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有人問到一個問題?領導人與管理者哪裡不一樣?我想了半天,我終於提到一個關鍵詞,那就是領導人可以讓最聰明最自負的人願意跟隨他去任何地方。一個偉大的領導人勇於壯士斷腕,更敢於向他的跟隨者道歉。那個男人,從二十歲起,長達三十年,每天工作12小時,每周工作六天,連到50歲以後,還是那麼拚命幹活。你可以想像輝達的員工視這領導人為英雄,這位領導人結合「愛、恐懼與內疚」帶領企業一直往前衝,仍尚未達頂峰。
***********************************書名:黃仁勲傳
The Thinking Machine: Jenson Huang, Nvidia, and the World's Most Coverted Microchip
作者:Stephen Witt
出版:遠見天下文化 2025/02/11
************************************

狂人特質
這個人就是黃仁勲(Jenson Huang),一個“狂人”。但它的狂跟其他獨領風騷的人有一樣,也有不一樣的地方。聰明、反應快、工作認真、有想法只是基本條件而已,他的狂是顯示於偏執、固執,他易暴怒,陰晴不定難以捉摸,噴罵如日常,罵人不給你留餘地,他自信到無可救藥,“但你也不得不說,這是合理的解釋”。因為他處於一個高度競爭的晶片產業,你不進步,很可能明天就陣亡。那麼黃仁勲狂到怎麼令那麼多人願意跟隨著他一起打拚呢? 關鍵還是他的執著果斷態度,一個敢做夢、造夢且一步步達成目標的野心與實踐力。
而你在讀這本書時,你會發覺商場如戰場,你一定要把你的競爭對手,狠狠地揣倒,最後是對方破產,很殘酷的事實,不止是黃仁勲,你我想像中的比爾蓋茲,在經營軟微時,也一樣狠樣(不是你想像中的慈善者模樣)。你會發覺全世界的很多頂尖人物都是狂人,像川普(Donald John Trump)、像馬斯克(Eron Musk)、普丁等等,但相較之人,我個人覺得黃仁勲狂歸狂,還算務實與理性,不會OVER到他不瞭解的區域裡。
遠見且堅持
還顧輝達的經營史,並非一帆風順,中間多次面臨倒閉破產。例如“CUDA平台”花了輝達數十億美元的開發成本,輝達的大咖投資人一直抱怨如此砸大錢沒有什麼意義。而黃仁勲最大膽的賭注是加倍投資CUDA,即便當年這平台毫無市場,大家看壞它,大咖投資人更是可能把黃仁勲接下執行長的位置,你可以想像當時硬要再投資但看不到成功終點的那種煎熬?。最終CUDA成功了,這就是領導者最令人敬佩之處,有眼見,有膽識,承擔過程無比大的壓力與風險。
「創新的兩難」
你以為只要有夢想就能成功嗎?當然不是。先找到創業資金,有了發展策略後,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很多人才一起來打拚,科技人的脾氣與個性與一般人不同,如何領導統御讓天下英才願意與領導者共事?那可是門學問。黃仁勲是技術出身,隨企業愈來愈大,不只靠技術,需要靠企管的理論,如市場學、定價學、行銷學等。書中提到1998年左右,與輝達類似專攻電玩晶片的競爭同業約有40家公司,但他認為市場淘汰下,五年後也許只有3家公司,他想成為領導者,但黃仁勲不懂商學,連會計都看不懂,他非常認真讀商業書籍,他自已辦公司裡就是他書房,四壁都是商業書籍。例如有一次他與行銷主管對產品市價爭議不休,黃仁勲要那位MBA舉出最喜歡的三本訂價書,那個人支支唔唔回答不出書名,於是黃仁勲隨口講出他最喜歡的三本書,要這位同仁回去讀完後再找他討論(黃仁勲可是讀過類似書籍10-15本以上呢)
黃仁勲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哈佛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所寫的「創新的兩難」這本書,這本書提供破壞性創新,假設小公司可以鎖定大企業忍略的利基,服務小眾,進而侵食市場。(編按:我在方格子裡有寫一篇有闗哈佛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另一本書心得,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前往參閱),所以在當年輝達避開與英特爾(Intel)直接競爭,以避免被英特爾封殺!
造成近年輝達再度頂峰的業務是AI
拜這幾年AI的大盛行,輝達設計生產的AI 晶片獨領風潮,技術領先對手,讓輝達公司的市值達到相對高峰,例如2024年,輝達市值是英特爾(Intel)的二十倍。想當年英特爾的前CEO蓋爾辛格,曾有幾次幾乎將黃仁勲逼到破產邊緣,而今,局面不一樣了,黃仁勲自己說:「我就是運氣好,但有遠見作為基礎」,但大家都知道這傢伙的最大消遣就是工作、電子郵件、工作。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是認為黃仁勲比較聰明。
我自己覺得黃仁勲就是「天賦、努力、有遠見、自信執著、敢拚博、口才好會組織、再加上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