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29閱讀時間約 26 分鐘

佛洛伊德的椅子--心得讀後感筆記

    raw-image

    本書介紹的是自我分析, 作者是一位精神分析師,文中分析了各種情緒反應,讓讀者理解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勢必會出現的某種反應,有些情緒是從小在家庭中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有些情況會讓我們有移情作用。解剖自我的內心,了解是什麼原因會驅使我們做某些行動。在遇到某些狀況時,我們會建立起防衛機制,讓讀者瞭解內心創傷的由來,能夠自我覺察,才能知道問題的癥結點。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提出”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精神分析家。佛洛伊德試著讓病患自由說出自己為何遭受痛苦的原因,並間接發現這種方式對理解患者的症狀與疾病有顯著幫助, 讓他們平常不斷壓抑的內心深處得到釋放,並藉由話語的表達,使症狀逐漸消失。

    佛洛伊德主張:人類受潛意識影響而行動。主張意識中遭到抑制與拒絕的痛苦會躲進潛意識中,並默默支配著人類。

    佛洛伊德所發明的治療方式包括自由聯想、移情作用與反移情作用,以及夢的解析等。

    為了理解人類的內心,佛洛伊德從”潛意識”出發,他發現在夢境、幻想、幻覺與說錯話等常見的情況中, 可以看到潛意識在內心作用的痕跡。因此,佛洛伊德將人類的內心世界分為”意識”、”前意識”與”潛意識”。

    • 意識:指的就是我們所意識到的東西,意識運行所遵循的是”現實原則”。意識世界會讓我們的思考模式由孩童跨越到成人,也就是採用”續發思考歷程”,是一種依從現實原則、抑制本能衝動, 並透過”邏輯”行動的法則。
    • 前意識:存放著我們平常不太會去想,但只要努力想一下就能想起的記憶與知識。
    • 潛意識: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潛意識裡面存放著我們因為不適或痛苦而抑制的想法、感受、衝動與記憶。潛意識依照享樂原則而運作, 它會朝著立刻滿足慾望或需求的方向前進,即使知道這件事做了以後會後悔,但為了滿足當下的需求而做出的行動。

    自然聯想:佛洛依德認為找出遭受禁錮的衝突根源、解開束縛它的鐵鍊,再將他喚回意識世界,是較容易治療精神障礙的方式。因為這個方式,我們需要盡可能把有想到的事情告訴精神分析師。

    結構理論:將我們心看成由三個人構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就是受到潛意識抑制的大量慾望與攻擊欲的代名詞。本我就像是個衝動的小孩, 凡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希望能立刻獲得。

    超我:則是一個資料庫系統,裡面有資料與標準來比對,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資料庫裏面有兩個資料夾:一個是"良知”,另一個是”自我理想”。因此超我會進行自我觀察、批判及懲罰,若是自己的行為在超我眼中是不道德的,我們會感到愧疚;若是自己達不到自己所追求的價值或理想,我們則會感到羞恥。

    自我:就像一個仲裁者,負責在現實生活中協調出能讓本我、超我和現實世界都能接受的結果。在”無條件想實現自己的慾望”的本我和”舉著道德標準”的超我之間, 冷靜的審判現實的自我會努力不斷地找出合理的解決方式。

    “找出折衷點”是自我的角色所在,自我要有力量,才能承擔痛苦,若想培育出強大的自我,克服困難是不可或缺的經驗。在遇到各種難關,我們要做的事,不斷的練習克服並冷靜地正視困境。自我會動員所有的防衛機制,保護自己不受潛意識攻擊。自我是一股能夠幫助我們在一是世界中戰勝痛苦,並在痛苦中堅持下來的力量。

