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一位女士的畫像》時,很難不被那色彩飽和的書封給吸引:一位妙齡女子坐在花間,凝視著鏡中自我。令人不禁想,她在想什麼呢?身穿華服,出入豪邸,無疑是許多人豔羨的對象,這樣的人應該活得一帆風順、無憂無慮吧?作者筆下的主角伊莎貝爾,就是這樣一名風華正茂、活潑開朗的女性,吸引著讀者走進她的人生。
故事在一幢美麗的英國莊園展開。大河漫漫,綠草如茵,身在其中,人都不知不覺悠哉起來。然而對伊莎貝爾來說,這裡不是她另一個歸宿,而是冒險的起點。父親死後,渴望改變的伊莎貝爾,在姨母提議下,從美國飄洋過海來到英國。在這裡,她遇見同樣來自美國的姨父丹尼爾、幽默機智的表哥拉爾夫,以及拉爾夫友人沃伯頓勳爵等人,得以一窺英國上流社會的風貌,同時藉由聊天的激盪,逐漸瓦解她既有的認知。
伊莎貝爾無疑是一名「新時代女性」。事實上,儘管寫作年代是19世紀,書中對於伊莎貝爾的許多描寫,例如她看重獨立自主、不以婚姻為歸宿、靠知性而非外表撐起自信等,即使放在現代,依然會被視為新女性的表現,足見伊莎貝爾多麼前衛。然而「她習慣於不憑充分證據,便認為自己當然正確」,也認為「培植對自身的懷疑,幾乎像培植對最好的朋友的懷疑一樣,是不必要的」,伊莎貝爾的自信,恐怕大多是來自涉世未深所造成的武斷。
因此,剛開始從人物介紹看到伊莎貝爾終將跌跤時,我內心暗自歡快,想著這才叫高潮迭起,越是自信美麗的角色,越該讓她嘗嘗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滋味,甚至猜想,說不定處在19世紀這個絕對的父權社會、又是男性的作者,正是想藉由伊莎貝爾來「棒打出頭鳥」。但看著看著,我發現書中的男性非但不是一面倒的強者,反而各有各的悲傷與缺陷。像是家財萬貫的姨父丹尼爾,本該到了享清福的年紀,卻由於痛風囿困家中;接受菁英教育的表哥拉爾夫,原本在銀行業前途無量,卻因為一場病從此退隱,甚至徘徊在人生的邊緣;外表謙和有禮的沃伯頓勳爵,本該可以瀟灑度日,卻由於激進派的改革思想,陷入「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噩夢中。這讓我意識到,或許作者想表達的是,人無完人,挫敗與遺憾就是人生的專利,不管誰都一樣,重點在於,像伊莎貝爾這樣的新時代女性會如何應對。雖然目前只看到第九章,但我想這必定是本書之所以能躋身名著的原因之一。
結束試讀後,伊莎貝爾的樣貌依然在我腦海中久久駐足,彷彿已經自成一幅畫。但我更期待藉由閱讀後續情節,讓她長出血肉,從畫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