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投資心法】更新「槓桿」看法:談投資人「開槓桿」的三個層次(中)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raw-image

上週寫了一篇文章,談投資人「開槓桿」的三個層次。沒想到第一節談「以小博大」就已經寫了不少,只好把文章拆一拆,這篇來談「控制風險」。

上一篇文章的重點大致上是說,隨著在市場打滾的時間越久,就越能體會「槓桿」其實是個中性的金融工具,跟風險大小並沒有直接關係,更多是看人怎麼去運用而已。實際觀察,資金越充裕的投資者,通常比較能把槓桿運用好,而諷刺一點是,槓桿相關的金融工具特別吸引資金較少、經驗較淺的投資者去「以小博大」,忽略了很多這些產品之所以能「以小博大」,是以勝率低為代價去交換的。這樣的「開槓桿」行為,實際上就是把這個金融工具當作賭具來使用,長期下來能贏錢的不敢說沒有,但真的就是鳳毛麟角。如果資金少、經驗淺,不該長期進行勝率低的賭博,對自己沒什麼好處,這時候該選擇的是勝率較高的投資,像是買些優質股、定投美國或台灣的大盤指數型ETF,而如果這階段還是想享受一下開槓桿好處的,我自己過去操作過、也觀察了好幾年,覺得槓桿型的大盤指數型ETF還是值得考慮的。詳細內容請直接看這篇文章

第二種「槓桿」行為:控制風險

上一篇文章有一句說:

有些「開槓桿」的工具如果由懂得的人去運用、適當配置,甚至風險可能比不開槓桿還要更低一些。

今天來談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開槓桿是可以幫助投資人控制風險的。

raw-image

比方說,假設現在是在2021年年底,市場行情很好,一直漲,股市來到高點,QQQ現在的價格在400元左右,你手上有100萬美元的閒置資金,想要投放到股市。不過,因為擔心市場已經漲了很多,不想買個股,想說就穩穩把錢100%都放在QQQ就好了。

這個方案當然是可以的,如果就這樣做下去的話,雖然買了就展開漫長的下跌,QQQ由高點的400元,後面最低跌到260元左右。如果按照這方案的話,你的100萬美元在2022年下半年時候最低會只剩下65萬元。但如果你不急著套現,一路放到現在,你當初的錢現在會變成124萬美元。

當然,如果有經歷過都知道,在2021年年底,其實市場已經有很多警訊出現,像是聯準會要開始緊縮啦,通膨數據也開始走高,雖然聯準會說是暫時性的,但似乎未來並不是真的那麼光明美好。這時你可能腦袋中想的是,現在就把100萬美元一口氣都投放到股市真的好嗎?但又怕錯失行情,會不會有更穩妥一點、風險更低的做法?

面對這種狀況,一般回答就是:分批投入。把100萬美元拆成十筆,每個月買10萬。如果以後見之明來看,這樣的做法簡直完美!買了之後就一路跌,跌了一年見底,剛好把100萬元都買完,然後市場就慢慢回來了。

不過人性都是買漲不買跌的,在2022年那種氛圍下,根本不知道會跌到多低,我們也不會知道聯準會的升息決心到底有多大、通膨會纏繞經濟多久,在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在美股市場持續被凌遲,自己的投資部位也不斷吃下更大虧損的情況下,上述方案說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極難。老實說我自己在股市也算是混了不少時日,但以2022年那種狀況,我自己也很抗拒貿然投入更多資金。

所以,時間回到2021年年底,我手上這100萬美元,看著不斷上漲的股市,在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下,到底有沒有別的方案可以做?答案是:有的,那就是開槓桿

這回答聽起來很反直覺,我都已經「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了,你怎麼還叫我開槓桿?

