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閱讀時間 ‧ 約 34 分鐘

EP.13 陰晴圓缺-光復後的臺灣糖業 Sugar廳

    Sugar廳 EP53 陰晴圓缺-光復後的臺灣糖業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y6pfww105jw01v8h1vnbyg2

    哈囉,大家好,我是軒豪,歡迎您收聽甜言蜜語話糖史第13集的播出,今天要講的題目是「陰晴圓缺-光復後的臺灣糖業」。我想,從來沒有一個產業像台灣的糖業一樣,在土地利用、原料生產、製糖過程、運輸交通、產業貿易等各層面對台灣有著重大的影響,回顧光復後的台灣糖業史,有幾段歷程是行到水窮處,然柳暗花明的轉折,也平添台灣糖業的演進的甘苦淬鍊。


    在進入台灣光復後的糖業發展史之前呢,先帶大家再回顧一下日治時期台灣糖業的發展及其影響。


    日治時期台灣糖業發展及其影響,可分成四大部分來說明,首先是「背景與政策」方面」

    日治時期台灣糖業發展及其影響

    一、背景與政策

    日本統治台灣後,將糖業視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並將台灣納入日本的經濟體系,使之成為日本的糖料供應地。為促進糖業發展,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1. 總督府頒布《台灣糖業獎勵規則》等政策,吸引日本資本家到台灣投資設廠。

    2. 進行土地改革,為糖業發展提供基礎。

    3. 建設交通設施,如縱貫鐵路和高雄港等。

    這些政策反映了日本政府"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殖民思維和"殖產興業"的發展策略。

    第二個部分,我們要談的是「糖業發展的重要關鍵」,總共有四個:

    二、糖業發展重要關鍵:

    1. 新式糖廠的設立: 日本人將現代化的製糖技術和設備引入台灣,設立了許多新式製糖工場,如橋頭糖廠、虎尾糖廠、屏東糖廠和蒜頭糖廠等。

    2. 糖業鐵道的發展: 糖業鐵道最初用於運輸甘蔗,後來也兼營客貨運輸,成為台灣重要的交通網絡,促進了地方發展。例如,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於1909年在新營和鹽水之間開辦了台灣第一條客貨運糖鐵營業線。

    3. 日本資本的投入: 日俄戰爭後,日本國內資金大量流入台灣投資糖業。日本資本家通過增資購併台資糖廠或自行設立新的製糖株式會社,逐漸控制了台灣糖業。

    4. 技術突破: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率先在台灣成功生產出"耕地白糖",這種精製白糖的出現,打破了日本將台灣糖業定位為粗糖生產者的局面,使台灣糖業得以進入國際市場。

    緊接著,我們來談談「糖業發展對台灣現代化與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

    三、糖業發展對台灣現代化與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

    1. 促進現代化發展:

    o 交通建設:為配合糖業發展,台灣總督府積極建設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

    o 工業化:糖業引入了現代化技術、資本和管理制度,促進了台灣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2. 經濟影響:

    o 產業結構改變:糖業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產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農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等。

    o 經濟體系重塑:台灣被納入日本的經濟體系,成為日本的糖料供應地。

    3. 社會影響:

    o 人口遷移與城鎮發展:新式糖廠的設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移入,促進了城鎮的發展。例如,虎尾因虎尾糖廠的設立而繁榮起來,被稱為"糖都"。

    o 社會結構變化:糖業發展改變了台灣的社會結構,形成了獨特的聚落文化。如善化糖廠宿舍區內設有各種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社區。

    o 社會問題:製糖會社實施"原料採取區域制",導致蔗農不滿,引發了社會抗爭事件,如二林蔗農事件。

    4. 文化影響:

    o 創造獨特的糖業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如糖廠、糖鐵、日式宿舍、和洋折衷式建築等。

    最後,要補充其他影響,包括:

    四、其他影響:

    1. 官方與私營的移民政策: 為滿足糖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日本政府和製糖會社推行移民政策,鼓勵日本內地人和台灣本島人移居到東部地區。然而,由於自然環境的限制和政策的失誤,移民事業並不太成功。

    2. 二戰美軍轟炸帶來的破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的糖廠因為可以生產酒精,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許多糖廠遭到嚴重破壞,導致糖業產量銳減。

    回顧了日治時期的糖業史,我們可以下個結論:

    日治時期的糖業發展對台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台灣的現代化、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但是日本人沒想到的是,這些糖業建設也為台灣光復後的糖業,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那麼,台灣光復後的糖業發展,究竟有什麼變化呢?(音樂)

    台灣的經濟支柱—糖業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承繼日人留下的現代化糖業基礎予以發展,穩定往後的四十年台灣的民生和財政,不僅為國家帶進豐沛的外匯財源,更幫助台灣社會經濟轉型,一步步邁向富庶繁榮的工商社會。