    促使我們行動的兩大本能

    佛洛伊德認為,驅使人類產生行動的本能動力有兩種:原欲,即性欲;另一種則是死之本能,也就是攻擊欲。

    是什麼驅使我們行動 — 欲望

    l   採取行動之一:歸屬感

    人類始終不斷在尋找能與自己對話、心意相通的人,所以會想結交朋友、會想談戀愛。而也有可能會出現”無歸屬感”的情況,就是一般說的”排擠"。排擠可以分為消極與積極兩種情況。”消極排擠”是自己不主動參與,而遭他人排擠的情況,也就是自己自動放棄與他人在同一個空間相處的意思。”積極排擠”則是想融入他人, 但身邊的人卻將自己往外推的情況。沒有什麼是因為他人的想法而使自己的歸屬感被剝奪更令人感到痛苦了。歸屬感的極致是”利他主義",是一種"犧牲自己, 照亮他人”的思考模式與行為。而在精神分析中,將”以相反行為表現出對他人的攻擊性”的表現稱為”反向作用”

    l  採取行動之二:自尊心

    自尊心也是能讓人行動的重要動力,自尊心的意思是"尊重自己、守護自己的尊嚴,不屈服於他人。”,想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出色,這就是維護自尊心的表現。自尊心強的人,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個性堅毅;反之,自尊心薄弱、內心軟弱的人,他們會無法認同自己的存在價值,只能依附他人,在人際關係上容易遇到困難,因為他們會希望透過其他人的認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l  採取行動之三:實現自我

    自我實現是讓我們活下去的最大動力。自我實現的定義是:為了盡量實現自己所擁有的潛力而付出努力。比起結果,過程更是重要。有了過程,才能滿足更多關於自我實現的欲望。如果想要確實的”實現自我”,就必須坦率地接受人生的現實。自我實現欲望強烈的人,不只是誠實,也會為了主導自己的人生而努力。他們不會受他人期待或意見等外界壓力所影響, 反而是靠自己做出選擇與行動。也會努力接受”人生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這個事實。實際上,不滿或不悅也會成為我們行動的動力。在對"不滿、不足”產生不滿意的感覺時,會促使我們做出改善。若想將不滿當成是動力,就必須在訂定目標後持續做出相關行動才行。

    l  採取行動之四:強迫性重複

    人類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不斷重複相同的行為。”強迫性重複”就如同是影片重複播放過去的創傷,而會有這種狀況發生,是因為我們的內心一直認為,過往的經驗日後有很高的機率會再次發生。強迫性重複是將內心的傷疤外險之後的結果。不只是外顯行為,潛意識始終廣泛且深刻地存在於驅使人類行為的動機中。

    是什麼驅使我們行動 — 攻擊欲

    攻擊欲不只是指對他人行使動作,也是一種讓人類採取行動的重要動力。缺乏攻擊欲的人很難自我保護,換言之,為了保護自己,每個人都需要一點攻擊欲。但是,過度的攻擊欲可能會不慎傷害到他人,也可能會影響到人際關係。

    l  幽默也是一種攻擊

    幽默能減少對方反擊的可能,也能讓自己在不感到罪惡感的情況下表達自身的攻擊欲。幽默以”笑容”為途徑,釋放遭到抑制的攻擊性能量。好的幽默能帶來兩種樂趣:解除緊張和遊戲般的愉悅。越是抑制攻擊欲的人,他的幽默感越好。攻擊欲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本能,但若能好好控制與調節,就能在收放之間提供幽默生存空間。

    人人心中有座”警衛室”

    人心就像一塊豆腐,只要輕輕一碰,就有可以能破碎,而傷口也可能需要長時間才會癒合。因此為了保護如此脆弱的心靈,人人內心都有座”警衛室”,裡面常備許多各種作戰策略,稱為”防衛機制”。在精神分析提到的防衛機制,指的是當遭遇到危險、不愉快或欲求不滿時,為了保護自我而自行運作的適應性行為。

    l  防衛機制 (一) :潛抑作用

    潛抑作用是一種把意識認為難以接受而拒絕的欲望、衝動、想法埋進潛意識中,也就是”活埋”。但埋起來並不代表完全消失,而是一直存在於潛意識中。它有可能不會以它原本的面貌出現,但它有可能會偽裝成一個符號或者是出現在夢境裡。

    l  防衛機制 (二) :壓抑

    壓抑是與潛抑作用相反的防衛機制,是一種明明知道,卻故意拖延或逃避的機制。雖然想從心中抹除,但要完全忘記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可以說,壓抑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行為。

    l  防衛機制 (三) :合理化

    所謂的合理化,就是把看似不合理或難以接受的事實,變成正當而產生的一種理智上的解釋;要合理的理由為自己辯護,以免感到自責或愧疚。

    l  防衛機制 (四) :理智化

    與合理化相似的機制是”理智化”,有時候為了逃避不舒服的感受,我們會用誇大的方式做出很理性的行為。像是有些人會利用網路資訊或相關書籍來累積知識,以解決對疾病的焦慮。這種情況嚴重時,就會轉變成"慮病症”。

