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碩博士生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學術研究,還有如何在眾多選擇中找到真正有意義的方向。從即時滿足到長遠目標的取捨,從「擁有更多」到「做得更好」,這些都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抉擇。
在萬維綱老師的《精英日課6》裡,幾段話啟發我思考,如何將寫作變成提升研究深度的手段,而不是單純的日常任務。
▋將「物品」轉化為「裝備」
萬維綱老師提到「要裝備,不要物品」。這句話特別適合碩博士生來理解我們日常學術資源的使用。許多人習慣購買大量學術書籍、報告或訂閱線上課程,但這些資料若未被有效應用,就只是「物品」而已。
對我來說,寫作日曆的實踐讓我體悟到,書籍與課程應該成為幫助我持續學習與產出的「裝備」。每天設定明確的寫作目標,讓知識成為我達到更高學術目標的助力,而不再只是單純的收藏品。
▋透過寫作建立學術深度
作為一名碩博士生,日常寫作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作業或論文,更是為了培養批判思維和學術深度。寫作日曆幫助我每天都有規律地進行小範圍的知識輸出,這不僅加深了我對學術概念的理解,也讓我逐步累積完成論文的信心。
在讀完一篇文獻或一章書籍後,我會試著將所學內容簡單總結,再寫出自己的反思。這樣的訓練不僅能促進我對複雜概念的理解,也能將這些想法內化,成為我自己研究的一部分。
▋培養批判性品味,學會篩選資訊
碩博士生常面臨資訊過載的困境,各種學術資源和研究方法層出不窮。通過每日寫作,我逐漸發展出一種對學術內容的判斷能力。我學會如何快速辨別哪篇文獻具有真正的學術價值,哪篇只是在重複已知的資訊。
這種判斷能力,讓我在面對龐大的研究資料時,不再感到迷失,反而能迅速抓住核心,將時間和精力專注於那些對我研究方向真正有幫助的內容。
▋深度學習取代即時獎勵
許多碩博士生在研究過程中容易陷入即時回饋的陷阱,例如快速完成一個小目標就感到滿足。然而,真正能提升學術能力的是持續的深度學習,而非片刻的成就感。
我開始每天堅持寫作與學習,從一點一滴的輸出中,感受到自己的知識基礎不斷夯實。這種深度體驗讓我逐漸擺脫對即時滿足的依賴,而轉向追求長期學術上的成就感。
對碩博士生來說,寫作不僅是一種學術表達的手段,更是發展批判思維和累積學術資本的重要工具。透過日常寫作,我們能夠更加精準地掌握研究方向,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學術品味,並且在學術道路上持續前進。
寫作的過程或許繁瑣,但每一次的筆記、每一篇的心得,都是我們朝著學術深度邁進的重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