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6|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聽音樂

    家裡有好幾套「發聲」設備。

    不說是音響,因為音響這兩個字給了太多的華美動人、高大上的遐想。

    書房裡有一台iMac,連結著6TB的Rack HDD,裡面總共有5000多張CD組合而成的音樂庫,除了可以在書房裡獨樂樂之外,客廳擺的音響——此乃貨真價實之音響也,組了一個小的DAC,可以將書房裡那6TB的音樂透過apple AirDrop系統丟數位信號過來,在音響端的綜合擴大器轉換成類比信號,再由JMR喇叭負責出聲。

    另外還在客廳放了兩顆HomePod,懶得出汁的時候,

    「Hi Siri!」

    HomePod就負責做牛做馬,幫我放音樂。不過這通常都是工作或是讀書時候的背景音樂,不太計較音質,不太理contents,只想要有一點點背景不讓自己太孤單時候的做法。

    當然,那把吉他還是放在角落,那種「發聲」屬於自己主動發聲,不在此討論範圍。

    聽黑膠是一種儀式。

    首先要決定今天要聽什麼?交響樂還是鋼琴?交響樂就會先找老貝的第七號交響曲,而且非得是Kleiber的DG版本不可,Kleiber的豪邁奔放在第四樂章大幅度的擺弄著指揮棒下,表現得淋漓盡致。

    曾經入手過一張伯恩斯坦的版本,聽過一次,就是那麼一次,直接轉手送人。

    第四樂章克萊巴跑了28:08,伯恩斯坦呢?

    32:52

    這哪叫奔放?那叫送葬。

    聽下來簡直是折磨。


    開機預熱。以前玩管機的時候還得熱個幾分鐘,像啟動法拉利一樣的裝模作樣 ,等管子溫熱了才把唱盤放在轉盤上,把穩定器放上,小心翼翼地把唱臂提起,放到音軌正上方再緩緩地放下。

    我的是單臂機,Stereo Mono互相切換時,得換唱頭、調整針壓,儀式感玩到這個程度可就乏了,於是Mono唱頭與唱片被我束之高閣,省心省麻煩。

    聽黑膠得要專心,不能當背景音樂,要聽各個樂器部在哪一個位置,要想像穿著燕尾服的克萊巴再走最後一個樂章時揮汗如雨地用力舞動指揮棒陶醉的身影。

    幾年前還住民生社區時,家裏MOD一直有lag的情況,請中華電信報修,來修的是外包廠商,一位小朋友,我還記得。

    他在等韌體更新的時候,看著我的300B,一直沈默的他終於忍不住發問:

    「這個現在不是有省電燈泡?不能改用省電燈泡代替嗎?」

    嗯,大哉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