    l  防衛機制 (五) :認同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楷模",為了成為自己喜歡與尊敬的人的樣子,會付出許多努力,而推動這種行為的動力就是”認同”。認同是一種自我成長,並打造”超我”的重要過程。

    l  防衛機制 (六) :理想化

    理想化與認同相當類似且難以區分,假設有個東西是我們想要卻不可得,當我們看到擁有此物的人,我們就會覺得對方比自己好,這就是”理想化”。而過度理想化他人,當隨著時間流逝,就會開始出現副作用。當發現我們的理想對象並非我們想像中的美好時,就會感覺到背叛,進而用負面的方式批評對方。而在理想化他人時,反而會讓我們難以接受自身的缺點,因為我們會將缺點無限放大,導致我們無法接納自己原本的樣貌,並討厭”不完美”的自己。

    l  防衛機制 (七) :昇華

    昇華是指將遭到抑制的欲望或衝動,轉化為能被社會認可的適當形式,並以意識所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昇華的特徵是將欲望轉化後釋放至意識世界。例如電影中常表達出性慾、攻擊欲及衝突,這些都是昇華後的成果。因為人類天生就有這些欲望,但遭到抑制後透過電影畫面的呈現後的替代性滿足。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

    有些行為適合在青少年時期使用,但是在成人後還繼續使用的話,這樣的防衛機制就是不成熟的。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衝動行為

    將潛意識中的欲望和衝動轉為實際行動時,就稱為”衝動行為"。像是應該用言語表達出的痛苦情緒轉化成行為,透過衝動行為來控制自己並與他人溝通是有極限的。

    l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被動攻擊行為

    例如: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搞砸別人的重要工作,在承擔依定的損失時,也盡可能造成對方的傷害,這就是被動攻擊行為的目的。

    l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隔離

    隔離不是被排擠,而是自己選擇獨處,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儘管這麼做可以避免因他人而感受到壓力,但長久如此,人際關係也會帶來嚴重問題。因此在面對問題時就該勇敢面對,該哭泣的時候就放膽流淚。

    l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投射

    投射就是如果自己主動生氣,會讓人感覺不舒服,因此我們將責任推給他人,把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歸咎在別人身上,藉此緩和自己的情緒。”妄想性投射”則是將自己的妄想投射在別人身上。例如,你有個很討厭的對象,但為了消除這種討厭帶來的負罪感跟痛苦,你就會妄想對方是毫無理由的討厭你,所以你才會討厭他。

    l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全能感

    全能感就是相信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世界,即使到了成年,有些人還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在對於培養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過頭,就會試圖行使超過自己能力或職位以上的權威,往往抱持著這種病態的全能感的人,都會試圖剝削並支配他人。這種想法的背後,是下意識地想隱藏自己的弱點與極限。

    l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否認

    強烈地告訴自己”絕對不可能發生這種事!!!”這就是否認。因為事實的真相太痛苦,所以不自覺的將目光移開。而且正是因為潛意識的作用,所以根本不會發現自己在否認。

    l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分裂

    所謂的分裂就是將人二分法,分為好人與壞人。如果將人二分法,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不是好感,就是反感;不是稱讚,就是批評。這樣非黑即白的人生並不存在,如果陷入這樣的迷思中,人際關係會受到侷限。

    l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歪曲

    為了滿足內在欲求而改變外在世界。就是為了自己的想法而粉飾、捏造事實。

    l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轉移

    轉移就是,在實際上受到精神挫折的地方無力反擊,反而到另一個地方發洩,將自己感受到的憤怒等其他情緒轉移到其他對象發動攻擊。

    l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解離

    指自己與自己之間的連結突然斷裂,原本統合意識、記憶、自我認同等各方面的機制突然當機。一種保護自己不去想起某件事的機制。

    l  不成熟的防衛機制:反向作用

    為了克服無法接受的情緒或壓抑衝動,而從相反方向以強大的力道採取行動;常見的斯德哥爾摩症,就是這樣的防衛機制。反向作用產生的愛是不自然的,這樣的愛往往是因害怕對方,轉而相信對方是可以保護自己的人,否則心理上無法應對”自己正處於極度危險的情況”所帶來的壓力。

