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聖殿為何變賊窩?(馬可福音11:12-25)

委屈的無花果樹,它遭誰惹誰了?


這一天,無花果樹成為了最無辜的受害者。當耶穌對它說:「從今以後,再不會有人吃你的果子!」(馬可福音11:14,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我們可能會感到困惑,因為這不是結無花果的季節。耶穌看似無理取鬧,然而,這段經文似乎隱含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這段經文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至14節)是耶穌詛咒無花果樹,第二部分(15至19節)講述耶穌潔淨聖殿,第三部分(20至25節)則從無花果樹中得出教訓。

這裡我們可以運用一種被稱為「三明治解經法」的聖經解讀方法,該方法將一個事件插入另一個事件中間,就像三明治的餡料夾在兩片吐司之間。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無花果樹的象徵意義與聖殿有關。

這棵無花果樹雖然看起來繁茂(充滿綠葉),但卻沒有結果,這暗喻了耶路撒冷的聖殿。聖殿表面上看似繁榮興盛,但內在卻空洞無果(聖殿被稱為「賊窩」),甚至可能已經開始從根部枯乾,失去了真正的信仰根基。簡而言之,聖殿已經成為「華而不實」的象徵:外表熱鬧,內裡卻缺乏對上帝的敬畏。

這種「虛胖」的聖殿現象也同樣發生在某些教會中。表面上教會活動豐富,吸引了許多人參與,但人的心靈卻缺乏深刻的信仰根基。可能真正委身於基督、事奉上帝的人少之又少,而活動的參與者卻看似眾多。這樣的教會漸漸變成了「活動俱樂部」,人們參加活動是為了目標與成就,而非學習信仰,真正委身於基督。

著名牧師尤金·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在他的自傳《牧者的翱翔》中提到一個令人深思的例子(p233-235)。當教會成功完成建堂計劃後,許多曾經熱心參與的人逐漸消失,儘管他們認為自己參與建堂是人生中意義重大的事情,卻開始偏向於個人的興趣,而非繼續穩定地參與教會生活。

畢德生牧師痛心地發現,這些人並沒有如他所期望的那樣,因完成了艱難的建堂計劃而對上帝產生更深的信心和委身。畢德生牧師的督導給出了一個似乎荒謬的建議:「再推動另一個建堂計劃。」這暗示著一些教會陷入了依賴目標與活動來維持信徒的局面,但活動結束後,人數便隨之減少。

在另一部著作《復活的操練》中,畢德生說:

「多數對基督與教會的誤解,往往源自於把頭與身子給切割開來,也就是分別研究耶穌與教會,而不做整體的探討。」(《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160)

我們往往只關注教會的發展,而忽略了信仰的真正價值。結果就像耶穌詛咒的無花果樹一樣,外表繁茂,但卻不結果實。教會的真正目的是敬拜上帝,而非單純追求活動的成功和人數的增長。如果失去信仰的核心,教會便會像那棵無花果樹,空有其表,卻缺乏屬靈的果實。


華而不實的聖殿,每個人都深陷其害


我們來看看耶穌是如何面對華而不實的聖殿。耶路撒冷的聖殿建於高山之上,規模宏大,分為外院、內院和至聖所等不同區域,各區域有其特定規定。當耶穌進入聖殿時,祂把做買賣的人趕出去,推翻兌換銀錢的桌子和賣鴿子的凳子,也不允許任何人扛著雜物在聖殿穿梭。

隨後,耶穌教導他們:

「聖經記載上帝的話說:『我的聖殿要稱作萬民禱告的殿』,你們卻把它變成賊窩了!」(馬可福音11:1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那麼,為什麼耶穌稱聖殿為「賊窩」?這裡有四個角度可以理解:

第一,經濟的角度

聖殿崇拜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系。朝聖者需要兌換聖殿貨幣,購買祭物,這些交易為宗教領袖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聖殿已不再僅是禱告的場所,而變成了一個貿易市場,難怪耶穌稱它為賊窩。

第二,政治的角度

當時的大希律王為了增強自己的權力,推動了聖殿的擴建工程。這一工程不僅是出於宗教熱忱,更是一種政治手段,用以討好猶太族群和羅馬政府。聖殿成為了政治勢力的工具,偏離了其原本的宗教目的,這也是耶穌稱它為賊窩的原因之一。

第三,剝削的角度

兌換聖殿貨幣、買賣祭物的價格被操縱,商人和宗教領袖從中牟取暴利。耶穌看到聖殿被用來剝削那些來朝拜的人,甚至一些宗教領袖也參與其中。這種剝削行為,使禱告的聖殿成為剝削的場所。