    回顧光復後的台灣糖業史,有幾段歷程是行到水窮處,然柳暗花明的轉折,也平添台灣糖業的演進的甘苦淬鍊,恰如行舟於江河中所遇到順流與逆流:


    光復後台灣糖業的興衰軌跡:


    一、復舊及重建期(民國35年至41年)


    台灣光復後,政府於34年12月1日成立「台灣糖業暨監理委員會」,監理糖廠業務與生產工作;民國35年5月1日,「台灣糖業有限公司」於上海成立,民國36年,總公司改設台北市,積極從事糖廠修復及生產工作,並分設虎尾、屏東、總爺、新營四家分公司,並將日糖興業、明治製糖、台灣製糖、鹽水港製糖四大會社42家糖廠改併為36廠。


    35/36年製糖期實行「分糖辦法」取代時代「收買原料」措施,並辦理農民貸款,這措施使得糖產業大增,從36/37年期26萬3千噸增加到38/39年期61萬2千噸,台糖公司在2、3年內將糖廠重新修復,回復到戰前60%的生產量,其效率之高,令人稱奇,且在外銷方面更締造佳績,在民國37年,台灣外銷糖達6萬8千6百餘噸,台灣糖業一片欣欣向榮。


    可惜這片欣欣向榮之象沒有維持多久,民國38年,中國大陸淪陷,台灣糖業出口失去市場,政府又財政拮据,台糖告貸無門,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可說是最暗淡的時刻。


    然而,峰迴路轉,民國39年,韓戰爆發,糖價大漲,平均每磅5.67美分,外銷市場大開,政府抓緊時機,實施「斤糖斤米」保證價格的措施,台糖於此同時改組公司,撤銷4個分公司,改為5個總廠區,實施「總廠制」,停閉績效不良廠區、資遺人員,更在民國41年,改種名為N:Co310的新蔗種,這項改革措施,使得台糖公司由谷底翻升,外銷屢創佳績,進而成為國家最大外匯來源。因為復建成功,再加上韓戰爆發有利因素,藉由外銷穩定了國家財政上,台糖公司發揮極重要的功能。


    二、安定與發展時期(民國42年至54年)


    這一時期因國際糖價低迷,人口大量增加,政府在農業政策上以增產糧食為主要考量,砂糖生產受到極大限制,台糖公司開始停閉糖廠,由光復後36廠縮減成30廠,並同時發展副產事業,奠定多角經營基礎。


    台糖公司此時期多角化的經營包括:

    (1) 利用蔗渣、糖蜜發展副產品

    (2) 在竹南設置種畜場,發展企業化養豬事業

    (3) 在台東設鳳梨工廠

    (4) 開發嘉義鰲鼓海埔地

    (5) 與美國氰氨公司合作,在新竹成立抗生素工廠


    除發展副產事業外,對於製糖本業上,台糖公司配合政策實施「一定金額保證糖價制度」取代民國39年的「斤糖斤米」的保證糖價制度,同時決定以分糖辦法取代日治時期限價收購的不合理方式,因而嘉惠農民良多。以分糖來說,農民分糖比例在民國51/52年期調高為55% ,就當時農村經濟而言,台糖製糖原料有三分之二來自契作,而蔗農種蔗所獲得的收益每年約可高達7至10億元。


    在國際上,民國43年,台糖參與國際糖業協定,分得基本出口配額60萬噸,僅次於古巴,自此奠定了台糖在國際市場的地位,打開此後台糖生產安定的局面;

    民國53/54年期,台糖產糖量達105萬5千噸。


    此一時期雖生產未達最高峰,但台糖公司其重要性並沒有減低,更是國家財政主要來源,可惜「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民國53年以後,因台灣經濟結構的轉變,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糖業地位開始逐漸走下坡,面臨新一波的衝擊和挑戰。


    三、衝擊與振作時期(民國55年至70年)


    自民國55年起,國際糖價再陷低迷,再加上國內工商繁榮,都市化、工業化發展的衝擊與工資上漲及其他農作物利益較高的影響,使糖業經營再受挫折,為因應挑戰,台糖實行了底下這些重大措施:

    (1) 加進行製糖工場十年更新計畫及自營農場增產計畫,以提高產糖。

    (2) 擴大養豬計畫,預期民67年完成時,每年可產50萬頭。

    (3) 建立砂糖平準基金制度。

    (4) 實施大場制減少管理行政單位。

    (5) 建築高雄專用碼頭及散糖倉庫

    (6) 籌辦屏東漿廠。

    (7) 與美國嘉吉公司合作成立「中美嘉吉飼料工廠」


    由於各項政策的施展得宜,使台糖在經營上反敗為勝。


    台灣糖業的經營,受國際糖起落影響甚大。民國62年,國際糖價又起死回升,至民國63年,國際糖價暴漲到有史以來最高紀錄,達每磅57.1美分,與民國56年慘跌至每磅1.23美分相比,漲跌之間竟高達50餘倍!因此,民國64年台糖公司為國家賺進4億1千萬美元的外匯,創造盈餘51億6千8百餘萬元之最高紀錄。