    必須了解防衛機制的原因

    要知道內心的真相,就要知道自己捍衛什麼。好好審視自己的行動、態度和性格中的防衛機制很重要。只有這麼做,才能真正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了解潛意識創傷

    透過審視內心的:焦慮、憂慮、憤怒、恐懼、沮喪、猶豫、自卑、妒羨和妒恨。深入了解自己的為什麼會有這些負面情緒,對於性格發展成熟來說,是有很大的助益。

    l  潛意識創傷:焦慮

    焦慮是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的情緒,有人說那是”心在發燒"。焦慮除了讓人心裡不舒服,也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像是暈眩、腦中一片空白、心跳加速、胸口發緊、胃痛,甚至是嘔吐。絕大多數人都會想擺脫焦慮,比如做其他事轉移注意力,甚至是服用抗焦慮藥物,但焦慮也是促使我們行動很大的力量。焦慮是心發出來的信號,也是對壓力的反應。如果真的無法停止擔憂,那就別把事情都放在腦袋裡思考,而是把它用文字寫出來。寫出來之後,在旁邊寫上解決方案,再互相對照。如果有些事是現在以一己之力是無法解決的,那就不要再去想它們了。而可以輕鬆馬上處裡的事,就馬上去做,然後忘掉它。

    而比焦慮更嚴重的是”恐慌",它是一種覺得自己即將死亡而產生的極度焦慮感。和焦慮不同的是,恐慌會出現非常嚴重的身體症狀。恐慌與壓力有密切關聯,當腦中的壓力管理系統突然當機,就會陷入恐慌。

    當感受到焦慮、恐慌和恐懼時,先觀察自己是否屏住呼吸;試著先吐氣,人類要先吐氣,才能吸氣。焦慮是自己發給自己的訊息,告訴我們應該要”找出原因”,千萬不要忽略這點,找出原因,許多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l  潛意識創傷:恐懼

    恐懼是針對有具體危險和威脅的反應,跟焦慮不同,它有明確的對象:高處、河川和大海、橋梁、隧道、蛇、蜘蛛等…都是常見的恐懼對象,心理上的恐懼包括遭到排擠或死亡。恐懼有時來自缺乏自信,對未來感到恐懼,可能是因為過往的慘痛經驗、現在的艱辛,讓我們對未來感到害怕。但如果我們能吸取過去的經驗,專注地活在當下,對未來的恐懼就會漸漸消失。想要擺脫恐懼唯一方式就是接受它成為內心的一部分。恐懼是一種自然的情緒,也是身心健康的正常反應,若能將恐懼轉化為成就的動力,就能克服它。可以試圖與他人分享負面想法,或以客觀角度審視自己如何看待自己,都能削弱這些情緒。精神分析將恐懼是為”本我和超我之間未解決的衝突”,而這個衝突從小被潛抑,轉移到讓自己恐懼的對象上,並表現為恐懼症。想要克服恐懼,就必須面對它,並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l  潛意識創傷:憂鬱

    它是一種讓人非常不舒服的情緒。憂鬱時,你會不斷的與自己對抗,企圖擺脫當下的狀態。對憂鬱者來說,一切事物看起來都是消極負面的。憂鬱症被視為一種大腦生理平衡遭到破壞的疾病,不需要因為憂鬱而感到羞恥,憂鬱是很常見的情緒,只要及時處理,就能好轉。

    憂鬱症會出項的狀況 ( 一 ):

    憂鬱症是”超我”的傑作,它隨時會出現指責自己,都是你的錯。當陷入憂鬱時,腦袋會無法順利運轉,專注力與記憶力都會下降;吃不下、睡不著,體力快速流失。對其他人的言語非常敏感,連稀鬆平常的話語,都會覺得自己遭受到嚴厲的批評,導致人際關係惡化。憂鬱多半是對”失去”的反應,當我們覺得失去某些東西時,會生氣,會厭惡自己,最後就是變得沮喪。一旦”事情就是這樣,我也沒辦法”的態度在心中變得根深蒂固,就將是邁上憂鬱之路。從小就以消極的方式看世界的人, 總會以一種”事情不可能順利進行”的態度面對世界和自己,會因此陷入憂鬱。

