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佛教植物探索】檳榔

文 / 許貞慧

raw-image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流行歌曲〈採檳榔〉曾風行一時。閩南話「一元垂垂」形容的是檳榔樹,又稱「青仔欉」,因其單一主幹,沒有側枝,樹冠固定少變化,所以也作為人憨厚,不知變通的戲稱。當您踏進佛陀紀念館佛教植物園玄奘大師區、祇園區及樟樹林區,就能見到這敦樸的筆直樹木。

 

圖 / 莊溪


在古代,檳榔原是藥用植物之一,佛教更將它當作祭品和禮果,適度食用有利於抵禦寒氣、瘴氣侵害,吃完會面紅耳赤。蘇東坡就寫過「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的詩句形容它。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日得贍步羅菓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蔻二十顆…那爛陀寺主客萬僧,預此供給添法師合有十人。其遊踐殊方見禮如此。」即記載著印度那爛陀寺的供養品,出現檳榔。在《文殊師利所問經》中,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有三十五大供養,是菩薩摩訶薩應知,其中即有「檳榔」供物,該物亦為佛經中「五樹六花」之一。

 

圖 / 莊溪


檳榔原產地在馬來半島,屬棕櫚科常綠喬木,樹幹不分枝,高達12至15公尺。檳榔開花有香味,肉穗花序可炒食;果實為核果,外果皮薄,中果皮富纖維質,果實僅含一枚種子,種子對剖呈深褐色大理石紋,果實僅供嚼食。

 

在台灣,檳榔俗稱「菁仔、台灣口香糖」,80 年代的農業產值僅次於稻米,成為高經濟作物,別名「台灣綠金」。台灣早期嚼食檳榔的風氣很盛,在現代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認定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故不推廣食用。

圖 / 莊溪

【延伸閱讀】

👉佛教植物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