    台糖以充裕的資金及在政府的支持下,又展開一連串的重大措施:

    (1) 擴大養豬計劃達成50萬頭的目標。

    (2) 推行養牛計劃。

    (3) 完成屏東紙漿廠及酒精工廠的遷併的計劃

    (4) 開墾河川地、海埔及山坡地。

    (5) 調整擴大製糖能力,並增加產製高品質砂糖外銷。

    (6) 發展卡車運輸

    (7) 實施廠區規劃,處理閒置資產。

    (8) 利用平準基金協助農機械代耕,推行共同養豬,並協助農民改良鹽分地。

    (9) 協助地方修築產業道路,改善排水施設。

    (10) 提供技術援外,協助印尼復興糖業,與沙烏地阿拉伯民間人士研議投資精糖廠;與中非共和國合作研建糖廠,協助盧安達及賴比瑞亞建立糖廠等。又在民國61至63年間,裁併三個總廠組織,使糖業在時代衝擊下更趨穩固。


    民國64年,國際糖價又開始暴漲,農民競相種蔗,致台糖65/66年期產糖量達107萬餘噸,創光復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糖業大放異彩。民國69年10月,國際糖價又下跌自此陷入長期疲軟,再加上砂糖平準基金補貼殆盡,進而影響農民植蔗,砂糖外銷虧損嚴重,糖業衰微之象已現。


    四、轉型與蛻變時期(民國71年至88年以後)


    此時期是台灣高科技與服務業發展的加速期,加上國內外環境因數位資訊的日新月異更千變萬化、各種勞動、環保相關法令相繼立法;果糖及其他甜味代用品不斷推出;稻米及雜糧等對抗作物之保價優勢增加;食品加工業者不斷陳請要求降低內銷糖價及開放進口等因素,均使台糖公司經營更加艱困,台糖走進非糖領域,即所謂的轉型勢在必行,惟重點仍係以農業核心技術及土地資源發展為主。


    砂糖方面,為減少砂糖虧損,74/75年期產糖目標縮減至55萬公噸,除美國優惠配額外,停止外銷並逐年減產。糖品種類、品質及包裝依多元化市場需求逐年提高,78年北港、花蓮2處煉糖工廠完工生產精製特砂,88年小港煉糖廠開始營運,對國內白糖供應及提升精煉糖品質有極大助益。


    加強管理方面,台糖公司實施淨蔗分糖制度、推行全面品管、品牌經理制,72年起並陸續進行組織精簡及人員精實工作;74年撤銷總廠督導部門,原屬行政管理事項由公司直接辦理,各區廠均直屬公司管理;配合砂糖減產簡併不經濟糖廠。同時也展開各項業務拓墾、調整或新成立相對應組織單位。


    民國93年起,台糖公司成立砂糖、生物科技、精緻農業、休閒遊憩、畜殖、量販、油品、及商品行銷等八大事業部,砂糖事業邁向事業部組織經營,更能提升經營效率。


    但盼台灣糖業依舊閃耀無比璀璨的光芒


    日本人為台糖帶進新式機械製糖產業,使糖與米成為台灣生存的兩大基本產業,

    然而二次戰後台灣的糖業歷經復原、穩定、輝煌、衝擊、蛻變與轉型等過程,昔時糖金歲月已成過去;進入21世紀後的台糖,除持續發展原有的製糖事業外,更力圖求新求變,追求卓越與永續經營。但盼未來的十年、四十年、一百年,在後人的心目中,台糖依舊閃耀無比璀璨的光芒。


    以上,是台灣光復後糖發展簡史,下一集,我想講甘蔗育種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甘蔗是製糖重要的原料,因此能有抗病又多產、甜度高的甘蔗品種就非常重要,所以下一集,我們來談談N:CO310這個甘蔗品種的故事,題目我定為「戰後使台糖起死回生的N:CO310」,究竟N:CO310為什麼能使台糖起死回生呢?有興趣的朋友,請您持續鎖定「甜言蜜史話糖史」,別忘了按讚、分享與訂閱哦!



    ◎ 參考資料來源:

    1、 台糖60週年慶籌備委員會編輯組(2006)。台糖60週年慶紀念專刊—台灣糖業之演進與再生。台北: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2、 台糖70週年慶籌備委員會、台糖70週年慶紀念專刊編輯委員會(2016)。台糖70週年慶紀念專刊。台南: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3、 陳明言(2017)。福爾摩沙的故事:台灣國際貿易的先鋒—糖業(二版一刷)。台北:遠足文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糖金時刻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