    如果在情況不是很嚴重時,但感覺到沮喪時,乾脆潛入自己的內心看看,試圖分享這份憂鬱,也思考一下自己。憂鬱能使我們陷入思考的深淵,寫下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並將之審視目前生活處於什麼狀態。

    憂鬱症會出項的狀況 ( 二 ):

    故意傷害自己,在我們潛意識中有著”自我毀滅”的欲望,明知到這樣做對自己不好,然而這不但是為了舒緩焦慮,也是一種自我懲罰,透過懲罰帶來的痛苦以減輕內疚。正是因為這樣的滿足感,才讓人無法擺脫不良習慣。明知道某些行為會對自己造成負面影響,但卻堅持這樣做,並從中獲得快樂,這就是所謂的”受虐狂”。

    憂鬱症會出項的狀況 ( 三 ):

    完美主義會讓憂鬱症更為嚴重。當面對困難時,有些人的反應是更加投入學習或更努力工作,用行動來掩飾內心的痛苦。即使是有憂鬱傾向的人,只要意志堅強,也能在世俗社會中獲得成功。會陷入完美主義陷阱的人,往往是不斷回顧過去、消耗現在能量的人,因為讓自己陷入悲嘆過去的錯誤,而剝奪我們前進的動力,進而陷入惡性循環。就算有高遠的目標,也請捨棄完美主義,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步伐更為輕快,不要被無謂的完美主義束縛住,專注於現在能做的事,並一一付諸實現。

    憂鬱症會出項的狀況 ( 四 ):孤獨和寂寞

    首先要先會區分,孤獨和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獨處的樂趣;寂寞是:一個人獨處的痛苦;孤獨可能是一種需要追求的理想,寂寞是一種需要排遣的情緒。寂寞是”內在的我"和”現實的我"之間產生斷裂的狀態。而想要恢復連結,就必須借助”孤獨"的力量。孤獨並不代表與世隔絕,而是有能力審視自己的內心,並樂在其中。在進入孤獨,與自我交談,看看自己目前的人生是如何走到這裡,找出活著的理由和意義,以及生命的樂趣。去發掘自己害怕什麼,以及是否真的值得害怕。孤獨也能讓生活的節奏慢一點,孤獨能讓我們成長。

    憂鬱症會出項的狀況 ( 五 ):絕望

    絕望是一種”所有希望都消失”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對任何事不會有期待,看不到周圍的一切,無法集中專注力,甚至沒有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一旦陷入深刻的絕望,人們很容易變的自我厭惡;情況再嚴重一點,就會走上絕路。身處在絕望中的人看似無助,但絕望所具備的能量卻是爆炸性的,當絕望產生的仇恨指向他人時,甚至有可能發生殺人事件。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將仇恨的爆炸性能量轉為積極的力量,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動力和自信。

    l  潛意識創傷:憤怒

    憤怒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只要能駕馭它,就能將它轉化為推動整個世界的力量。

    如果不考慮後果的話,主動表達憤怒的方式有很多種。

    表達憤怒的方式 ( 一 ):肢體衝突

    表達憤怒的方式 ( 二 ):不一定需要有很激烈的身體動作或攻擊性,讓自己更有自信或引人注目也是一種方式。

    表達憤怒的方式 ( 三 ):言語也是一把鋒利的刀,藉由傷害別人,以撫平自己內心怒火的絕佳工具。

    表達憤怒的方式 ( 四 ):面對面不說話,或工作速度比平常慢,拖累大家進度,造成其他人困擾。

    表達憤怒的方式 ( 五 ):網路攻擊,找到機會讓對方難堪,四處散布有關對方的流言蜚語。

    表達憤怒的方式 ( 六 ):被動式攻擊

    1.不時熱淚盈眶,觀察對方反應。

    2. 時而裝病示弱,留意對方表現。

    3. 故意出錯,再加上不斷道歉好折磨對方。

    4.情緒勒索,例如:為對方犧牲奉獻、鞠躬盡瘁;一邊說著自己很辛苦,一邊又拒絕對方幫助。

    5. 或者是冷嘲熱諷

    6.迴避型人格會進入幻想世界裡,掩蓋憤怒的情緒。

    7. 幾近強迫的完美主義生活

    8. 當我們所秉持的價值觀遭到他人貶損時,我們會透過憤怒來保護自己。

    該如何處裡憤怒的情緒

    1.我們當下可能無法得知為何憤怒,但最重要的是盡快平息怒火,因此可以先做幾個深呼吸。

    2. 或者試圖轉換視角,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理解對方立場與感受,同時思考自己的憤怒從何而來。