不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上面提到,如果你現在把100萬元都押QQQ,從後見之明來看,後面最低剩下65萬元。

如果你覺得這回檔幅度很大,而且在剩下65萬元時,你也不會知道股市會不會繼續被凌遲,假設重演2000年科網泡沫情境的話,QQQ是可以從100多元跌到剩20多元,整個凌遲的時間長達兩年多。如果重演的話,100萬元就不是剩下65萬,而是只剩20萬,直接被砍掉八成之多,再後面要等到15年後的2015年,QQQ才重返100多元。

raw-image

發生這種狀況的機率不高,但一旦發生,那種痛絕對是畢生難忘。如果我想要控制這個風險,但又想抓住假設QQQ一直漲上去也能跟到的機會,有沒有相應的策略?

答案是「有」!具體做法就是「開槓桿」再搭配「資產配置」的策略。

在上一篇文章,我介紹了槓桿型的大盤指數型ETF這種工具,假設你用QLD來代替QQQ的話,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要保留約當100萬美元的QQQ的績效,假設後續市場是一直往上漲的話,考慮到槓桿型ETF的複利效果,買40萬美元的QLD大概就夠了,其他60萬美元考慮到未來是升息環境,拿去做固定收益既可以避險,又能賺些無風險回報。

如果你的做法是這樣的話,就等於曝險部位只有40萬元,其餘60萬元是零風險的。我們再用這個配置來演繹一下,如果2021年年底這樣做下去,後續會發生什麼事。

raw-image

QLD在2021年年底的高點是90多元,2022年的低點大概是35元。

換言之,如果你把40萬美元在高點買入QLD,到2022年,最低剩下15.5萬美元。不過別忘了你還有60萬元的固定收益部位,那個部分假設一年收益率是5%,那麼到2022年美股最為低潮時候,你原本的100萬元投資金,在美股最慘時候,也還有78萬元。

相比之下,如果當初全部都買QQQ,你最慘時候是只有65萬的,差了13萬美元,這並不是一筆很小的數字。

更何況,在最為極端的情境下,假設科網泡沫的情境重演,若100萬元全部曝險,全部都持有QQQ的話,最慘時候會只剩下20萬元,後面要花15年時間才爬回來。

但如果是採取「40%QLD」+「60%固定收益」的策略,而科網泡沫重演,我不知道兩倍槓桿的QLD在QQQ跌掉八成的情況下還會剩下多少,就假設全跌光變壁紙好了,40萬美元全部消失於天地之間,因為你事先已經設定40%的曝險損失上限,所以在最慘的情況你也還是能保留60萬美元+固定收益回報。

再回到現實情境。如果在2021年年底採取「40%QLD」+「60%固定收益」策略,到現在的回報跟「100%QQQ」相比起來,到底差多少?

如果是「100%QQQ」(A策略),上面有算過,就是從100萬元變124萬元。

如果是「40%QLD」+「60%固定收益」(B策略)。QLD從那時候90漲到107,以40萬的部位來計算的話,就是從40萬元變47.5萬元。60%固定收益部分算年利率5%,兩年下來60萬元變66萬元。兩者相加,就是113.5萬元。

到目前為止,B策略還趕不上A策略,這是因為QLD剛經歷完一波深跌,才爬回前面的高點沒多久,複利效果還沒充分顯現。假設大盤繼續往上,B策略會逐步趕上A策略。

不過,即使不談未來,只以現在績效來看,若你在2021年年底的目的是控制風險,B策略已經幫你在2022年大幅控制了下檔的空間,而以這個為前提作為交換,我覺得短時間內這一點績效落差是相當划算的買賣。

大家看了這個例子,就理解為什麼我說利用「槓桿」搭配「資產配置」,是可以幫助投資人控制風險的。上述B策略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例子還有很多,像我在上一篇文章比較不鼓勵的選擇權買方,如果用這角度來思考,在很多情境下它其實是可以充當「保險」功能的,真的就是看人怎麼運用而已。這部分展開來談很複雜,要花很多篇幅,就暫且不論,以後有機會再另外寫一篇。

固定收益怎麼做?

