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Tom Ollendorff Trio feat. Ari Hoenig音樂會紀實

前兩天相信有在台北Sappho參與Tom Ollendorff Trio feat. Ari Hoenig的朋友都聽的相當過癮。Jazz nerd如我替大家整理了第一天的曲目(第二天應該也差不多吧?),請見文底。

raw-image

Photo credit: Anson Chen (Instagram)

身為Ari長年以來的粉絲,我曾經在台灣跟紐約看過五次Ari的演出,每次看都還是非常驚嘆他始終維持的高水準表現。而吉他手Tom是因為Ari近年去英國巡演固定合作的對象而讓我開始追蹤。與紐約吉他手Gilad Hekselman的風格相似的他,在Hybrid-picking的使用上有更不同的表現。先前就在網路上看到他們要來亞洲巡迴的消息,依照以往歐美音樂家「去遍日韓中就是獨漏台灣」的慣例本來不抱期望,不料Sappho釋出他們來台的演出消息,實是喜出望外。

Ari最常「駐軍」的紐約展演空間Smalls

Tom的新專輯也找了另一個紐約好手Ben Wendel合作

到了現場,不出所料看起來相當內需經濟(大半都是樂手),大家都成功地擔任下線供養了上線。撇開這令爵士樂手們悲傷的狀況,音樂會堪稱相當完美。我自己最喜歡的是他們在樂團整體平衡感上的掌握。Tom其實是偏向soft的吉他手,但Ari即便打得最激烈的時候也不會蓋住Tom的聲音,營造讓聽眾非常舒服的音場。當然,樂曲的呈現也是聆賞重點之一。有幾首曲目的現場詮釋和錄音室版本略有不同,例如〈Child's prey〉就用了個不太一樣的groove開展,〈The Painter〉刻意用了不同的速度起頭再轉換至較快的速度,〈Satellite〉也額外設計了橋段改變速度讓Ari炫技。反而在專輯中有先放慢再變快的〈Arrow and Loops〉,在現場是直接以原速度開始。相對於專輯中有點溫火慢熬的感受,現場整體來說爆發力增加了許多。

在上述曲目改變速度的橋段中,〈The Painter〉手法相對簡單,在一開始是先以一半的速度演奏旋律,並在後面vamp的段落double time回原速度而已。〈Satellite〉其實也不算很困難。如果我沒聽錯,他們在10/4拍(他們譜上是記5/2,不過一樣)的bridge先彈了一個4+6的拍型(Fig. 1,很像2-3 rumba clave但多了最後兩拍)做為vamp替變速做暖身,在這個拍型的反覆中每隔幾個次會在後半的6拍改彈一個dotted quarter note句型(Fig. 2,但他們在每個音加了flam的裝飾,聽起來有點跌倒感)。他們就把這個dotted quarter note當成新的time meter換過去,讓整個bridge以2/3的新速度進行。由於新速度下的triplet就是原速的八分音符,他們在新速度下最後一個4+6句型彈完4後,以triplet的速度彈原速度的6就會回來囉。由於這段設計是專輯錄音室版本沒有的,只有現場才聽得到喔。

Fig. 1

Fig. 2

另外,9拍的〈Airegin〉(2+2+3+2的grouping)、Tom在〈Let's Cool One〉的solo引用了Monk另一首〈Nutty〉的旋律,且原本以Amaj7#11在Eb調的曲子做結,以及Ari在經典的〈Arrow and Loops〉上的瘋狂solo都是令人記憶深刻之處。 可惜的是,〈Arrow and Loops〉往往在最後一段Ari會打一個4對6、4對5的技法作結,這場音樂會倒是沒出現。

我個人認為最經典的〈Arrow and Loops〉版本

這個與Gilad Hekselman Trio的〈Arrow and Loops〉版本我也很喜歡


完整曲目如下,幾乎都可以在Tom的專輯《Open House》或是Tom & Ari合作的專輯《Enchanted》找到:

1st set:

Three Bridges (Tom, 11/4還有其他meter change)

Airegin (Sonny Rollins, 9/4)

Some enchanted evening (standards)

The painter (Ari)

Satellite (John Coltrane, bridge 10/4)

2nd set:

Child's prey (Ari)

Let's Cool One (Thelonious Monk)

Carnival (Tom, dedicated to Luiz Bonfa)

Arrow and Loops (Ari, 11/8 & 11/4)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Folk song)

Encore:

Bongo Beep (T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