    3. 再表達憤怒的時候,遣詞用字就很重要。需要小心地進行對話,才能避免憤怒的火山突然爆發,慎重選用字眼,並不是要壓抑情緒,而是為了好好的將自己正在生氣的訊息傳達給對方。

    選擇生氣的方式

    在發怒前,應該要確保自己能對所選擇的方式負起責任。即使自己是那個被惹毛的人,也不代表自己有權利可以隨意發洩怒火,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全部的責任。因此,盡量選擇好的方式,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簡單扼要的表達自己的不滿:你這樣對我,讓我很生氣。再來採取對應措施。

    1. 直接向肇事者表達自己的憤怒,對錯誤的對象發火是沒有意義的。

    2.只要專注在讓自己生氣的言語或行為就好,不要翻舊帳,甚至把對方的家人都扯進來。

    3.憤怒會影響判斷力,因此我們更應該有意識的努力聽見別人在說什麼。

    l  潛意識創傷:挫折感

    挫折,意味著情緒的流動遭到中斷,渴望被填滿的欲望遭到阻礙,想實現的期待終究落空。挫折的滋味令人感到悲傷、憤怒與沮喪。

    當人生不如意時,安慰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推給”命運”。當我們說出"這一切都是命"時,儘管心情會變得比較輕鬆,但對實際情況卻沒有太大的幫助,我們只是用了”合理化”的防衛機制。但我們以為是”天生”的命運,其實是以童年經歷為起點,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定型,並且不自覺地重複這些行為模式,在將結果推到命運頭上。

    l  想改變命運?

    首先必須先了解自己潛意識一再重複的模式,並加以改變。為了做到這點,就必須起而行,展開行動,這樣才能疏通心中的挫敗感。挫折不一定是壞事,適度的受挫反而有助養成堅韌的內心。所謂的”聰明"址的是對於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不要太過欣喜,也不要太過憂懼。

    l  潛意識創傷:猶豫與自卑

    猶豫,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稱為"矛盾雙重性"。意思是對同一個對象同時產生兩種完全相反的情緒或態度。這種矛盾雙重性存在於潛意識。而一般所謂的猶豫,是指因為對某項人事物理解不足,導致無法做出決定。

    l  陷入”完美”的陷阱

    人類的迷惘,始於追求完美。”你必須變得完美才行,在做好最完善的準備之前,絕對不能行動。”但這個想法存在著陷阱,首先,要學會走或跑之前,一定要先知道怎麼跌倒,這樣才知道一旦跌倒了該如何站起來,你的步伐才會更穩健。讓自己成長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來調整我們前進方向的反饋。從錯誤中學習是人生的本質與成長過程,有過程,才有結果。猶豫不盡然是壞事,衝動有時反而會帶來風險,在必要時候,應該懂得策略性運用”猶豫”。

    l  自卑感:當超我與自信之間差距過大時,就會讓人陷入巨大的自卑感中。感受到自卑時,我們臉頰會發燙,肩膀下垂,甚至覺得力量從全身都消失,好像身高也縮水了一樣。想要與自己和平相處,與他人和睦共存,我們需要調整優越感與自卑感之間的平衡。過度的優越感,會無法用客觀角度看待他人;過度自卑,會讓我們貶低自己,也會對他人的讚美或批評過分敏感。

    l  潛意識創傷:嫉妒(羨)與妒恨

    嫉妒(羨)是對他人的好運感到不快的情緒。嫉妒(羨)源於比較心態,當我們覺得對方程度跟我們差不多時,但對方卻比我們更快達到目標,這時嫉妒(羨)就會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我們會覺得對方只是運氣好,忽略對方的成就是他努力來的成果。嫉妒(羨)會讓我們無法用正確的平衡來解讀這個世界。