這篇文章我最後想分享一個東西,就是以我個人實際的經驗為例,固定收益到底該要怎麼做比較好?固定收益說起來簡單,但真正要做,眉角也是不少。首先要零風險,公司債對我來說並不是真正的零風險,一是要綁一段時間,不夠靈活;二是仍有價格波動起伏;三是回本前提是持有期間公司不能倒;四是還是會有交易費用。

如果你把錢拿到銀行做定存,利率並不會真的很高。坊間雖然有很多銀行高利方案,但條件很多,要嘛叫你換匯才可以(即客戶要承擔匯兌風險),要嘛有時間限制(像是要拿多少錢開戶,給你半年的高利之類),反正他們的策略都是先想辦法把錢吸進來,後續再找理專跟你推銷他們家的金融商品,很難真的長久做下去。

我自己到底是怎麼做的?做什麼商品比較好?如何節稅?如何節省從美國到台灣之間的金流成本(我可以做到零成本)?下面的內容就是付費限定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62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美股投資十日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3.2K會員
749內容數
致力成為美股投資者的市場指南和行情溫度計。透過本專欄,讀者可以:一、掌握投資科技成長股的心法;二、透過「歷史縱向估值法」,追蹤選定企業的財報表現;三、追蹤軟體股估值行情,尋找投資機會;四、掃瞄美股整體市場行情,洞察不同產業的資金流向;五、提供模擬組合紀錄,長期追蹤表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美股投資十日談 的其他內容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接收每日市場要聞、經濟數據和文章更新通知。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隨著專欄愈來愈多讀者訂閱(謝謝大家支持!),我發現讀者的構成也慢慢多樣化。一開始訂閱本專欄的,我相信主要都是投資科技成長股的夥伴。也就是說,這類讀者在訂閱之前,本來就是科技成長股的投資者,想看本專欄可能是因為想參考我對個股、財報與市場動態的分析,作為自己投資操作的參考......
有讀者來信說,最近市況比較低迷,大家也喪失了討論成長股的熱情,希望我趁這時機寫篇文章,仔細講講成長股是如何估值的。其實我以前也有不少講自己如何為成長股估值的文字,不過經過過去一年,我覺得最近對估值有更深一點點的體會,應該值得把整個估值系統再重新梳理一遍,講得更清楚一點。
甚麼是「投資系統」呢?簡單來說,在買賣股票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在個人可掌握的部分,包括研究商業模式、財務表現、估值、投資組合控管,還有技術分析。就上述每個層面,每個人重視程度都不一樣,因此投資心法也是千變萬化,並沒有說哪一種組合是絕對的正確。找出最適合自己心性的心法才是最重要的。
分散投資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從另一個角度想,股票也不是買愈多愈好,多了就不如直接買指數型基金,少了又怕風險太高。從統計上說,只要持股數超過十隻就已經風險不高了,何以我的投資組合卻有超過二十隻持股?這其實與我的選股方式有關。
最近美國成長型科技股大幅下殺,調整幅度甚為驚人,直追去年三月因疫情觸發的崩盤。在痛定思痛之後,我認為市場環境與以前相比的確產生了些變化。在具體操作策略上,對投資人而言有兩方面必須作出相應調整。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接收每日市場要聞、經濟數據和文章更新通知。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隨著專欄愈來愈多讀者訂閱(謝謝大家支持!),我發現讀者的構成也慢慢多樣化。一開始訂閱本專欄的,我相信主要都是投資科技成長股的夥伴。也就是說,這類讀者在訂閱之前,本來就是科技成長股的投資者,想看本專欄可能是因為想參考我對個股、財報與市場動態的分析,作為自己投資操作的參考......
有讀者來信說,最近市況比較低迷,大家也喪失了討論成長股的熱情,希望我趁這時機寫篇文章,仔細講講成長股是如何估值的。其實我以前也有不少講自己如何為成長股估值的文字,不過經過過去一年,我覺得最近對估值有更深一點點的體會,應該值得把整個估值系統再重新梳理一遍,講得更清楚一點。
甚麼是「投資系統」呢?簡單來說,在買賣股票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在個人可掌握的部分,包括研究商業模式、財務表現、估值、投資組合控管,還有技術分析。就上述每個層面,每個人重視程度都不一樣,因此投資心法也是千變萬化,並沒有說哪一種組合是絕對的正確。找出最適合自己心性的心法才是最重要的。
