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9|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揭開向日葵的「葵花寶點」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是菊科向日葵屬的一年生植物,因為會跟隨著太陽轉動而得到了「向日葵」這個名稱(英文俗名為sunflower,也就是「太陽花」)。


過去有不少關於向日葵的「向日性」(heliotropism)的研究,目前的研究,發現向日葵的向日反應與向光素(phototropism)無關。


這其實有點出乎意料,不過這篇文章不是要談這件事,而是要談應該是所有植物都有的反應:陰影遮蔽(shade avoidance)。


研究團隊注意到,當向日葵以高密度(每平方公尺10-14株)種植時,他們會呈現交錯傾斜(zig-zag)排列。他們覺得很好奇,這樣的排列是巧合,還是有意的?



於是他們將向日葵以每平方公尺20株的密度種好,然後用四個攝影機裝在距離地面1公尺的地方來拍攝它們。研究團隊確認每個鏡頭都可以拍到至少18株植物。


他們從植物發芽開始拍,每2個小時拍一次,一直拍到這些植物的傾斜模式穩定為止。他們將這些照片進行分析,追蹤每一株向日葵的位置變化。當植物頂端偏離垂直線2公分或以上,就認定這株向日葵已經開始傾斜。


結果發現,有些植物會先開始傾斜,然後就會引起左鄰右舍的反應,就如漣漪一般地擴散出去。這意味著,這樣的排列並非巧合。


這讓他們感到很好奇,到底這些植物看到了什麼?合理的推論是看到光的變化。植物是光合自營生物,他們需要接收到紅光與藍光來進行光合作用。當被旁邊的植物遮住的時候,因為接受到的光是鄰居吸收過的,所以紅光與藍光就會嚴重地減少,這時候,植物靠著光敏素(phytochrome)就可以偵測出紅光減少的比例,從而斷定自己被鄰居遮住了。


為了要能正常的進行光合作用,植物必須要吸收到足夠的紅光與藍光。所以,當植物感應到紅光不夠,它就會開始傾斜,直到紅光足夠為止。這就像我們去看電影的時候,前面的大個子擋住了視線,你也會向左或向右歪,直到自己可以清楚看到銀幕為止。


為了釐清植物到底是看到什麼光的變化,研究團隊用了三種不同的遮光片來為向日葵幼苗進行單側遮蔭:模擬葉片遮蔭(低紅光/紅外光比)、降低藍光、對照組。


結果發現,只有模擬葉片遮蔭那一組能觀察到植物往另一邊歪過去。與這個觀察一致的結果是,當研究團隊從植物的一邊照射紅外光時,植物也會朝著另一邊歪過去。這意味著植物應該是看到了紅光與紅外光的比例改變。


那麼,到底向日葵們是怎麼找到最適合的傾斜角度的?研究團隊想到,許多植物都存在著所謂的「旋轉運動」(circumnutation);會不會是旋轉運動幫的忙呢?


於是,他們將5株向日葵種在一起進行攝影觀察,每隔幾分鐘拍一次,每株觀察7-10天。他們發現,向日葵的移動可分為小幅度的與大幅度的,兩者移動的距離可相差上千倍。


不過,大多數的移動是小幅度的。所以,向日葵們靠著左點點、右點點,讓自己找到「最好」的角度--能接收到最多紅光的角度。而且,當研究團隊把向日葵用鐵絲綁起來,讓它們無法左點點右點點來尋找「風水寶地」時,它們的產油量就下降了19-47%。


所以,當向日葵感應到光線的組成不佳時,向日葵便會藉著它們的「旋轉運動」--也就是左點點右點點--來幫助自己找到最適當的照光位置。由於向日葵的個體差異,有些向日葵會比較快感應到光線的變化,當然也就會先一步開始進行旋轉運動,成為眾人的先鋒。而當先鋒一移動,當然就會影響到左鄰右舍接收到的光線狀況,於是它們也開始移動,等到它們調整完,附近的植株又會因為光線變化於是開始移動...如此一來就有如漣漪圈圈向外擴散,最後就形成所謂的交錯排列囉!


參考文獻:


López Pereira, M., Sadras, V. O., Batista, W., Casal, J. J., & Hall, A. J. (2017). Light-mediated self-organization of sunflower stands increases oil yield in the fiel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30), 7975-7980. https://doi.org/10.1073/pnas.1618990114


Nguyen, C., Dromi, I., Kempinski, A., Gall, G. E. C., Peleg, O., & Meroz, Y. (2024). Noisy Circumnutations Facilitate Self-Organized Shade Avoidance in Sunflowers. Physical Review X, 14(3), 031027.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X.14.03102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