓頂內部則增加了中國國民黨黨徽之裝飾,外部則增建配置為四合院之形式。

南海學園採用了許多北方宮殿式建築格局,包括天壇、紫禁城皇宮設計元素,所以你看到的建功神社是帶了北方的帽子,於是有人稱是小天壇,因為前面還有更大帽子,現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被稱為大天壇。

這種的設計理思來自於當時候教育部長張其昀,如果你對到他所創立的文化大學就可以了解為什麼長的很像。

意識型態在台北建築物 非常多

建功神社圓形的屋頂,透過在室內的空間感,可以感受到雄偉和靜肅。可惜改成國民政府的風格加入了意識形態,圓頂上面有一顆青天白日的國民黨黨徽,令人覺得相當違和感。原來日本皇室象徵的菊花(在圓圈內)被改為中華民國的國花梅花,是可以理解,但黨徽並不等於國徽,未來如果建構首都核心博物館計畫順勢而修改,應該指日可待。

玉垣 也稱瑞垣 河童 2024年拍攝

現在來看見建功神社的遺跡,只剩下了外面的玉垣,稱為神池仍一樣保持長方形,只是手水舍巧妙的設計不見了,其他的完全都被面目全非。在1945年的臺北大空襲中,建功神社的神橋南側遭空襲損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