分散投資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從另一個角度想,股票也不是買愈多愈好,多了就不如直接買指數型基金,少了又怕風險太高。從統計上說,只要持股數超過十隻就已經風險不高了,何以我的投資組合卻有超過二十隻持股?這其實與我的選股方式有關。
最近美國成長型科技股大幅下殺,調整幅度甚為驚人,直追去年三月因疫情觸發的崩盤。在痛定思痛之後,我認為市場環境與以前相比的確產生了些變化。在具體操作策略上,對投資人而言有兩方面必須作出相應調整。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股票價格的波動性與交易量的變化,一直是投資者和研究者關注的核心議題。閱讀兩篇論文後的重點摘要與操作心得。 這兩篇論文分別探討了股票價格突破 52 週高低點時的交易量模式與價格走勢,並深入分析了高價與低價的預測性,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短期市場動能的特徵,也提供了長期價格均值回歸的實證證據。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TG Channel接收市場要聞、產業動態和更新通知。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市值型ETF包括美股和臺股,美股因手續費推薦長抱,而臺股則適合進出。不斷買進又賣出可能錯過配發股息和獲利時機,增加成本。定期定額投資則能享受複利效應,建議躺平投資以獲得最大效益。結論永遠留在市場享受複利,若需要現金流可配置到市值型ETF或債券型ETF,不要必須賣股換現金。
在高股息ETF的投資中,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的買入時間和賣出時間。一般來說,計算股價和股利的比值可以判斷是否適合買入,而在賣出時,可以以總股利收益作為參考。股票投資的關鍵在於持續的買入和加碼,以及在合適的時間出場,以最大化收益。
股票價格的波動性與交易量的變化,一直是投資者和研究者關注的核心議題。閱讀兩篇論文後的重點摘要與操作心得。 這兩篇論文分別探討了股票價格突破 52 週高低點時的交易量模式與價格走勢,並深入分析了高價與低價的預測性,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短期市場動能的特徵,也提供了長期價格均值回歸的實證證據。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TG Channel接收市場要聞、產業動態和更新通知。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市值型ETF包括美股和臺股,美股因手續費推薦長抱,而臺股則適合進出。不斷買進又賣出可能錯過配發股息和獲利時機,增加成本。定期定額投資則能享受複利效應,建議躺平投資以獲得最大效益。結論永遠留在市場享受複利,若需要現金流可配置到市值型ETF或債券型ETF,不要必須賣股換現金。
在高股息ETF的投資中,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的買入時間和賣出時間。一般來說,計算股價和股利的比值可以判斷是否適合買入,而在賣出時,可以以總股利收益作為參考。股票投資的關鍵在於持續的買入和加碼,以及在合適的時間出場,以最大化收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歡迎訂閱週報,可以看到完整文章(含技術面觀察分享)。 如果你對可轉債非常有興趣,想深入研究,可以訂購講義。 訂閱週報或講義的方式如下:   訂閱講義後,請参考閱讀方式:   基本面: 分享個股只做研究使用,不做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自行決定買賣,盈虧自負。      
Thumbnail
其實要不要開槓桿之前,可能要先認識一下期貨,這邊先把過去寫過的三篇期貨相關的文章給大家複習一下,有興趣的人可以先看一下。 股海雜技:期貨結算日 https://vocus.cc/article/63988c67fd89780001bebfdc         現股的先行者-股票期
Thumbnail
歡迎訂閱週報,可以看到完整文章(含技術面觀察分享)。 如果你對可轉債非常有興趣,想深入研究,可以訂購講義。 訂閱週報或講義的方式如下:   訂閱講義後,請参考閱讀方式:   基本面: 分享個股只做研究使用,不做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自行決定買賣,盈虧自負。      
Thumbnail
其實要不要開槓桿之前,可能要先認識一下期貨,這邊先把過去寫過的三篇期貨相關的文章給大家複習一下,有興趣的人可以先看一下。 股海雜技:期貨結算日 https://vocus.cc/article/63988c67fd89780001bebfdc         現股的先行者-股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