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無獨有偶「製偶」工作坊|「百足好神」與Nori大師在台江的大將小卒也好神

無獨有偶製偶工作坊提供下載

無獨有偶製偶工作坊提供下載

自從去年收到同事的邀請,欣賞了無獨有偶劇團製作的《自私的巨人》,便被戲偶的精緻以及變化多端的表現性所吸引。演後座談時得知製偶工作坊的資訊,當時還因已錯過日程而感到扼腕,所以當今年報名資訊釋出,即便知道會用到三月全部的周末休息時間,也在所不惜地手刀報名!


「百足好神」是什麼?

工作坊的主持講師是無獨有偶劇團的導演—阮義,到了工作坊後期才知道他的身分。不愧是導演,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帶領每一次的團體遊戲,而且總是有效地讓社區工作坊的成員,不分男女老少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在正式進入製偶工作前,學員先透過阮義導演的簡報,認識Nori大師的創作風格以及這次的工作目標。

這次要製作的大型戲偶是「蜈蚣」,也就是主題名稱裡的「百足」。那為何是「好神」呢?傳說跟台江流域曾文溪的治水文化有關。曾文溪雖然能夠為當地居民帶來豐饒,但容易改道、氾濫也會吞噬威脅百姓的生命及財產,居民便將氾濫的曾文溪比擬為「青瞑蛇(瞎眼的蛇)」。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萬物有靈,且具有相生相剋的關係。「蜈蚣」便是「蛇」的剋星,於是便被奉為保護神,被認為是替人民治水的好神。我想也有讚嘆蜈蚣治水「好神呀」的意思吧!


描型、裁切、黏貼成型的眉眉角角

了解打版原理之後,學習切割、黏貼是工作坊學員們需要先學會的事,也是整個製偶過程最耗費人力的部分。不過像是設計、製版、版型、機構等專業複雜的環節,還是由製偶師和Nori大師負責。所有的工作都是經過拆解,變得輕易上手,只需要細心,報名參加工作坊的社區民眾和國中學生在三月期間能接棒完成。

光是描繪型版這一步,看似簡單,事前也需要清楚了解指示。我們用黑色、紅色、藍色三種顏色的奇異筆,標示出下一個步驟裁切時需要使用的刀法。黑色的邊代表垂直90度下刀、紅色代表向內斜切、藍色則是向外斜切。這些垂直、內斜、外斜的邊,相互黏貼組合在一起,就能製造出戲偶輪廓線的外凸或內凹的效果。因此,若切錯了,造型就完全錯了。

製作戲偶初胚所運用的兩種材質,一種是EVA(白色),另一種是PP(灰色)。前者韌性較高,用來製作蜈蚣的腳、觸鬚,較為細節的部份;後者較厚,但重量較輕,適合用於製作大型的頭部和身體,以求降低操偶師的負擔。

完成裁切後,型版就會在戶外的黏貼區,使用南寶樹脂萬能膠來黏貼成型。有趣的是這種萬能膠的黏性要等待一段時間,在將乾未乾之際,將欲黏貼之處接觸在一起緊壓,才會牢固。

社區工作坊成員並非製偶專業,但清楚的標記邏輯跟分工指示,讓流程非常順利。像是有一日的任務是要將蜈蚣的一節身體黏貼組合起來,PP版的材質又特別容易扯破,如果黏錯,幾乎是不可能拆掉重貼。製偶師團隊在工作黑板上將身體的各部位分組,依照標示也就慢慢地組起來了! 光是組好半節身體,就已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工作坊的日子已過了一半,還尚未看出蜈蚣的樣子,製偶師們都有點緊張。


貼布彩繪放膽配色

戲偶是來自布拉格的日本偶劇家Nori Sawa操刀設計,但在不影響整體的情況下,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彈性,讓社區民眾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性。Nori的作品喜歡使用鮮豔華麗的布料,讓大型巨偶在戶外展演的時候,能夠有種活潑、神采奕奕的視覺感。

這應該是我最享受的一個環節,能夠依照自身的美感品味,考慮材質、紋理、配色的各種可能性,加入許多自己的即興和巧思。


來做機關動手腳

製偶的過程並非全然地線性,有許多調整是隨著製偶過程的需求,由專業製偶師調整後,定稿、分工才變成最後的樣子。這也是創作過程令人興奮的部分—永遠都可能有各種可能。

為了要製作可以將身體和腳分開拆卸的機構,我們必須準備較硬的材料,供機關製作師運用。我們死命地切了一堆塑膠片,但不得不自豪自己的手勁以及對圖形的理解,讓原本難以量產的過程,咻咻咻地裁切好需要的數量。


剛好有學員是裁縫本科也太給力

百足好神的劇情中,有個靈魂人物是尿褲子小男孩。原本蜈蚣治水的寓意,在台南傳統藝閣的「蜈蚣陣」的民俗文化中,演變成幫助解決小孩尿床的故事。許多台南人都曾在幼年時期打扮坐上蜈蚣陣,參與這個文化盛典。

在本次工作坊中,剛好有位學員會裁縫手藝,便被委派製作尿褲子小男孩的服裝設計,大夥忙碌之餘,默默地飄過去看到她在角落邊,做了一件又一件,反覆和Nori大師討論的樣本,心生敬佩。


遊戲的意義

除了完成製偶的主要任務之外,劇團運用了許多劇場遊戲,在每一次的開場、午後進行,提振士氣也試圖延展創意。

像是用紙張剪出蜈蚣身體的各個部位,方便拆解、重組,最後拿著實體的初胚擺擺看,讓想像中的樣子可視化。雖然尼斯湖水怪的構想沒有在最後的版本被採用,但我私心覺得這效果很讚!

比起創意容易受到現實因素、技術層面影響的成年人,學生的想像更天馬行空。看著牆上這些草圖,覺得能夠和劇團、藝術家合作體驗創作的學校真的好幸福。


結語

每次六小時的工作坊,時光就在暖身遊戲和身體的勞動中,飛速度過。原本期待可能是一系列扎實的製偶訓練,或許可以把一些技術學起來轉化到自己的教學場域,實際投入過後,覺得製偶的學問無窮盡,也著實佩服著製偶師們的專業和經驗值。

即便平日上班,假日還得早起,卻是心靈富足的一段日子。比起同梯夥伴,有人值完夜班直奔工作坊也不辭辛勞,有人每個周末都從台北南下參與。我所付出的成本真的太微不足道了。

蜈蚣在偶遇台江的表演中亮相(筆者自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