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Netflix《Cross:跨界任務》無雷影評|星光難掩平庸,「韓國製作」的信用還禁得起幾次消耗?

raw-image

好萊塢有的,我也要有

幾個月前看到《Cross:跨界任務》的預告,頓時感覺OTT平台的韓國電影,似乎正在複製十幾二十年前韓國的院線對策,也就是「好萊塢有的,我也要有」

例如當時好萊塢流行災難片,動不動就來個大地震、龍捲風、明天過後是世界末日,而韓國所幸就狠下心來把自己的《海雲台》給淹了;

或是美國有《酷斯拉》、《從地心竄出》等龐然大怪獸,韓國就派出短小精幹的《駭人怪物》(漢江怪物)來應戰。

但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在說什麼抄襲與致敬,當時韓國影人厲害之處,就是會以好萊塢的作品作為發想,進而截長補短,加入韓國在地文化、習俗等元素,強化本土觀眾的代入感,甚至供了反思的空間,最後走出屬於韓國電影自己的風格,而非單純抄襲複製。從另一個角度看,當亞洲幾個會拍電影的國家還在彼此互別苗頭的時候,韓國影人們的假想敵就已經是好萊塢。

不同的戰場、不變的情結

會讓我覺得韓國似乎是在OTT市場中複製這樣的對策,最初是因為2023年Netflix的《格殺福順》(Kill Boksoon)。其實從片名來看就不難發現它有受到《追殺比爾》(Kill Bill)的啟發,世界觀中還帶點《捍衛任務》的影子。

《格殺福順》以一個神秘的殺手世界作為開場,最後以亞洲家庭的親情觀點作為結尾,可說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雖然有點虎頭蛇尾,且浪費了一個神秘又具魅力的殺手世界觀,不禁令人感到惋惜,但它也算是為續作(IP化)留下了窗口,且全片動作設計實屬上乘,整體並算不差。

而日前同樣在Netflix上架的《Cross:跨界任務》,它劇情概要第一句是這麼寫的:「姜武表面上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夫,實際上卻隱瞞了自己曾是特工的過去...」

這種不知枕邊人神秘身份的安排,自然讓人聯想到彼特與裘莉的《史密斯任務》。再加上青龍影帝與百想影后的加持,不禁令人充滿好奇與期待。

演員光環無法照亮平庸之作

然而,實際看完作品之後,真的讓我大受衝擊。我完全無法想像這是一部集結了黃晸珉、廉晶雅、田慧振等超級卡司的作品,而且製作社還是曾製作《當男人戀愛時》、《獵首密令》、《北風》的「SANAI」,以及曾製作《犯罪都市》的「Plus M」。

《Cross:跨界任務》的故事劇情極為平坦,敘事方式也是完全地平鋪直敘;唯一可製造反轉驚奇的地方,呈現方式也缺乏新意與張力,讓我一邊看一邊聞到糟糕的味道。假如你是對「影帝級別作品」抱有期待而去點開它,等著你的會是與期待完全相反的落差感。平庸的故事、平庸的動作、平庸的笑點,哪怕是修煉千年老戲精,放在這樣的作品裡也是無從發揮。

(乾脆躺著演?)

這與十多年前《海雲台》或《駭人怪物》的狀況完全不同,就連跟去年的《格殺福順》放在一起都沒有可比性。

演員團隊與製作團隊的懸殊差距,透露了本作打從一開始就存著「用演員光芒Cover一切」的想法。加上最後還請到當紅的非裔綜藝主持人Jonathan,專門為黃晸珉設計了一個與本作無關的專屬彩蛋,再次凸顯了這部作品的預設受眾恐怕不是愛看電影的影癡,而是演員的粉絲。

如同我當初在看完同樣集結了超強卡司的《信徒2》之後,給它的評價是「毫無熱忱的流水線產品」,而今日看《Cross:跨界任務》時,也感受到了同樣的背叛感。

K-Contents是塊招牌,不是萬靈丹

不可否認的是,韓國影視製作正面臨「預算過度向片酬傾斜」的問題。為了作品的號召力不惜重金邀請知名演員,但請了知名演員後又排擠了劇本、導演等製作方面的預算,如何在中間取得恰到好處的平衡,持續地考驗著製片的智慧。不過即便如此,製片也不應該挑戰影迷的智慧。
大家還記得李政宰在美國宣傳《魷魚遊戲》時,美國記者問他「爆紅感想」的場景嗎?這明顯地反映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亞洲影迷眼中如日中天的影帝影后,在其他國家也許不過就是名陌生的亞洲演員。
儘管在全球化OTT平台上K-Contents勢如破竹,全球觀眾可能因為看過《屍戰朝鮮》或《魷魚遊戲》,而選擇繼續嘗試「韓國製造」,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因某位韓國演員的名氣而買單整部作品。我就好奇K-Contents的信用還承受得了幾次像這樣的消耗?


若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好友,或是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的創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揪西茶房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