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這一定是真愛啊!

退休之前,由於排課及工作忙碌,很難有固定的用餐時間。

小7是我早餐的最好去處,通常一個三角飯糰、一顆茶葉蛋、一盒豆漿及偶爾一條地瓜,就足以打發我一頓豐盛營養的早餐。我喜歡有座位的小7,吃完再進辦公室,以免早餐變成中餐或晚餐。

我不是不喜歡早餐店現做的蛋餅、飯糰或烤土司三明治,但,一想到要與學生一起排隊點餐,又得等待出餐,非常耗時。此外,無論獨坐早餐店吃早餐或提著冒著熱氣早餐到學校,遇到學生或同儕,難免有些尷尬。

午餐則很悲情,一週上班五天總有一兩天中午開會吃便當,其他幾天要不請同事幫忙叫便當,就是外帶回辦公室。這二、三十年的教師生涯,至少嗑過三、四千個便當,厲害到一打開便當盒蓋,就知道是哪家店做的。這些便當,大多肉多菜少重口味又油膩,吃到見底時,盒底往往是一層油。

由於下班時間不固定,有時晚上也有課,如果來不及用餐,就吃幾塊餅乾充飢,下課後再吃個消夜。晚上沒課或沒加班時,通常在回家的路上隨便吃吃,要不就簡單快速地煮個麵。

在外地的老公,大多周五傍晚才回到家。周末,大多外出吃個小館或叫個吳柏毅,或驅車前往山上的陋居,沒人想動手做家事,更沒人想進廚房,雙雙癱成沙發馬鈴薯追劇或滑手機。因此,我家的抽油煙機、爐台及冰箱在疫情之前非常乾淨,幾乎不用清理。


小小樹食的佛陀碗(作者拍攝)。


講到「吃飯」這件事,首先進入我腦海的是「做」飯,而不是「吃」飯。

在〈做了一百個便當〉一文中,曾提及自己魯鈍的廚藝及母親為我們準備便當一、二十年的辛勞。

疫情期間,由於校園封鎖,外食需要繞道很不方便,外叫便當也只能送到校園外圍,不能進入校園。此外,絕大多數的餐廳不開放內用,有些甚至暫時(或永久)關門不營業。因此,慵懶的我不得不下廚洗手作羹湯,開展我的廚藝人生,也為自己準備便當。

「百」只象徵多,不代表精進。但,我逐漸可以掌握備菜的流程及時間,知道如何調味及控制火候,最後學會的是飯菜的份量,因為我總是煮太多,常被老公抱怨我在餵豬。

退休之後,進廚房準備三餐,更是「家常便飯」。

早餐蒸幾個包子或做個鮪魚蛋吐司,打個豆漿或五穀奶,或是切些水果,灑些無鹽堅果搭配優格,做成水果沙拉,餐後再喝杯手沖咖啡。午餐大多煮麵或下水餃,放些青菜、肉片、豆腐、海帶芽或蛋。晚餐則搞得比較盛大,通常是兩菜或一菜一湯,希望在最後一哩路追上衛服部的每日飲食指南。

我早起,老公晏起。我常問他是否一天改吃兩餐:早午餐及傍晚餐就好。

無奈,被寵壞的他總說:每天要吃三餐。因此,無論他八點、九點或十點起床吃早餐,到了中午,我還是會弄些簡單的午餐。此外,我早起,早吃早餐,要我等到十、十一點吃早午餐實在也「凍未條」。



當自己開始進廚房,才能體會母親當年為我們做飯及準備便當的辛苦。

尤其在夏天,小廚房裡兩個爐台,兩三個鍋具(電鍋、炒鍋、湯鍋、煎盤等)同時運作,熱氣蒸氣此起彼落,加上抽油煙機轟隆作響,真猶如人間煉獄。

備餐過程,大汗淋漓,做完飯菜,幾近虛脫,當飯菜擺上桌時,連食慾都沒了。然,辛苦花了一兩個小時備料做菜,有時花十五分鐘半小時就吃完了。

總之,在酷夏進廚房,這一定是真愛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