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流行文化於COVID-19疫情前後仍然廣泛傳播於世界各地,五光十色的K-pop團體、多齣膾炙人口的電視劇等均成為了各地韓迷的喜愛,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韓國電影。不過,韓國電影在疫情前後的風光背後正面臨重大危機,電影工業的發展岌岌可危。電影業在面對什麼困難致出現負面效果?未來該如何確保電影工業能夠可持續發展?
▶2023年韓國有多少人於戲院觀賞電影?如何反映電影界面臨的危機?
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於1月15日發佈的一份資料,數據顯示2023年全韓國戲院累計入場觀賞電影的人數同比增逾10%,但僅為發生疫情前的一半水平。入場觀影的人次全年約1億2,514萬人次,同前年相比增加10.9%,為疫前平均值的56.6%水準。票房總收入為1.2614萬億韓圜,同比增加8.7%,為疫前年均銷售額 (1.8282萬億韓圜) 的69%水準。從數據上見到,縱使解除了疫情期間的社交限制措施,仍未能恢復疫情前觀影的水準。
而即使在農曆新年、暑假、中秋節等旺季時間,本土電影的票房未見景氣。今年以1月農曆新年假期期間上映的《24小時救參行動 (台譯火線交涉)》及《幽靈 (台譯幻影)》以遠不及收益平衡點的票房失敗出發後,在暑假、中秋等旺季韓國大片中,除了《閨密盜賞團》、《烏托邦浩劫 (台譯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外,其他電影的票房成績亦不盡人意。據統計,從去年1月至11月的121部韓國電影中,超過收益平衡點的電影只有《犯罪都市:鐵拳掃毒 (台譯犯罪都市3)》、《12.12:首爾之春》、《閨》、《烏》、《30天》、《枕邊怪嚇》、《玉水站之鬼》等7部。
▶電影成績不佳令製片商及投資商現惡耗,投資氣氛轉冷恐掀惡性循環
多個被認定的電影旺季出現劣績下,除了運營主要多廳戲院的大企業陷入困境外,投資製作電影的大企業亦出現各種恐慌。過往韓國電影業能大力發展的原因,是90至2000年代政府聯同大企業認為電影業為「高收益率」的地方,即電影是絕佳的投資場所,才會大量注資於電影製作上。
「大企業電影五大投資發行公司的投資比重為20-30%,部分投資公司佔70~80%。在過去三年間由於沒有產生票房收入,大部分都已退出電影市場了。 到目前為止,過半數以上的部分投資公司拯救了電影界,但亦已退出了。沒有一間企業甘願承受「高風險高回報(High Risk High Return)」式投資。」-- 一名電影界相關人士回應《亞洲經濟》記者提問
以上為一電影界人士向記者提出的電影投資現況,除上述投資萎縮之外,仍投資電影製作的企業亦無法制作中小型電影,需要特殊效果的大製作電影亦成為了高風險的投資,令投資商及電影製作企劃公司的競爭力亦跟隨萎縮。投資環境不景氣,還一度傳出了著名電影投資大企業退出電影投資的傳言,觸發了財界更恐慌。曾推出《上流寄生族》等多部熱門電影,被稱為「娛樂產業王國」CJ集團分支CJ ENM撤出電影製作及投資的傳言持續下,代表具昌根更一度出面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