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久別重逢義大利.【終章】城裡的天堂: 梵諦岡(中)

raw-image

梵諦岡博物館: 全球參觀人次第二多的藝術博物館、歷任教宗珍藏讓人大開眼界

準備走進博物館內...


終於! 踏進來了--人生心願解鎖最重要的一個「鎖」、對我來說就是梵諦岡博物館(相信也是對西方藝術與歷史有超執著熱愛的人的心願)--羅馬行、甚至這整趟義大利之旅的大重點,就劃在行程尾段、好酒沉甕底的梵諦岡博物館--16世紀,時任教宗的儒略二世(Iulius PP. II)創建了梵諦岡博物館,這位好戰到自己出馬上戰場打仗的教宗任內最強事蹟,除了在義大利戰爭中確認教皇國的獨立;另一項成就便是長期資助時期被他慧眼賞識的創作者們、進而創立這座博物館。多個世紀以來、羅馬天主教會與歷任教宗們的藝術收藏皆存留於此,等於在梵諦岡裡立了一座重磅級的藝術寶山!


全世界最多觀光客參觀的藝術類博物館,是法國巴黎羅浮宮;那麼,緊排在羅浮宮後的第二名呢? 就是義大利羅馬梵諦岡博物館! 根據2023年的統計數據,梵諦岡博物館此年的參訪人數、高達680萬人次! 如果拿一年365天攤提計算、平均每日便有約2萬人次上下走進梵諦岡入博物館一遊,相當可觀。

入館內前必先好好端詳這座大理石雕像--因為它,正是梵諦岡博物館得以成立的一個關鍵緣起之物...

一座雕像、促成一座偉大藝術博物館的誕生

梵諦岡博物館外圍的麗景庭一角。

1506年1月,一座絕美的大理石雕像被人從一個葡萄園裡給挖掘出土--這個葡萄園無巧不巧座落在聖母大殿附近,於是教宗儒略二世知情後派人去一探究竟、這其中包含他長期欣賞(欣賞到欽點他替自己設計建蓋陵墓)的米開朗基羅--儒略二世的藝術探員們(?!)看了這座帶有濃厚古希臘風韻的雕像後讚譽有加,遂讓長期醉心於古藝術鑑賞與典藏的儒略二世果決下手購入雕像、並向公眾展示他得意的新收藏。這雕像是「勞孔群像」(也有人譯作「勞孔與他的兒子們」,Laocoon cum filiis),刻的是特洛伊的祭司勞孔與與他的兒子Antiphantes與Thymbraeus被海蛇纏繞致死的場景。儒略二世在梵諦岡境內有座宛若他後花園般的「麗景庭」(Cortile del Belvedere)專門用來擺放他質量俱豐的藝術藏品,「勞孔群像」便是麗景庭中的焦點之一,至今也是進博物館一遊的遊客們入內前穿梭流連觀賞雕像之美的必經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勞孔群像的小秘辛--請注意中央站C位的勞孔,1506年雕像出土時其實斷了右臂,購入者儒略二世見狀、希望有人能修復勞孔失蹤的斷臂,徵詢多人對手臂原本的姿勢但鬧出分歧的「異」見--較多人認為右臂應是伸直長指天際、但唯有米開朗基羅獨排眾議堅持右臂該是向內彎曲才合乎勞孔被海蛇死命纏身的痛苦... 1906年,一名考古學家發現了這座雕像佚失數世紀的斷臂,吻合米開朗基隆當時的堅信--這一條朝內彎的右臂在1957年被接回去,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樣子! (米開朗基羅在世時,很多想法跟行徑常常不被理睬也不被認同,但事後往往是他才是對的--當年這條右臂該往兒彎的爭辯,唯一支持米開朗基羅向內彎理論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拉斐爾...)


麗景庭是一個不大但十分古典趣致的八角形庭園,許多雕像與石棺環繞放置於此。其中我看最久的是一尊底格里斯河河神(Tigiris),他以有些慵懶的躺臥之姿斜睨遠方、一手輕托住一只水壺、細看壺口裡竟藏了一隻小獅子(圖左),據說雕成這樣的用意,是想奉承當時梅迪奇家族的教皇理奧十世("Leo"音同"獅子")~~

穿過華麗走道與絕美小穹頂、撞見超完美軀體與驚人大澡盆

往博物館內部挺進的第一眼是這令人「哇」連聲讚嘆的走廊。


打從走進博物館內部的第一步與第一眼開始,發出聲以及在心內默默吶喊的讚嘆便再也停不了! 「目不轉睛、馬不停蹄」這八字完全是我們一路上參觀的最佳寫照。博物館天花板、壁面、地板,無一處沒有壁畫或雕刻加以裝飾,建材多為自帶天然紋路花色的花崗岩與大理石,所以等於沒有留白! 於是,在館內看多逛久了、可能會產生視覺審美疲勞~但我樂意擁抱這疲勞,被幾百年甚至可能直逼上千年的古老藝術遺跡們包圍的我們,完全不捨將目光從它們身上移開、深怕看漏任何重點...(導遊說,若真想把館內藏品全看完,少說得花上兩個月跑不掉;但我們,只有半天不到的行程,所以我全程眼睛張的很大、不想閉上。)

是否有點眼熟!? 這穹頂...


走道與廳堂處處是壁畫裝飾,正當看得有點眼花之際,途經一個射入一束光源的小穹頂(圖左)--我們即將走到圓廳(The Round Hall)。咦! 這個精緻的小圓頂,怎覺看來有點眼熟... 我沒有亂認(裝)熟,這個小穹頂,據說是參照萬神殿無人能出其右的大穹頂而做成的,宛若小號複製品。

接著來到滿是雕塑環繞的長廊與廳堂,正中央展示著許多人駐足圍觀許久的"Torso Belvedere"--這座古希臘雕像有個名字叫「貝爾維德雷軀幹」、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時期雕塑家Apollonios的作品。這截軀幹儘管身有殘缺,但它可謂是藝術圈與考古界的重大完美寶藏--大理石軀幹在西元前一世紀被發現於花市廣場,被人懷疑雕的是在特洛伊戰役中自盡的大埃阿斯(Ajax the Great),他據說身材高大、力氣強勁、是希臘聯軍中僅次於阿基里斯的戰士。大埃阿斯向來以勇猛善戰和不認輸著稱,由這截軀幹的背脊線條(其實任一部位皆可)得以窺想。米開朗基羅在創作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的創世紀壁畫時,據說深受「貝爾維德雷軀幹」影響,啟發他繪出許多肌肉線條分明姿態又健美的人物們。

在圓廳參觀時,一座巨型的大澡盆(The Great Basin)特別引發注目! 它偏深紅中又暗暗透著一點紫的成色,來自打造它所用的斑岩(porphyry)--又名火成岩,在古代只用於帝王和神聖建築中、被視為珍貴石材。這個古羅馬時期的大澡盆直徑達4.5公尺,表面作工精細、圓弧處看上去感覺相當滑順,是給皇帝泡澡專用的。我邊聽導覽邊幻想... 皇帝一個人躺這麼大的澡盆,應該得動用好幾人扛著他進去吧!? 這根本沒辦法自己跳進去哇...(說真的,一個人獨浴於此盆也太大,目測應該一次坐進十個大人圍個圈都不成問題!) 不過,認真推測,會用這麼尊貴的頂級石材做一個這樣巨大的澡盆,應該也有彰顯羅馬帝國當時輝煌的國力、富足、以及精湛的工藝技術的意味。

(未完.最終回--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