    嚮往、嫉妒(羨)和妒恨,都是在於意識到他人擁有自己沒有或缺乏的事物。嫉妒(羨)使我們浪費生命,因為我們會聚焦在那些我們沒有的事物上,想著為什麼他有我沒有。嫉妒(羨)是追求公平的專家,當自己無法提升自身水準時,便會試圖拉低別人。嫉妒(羨)本身藏著惡意,它本身的負能量會試圖拉別人下馬,好讓別人跟自己一樣。模仿別人的優點,是”好”的嫉妒(羨);傷害別人,則是”不好”的嫉妒(羨)。寫下嫉妒(羨)的對象和原因,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是誰,以及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妒恨是比嚮往或嫉妒(羨)更為強烈的情緒。人們常因妒恨而盲目,進而做出社會不允許的可怕行為。如果說,嚮往和嫉妒(羨)主要涉及物質或能力,那麼妒恨就是以”人”為對象,源於”擔心重要的人被他人奪走”的恐懼,有時會變得極端,因此比起其他情感,妒恨更常以激烈的言行舉止來表現。想與被妒恨蒙蔽的人溝通是不可能的,因為妒恨會讓內心陷入混亂,是一種強迫障礙:嚴重時,還會像間諜般的監視對方。妒恨會讓人變成分析者,總是觀察所愛之人與敵人間的一舉一動。

    處理潛意識的五種基本治療方式

    l  盡全力活在當下

    “昨天已成歷史,明天仍是謎團,今天是上帝的餽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稱現在為(PRESENT)。活在當下,意味著”意識到當下”,讓自己成為內心的主人,不被雜念所干擾。這種狀態稱為”正念”,時刻關注心中轉瞬而逝的念頭、意象以及身體感受的行為。一但我們無法活在當下,而是執著於過去或擔心未來,憂鬱與焦慮的情況就會加劇。但如果我們能把現在就只當作現在,體驗它,享受它,就能阻止憂鬱和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增長。

    l  用自己的話說

    “很會說話”跟”把話說好”是兩回事,”很會說話”是指口才很好,”把話說好”是能夠坦率地傳達內心的想法。 如何正確的爭吵?爭吵,意味著言語之間的碰撞。而正確的爭吵是”有始有終”,否則只會陷入不斷循環的迴圈。在爭吵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無法在獲得任何好處時,就不要再說話了。最重要的是,放下”對方會輕易同意我的話”的念頭。不管是誰都會期待對方無條件理解並同意自己的想法,但這是不可能的,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觀點也會不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盡早結束爭吵。

    l  接受批評的方法

    當遭受到批評時,我們之所以容易生氣,是為了保護自尊心,才會讓內心的防衛機制迅速啟動。這會使你對他人的批評過度反應,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避免啟動防衛機制。不要辯駁,也耐住性子,接納批評時,用平靜的表情和一點微笑,仔細聆聽對方的話,適度總傑整理後,再回饋給對方。總結對方的話並”重播”,並不是代表我們同意對方的話,而是如果不這麼做,對方往往不會停下來。接下來,找時間好好思考對方批評的內容,客觀思考吵架的內容,審視內容是否正確。

    l  不要對自己說謊

    只有在自己欲望獲得認可時,人才會覺得自己真實存在。守護”真正的我”需要誠實,當我們展現真實的自我時,可能會被別人討厭,甚至被背叛。即使如此,誠實仍然是”真正的我”的能量來源。”偽裝的我”是為了適應和生存,”真正的我”是為了成長而存在的。如果以”偽裝的我”為生命主宰的人,常常抓著身邊的瑣事不放,用抱怨來打發時間。”偽裝的我"總是乞求他人的關注,”真正的我”擁有獨處的能力。

    l  別祈求原諒

    再所有人際關係中,最可怕的就是那種想要控制別人,卻沒有愛的關係。對方不但不鼓勵我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反而還會干涉我們的行動,剝奪自主選擇的權力。在情緒勒索之下,會讓人誤以為全部的問題都是自己的錯,在為了求得他人的關注、認同和愛,我們會順從並忠誠於情緒勒索者。在試圖用他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尋求他人的寬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只會令人沮喪。在祈求他人的原諒,事實上是想藉此讓自己能原諒自己的行為:重點不是在於對方能不能原諒,而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原諒自己。原諒無法從別人那邊得到,當你願意拯救自己時,你才有可能開始治癒潛意識中的創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