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他們除了他們所講的內容很沒有科學根據,憑感覺而談,更討厭的是他們怎麼可以很自信夸夸而談這些呢 ?
例如,我今天看Youtube 聽到一位郭OO的財經專家(也曾有出書記錄,好像出過書或者上上財經節目就變成財經專家了?),在節目中提到存兩檔ETF可以每月領10萬之論點。我心裡難過的是媒體小編為了要吸引聽眾,用這個「存兩檔ETF可以每月領10萬」當標題。
我更難過的是很多散戶很天真地吸收這些不一定為真的道理。
「郭OO小姐的論點是投資「 0050」的年化報酬率有6%,所以只要有2000萬投入,就可以每月領到10萬。」所以她幫大家挑選兩檔ETF,爾後就可以每月領10萬。
「存兩檔ETF可以每月領10萬」,這句話在科學上有三個問題點?
第一個問題點: 2000萬是靠那一類的投資工具產生? 股市嗎?但在累積到2000萬之前要經過多少的關卡,且沒有被市場打敗後才能攻頂,如果可以在十年內累積到2000萬,就不一定要完全依靠被動式的ETF了吧。如果是年化報酬率6%,本金50萬元需要63年才能變成2000萬。
第二個問題點: 平凡人都有定錨性,全球股市多頭十幾年,已被太平市場景象麻醉,概市場也可能會碰上連續多年的空頭市場。台股或美股的年化報酬率是長期統計下的均質化的年化報酬率6-8%。但不代表沒有有變異情形,如果連續空頭五年(或六年或八年....),那麼這五年~八年間都領不到股息,難道這幾年都不會心慌地想從股市提出本金嗎?而且生活費需要從本金2000萬中來動用應付支出。但本金變少了,爾後要再利用每年的6%再滾回來,需要更長時間。
第三個問題點:這位財經專家所精選的二檔ETF,只用今年的報酬率就來推估未來的年化報酬率?這也不符合科學性的推論。ETF是篩選一籃子股票的標準,雖然ETF設計上會設計每隔一陣期間(每季或每半年或每年)的換股機制,但成分股裡的個股成長性的組合變化很多,沒有足夠的參考樣本數,怎麼可以大膽地去預測未來的報酬率?
當然,財經媒體的制作單位要負很大的責任,沒有善監把關之責。
最後,最重要的投資人自己!投資人要有火眼金星去分辯言論良窳。
唯一就是自己要多下苦功去研讀正確良質的財經書籍及文章,我建議可以多看外國財經大師的有名著作,少看一些台灣財經專家的書,更不要看信譽不佳的談話性理財節目,才不會累積了錯誤的財經知識,導致愈投資愈茫然。
以上,苦口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