第四,無知的角度

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無知之惡」的概念,指人們不是故意作惡,而是因為無知而犯錯。聖殿的宗教領袖可能犯了這樣的錯誤。他們希望透過吸引人潮、擴建聖殿等方式來振興宗教,但在過程中卻忽視了聖殿的核心功能。雖然他們可能出於善意,卻因無知導致聖殿偏離了其應有的神聖目的。這樣的無知,也讓聖殿變得華而不實,成為賊窩。

總結來說,教會往往最容易陷入的正是這種「無知之惡」。有時,我們以經濟、政治、企業的手段發展教會,認為這是幫助教會成長的正當方法,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教會的真正發展是倚靠上帝的大能,而非人為手段。

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在他的書《復活的操練》中提到,他曾發現自己陷入了過度追求目標的陷阱,專注於聚集會眾、財務自立、建堂計劃,結果卻陷入了長達六年的無力感。他反思道:

「用企業的方式來經營,教會和牧師的呼召都持續蒙受其害,扭曲變形。」(《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8)

教會若變得目標導向,弟兄姊妹只是為了活動和計劃聚集,而牧師則因無法帶領信徒委身於基督而感到無力。因此,我們應當回到耶穌的教導:「我的聖殿要稱作萬民禱告的殿」,重新思考教會的存在意義。


禱告中尋求確信,明白教會存在的意義


耶穌潔淨聖殿的第二天,門徒看見耶穌詛咒的無花果樹已經枯死,象徵著聖殿將面臨審判的未來。隨後,耶穌教導門徒關於禱告的功課,說:

「22對上帝要有信心!23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你們若對這座山說:『起來,投到海裡去!』只要心裡不疑惑,確信所說的一定實現,這事就會為你們實現。」(馬可福音11:22-23,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乍看之下,這似乎表明只要有足夠的信心,讓一座山投入海中都不是難事。但實際上,耶穌所說的「這座山」指的是耶路撒冷的聖殿山。從這個前提出發,我們可以理解這段經文有更深的意義:耶穌強調的是對上帝的信心,以及確信聖殿將受到審判,即便當下聖殿看似復興、熱鬧,這樣的審判仍會來臨。

這樣的信心挑戰著我們的理性。就如同今天,我們看到教會不斷發展、復興,但如果上帝告訴我們:「這間教會將要接受審判!」我們也可能難以理解。因此,耶穌提醒我們要有信心,不要疑惑。

耶穌接著說:

「24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相信是得著了,就會得到你們所求的。」(馬可福音11:24,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然而,這並不是說上帝像阿拉丁神燈般滿足我們所有的願望。雅各書4:3指出:「你們求仍然得不到,是因為你們的動機不好。」(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這提醒我們,在禱告中,我們的動機是否純正?我們是為了滿足自我,還是為了成全上帝的旨意?是求聖殿成為賊窩?還是求聖殿成為禱告的殿?是求教會經濟增長、人數增加、活動順利?還是求信徒委身於基督?

耶穌最後說:

「25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先要饒恕得罪你們的人;這樣,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的過錯。」(馬可福音11:25,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裡,耶穌特別強調了饒恕的重要性。聖殿原本的功能是透過獻祭祈求上帝的饒恕,而如今審判即將來到,饒恕則不再通過獻祭,而是透過禱告——前提是我們也要饒恕別人

總結耶穌的教導,我們可以明白,信心與禱告的核心並非滿足個人的需求,而是我們如何實踐群體中的敬虔。聖殿的存在不應該僅僅關乎經濟、權勢和個人慾望,而應該是我們重新在禱告中尋求對上帝的敬虔,並反思如何避免被世界的價值觀迷惑。

教會的存在也是如此。我們不應該只關注教會的發展,而忘記信仰的本質。正如挪威神學家哈列斯比所說:

「教會的工作不在裁減、重新組織,乃在於上帝的靈是否叫我們負擔禱告的工作。」(《禱告》,哈列斯比,1998,p92)

禱告的重要性在於,它讓我們回到上帝面前,思考「上帝要我做什麼」,而不是「我為教會做什麼」。例如,我一直想通過開發各種文創商品為教會創造經濟效益;也想藉著拜訪地方人士和宣傳教會活動,為教會建立更多人脈和提升名聲。然而,我們似乎忽略了最關鍵的問題——上帝真的要我這樣做嗎?祂希望我去創造經濟嗎?祂要我去提高教會的名聲嗎?

因此,當我們談到聖殿是萬民禱告的殿時,耶穌提醒我們:禱告的目的在於尋求上帝的旨意,而不是依賴我們的慾望來驅動行動。願我們的教會能夠在禱告中尋求確信,同心合意,委身於基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