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傳奇

    重慶南路在清代稱「府前街」(Hú-tsiân-ke),日治時期稱「本町通」(本町通り)。共有三段,一段有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以及許多書店聚集,故有「書店街」、「重慶南路書市」之稱。
    raw-image

    台灣第一條書店街

    在1910年代的台北市重慶南路(當時未以此名命名),書店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場域。隨著日本統治的逐步穩定,台北市的都市面貌逐漸現代化,書店作為知識與思想的傳播中心,開始在市區中出現,並對台灣知識分子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逛書街,並非河童老師當年年輕念書的興趣之一。早在百年前,1910年到1930年間,本町通成了逛街的熱鬧動線,當然以日本人為主要的消費對象,但台藉菁英也身列其中。

    圖片來源:(高傳棋、左岸文化)若有侵權請通知刪除。新高書店為何叫“新高”?這家台灣書街店創始者,1915年站在浪潮上在榮町通完成樓高三層,店面寬度30公尺,面積270坪大賣場。

    在這個時期,日本商人與台灣本地的文人開始在這條街上開設書店,店內的書籍種類繁多,從日本本土進口的文學、哲學、歷史書籍到台灣當地出版的刊物、報紙,應有盡有。書店的外觀多為日式建築,木質結構,簡約而不失優雅。木門上方掛著書店的日式招牌,店面乾淨整潔,展示著新到的書籍和報刊。

    走在重慶南路的開端,映入眼簾的第一家書店是這家太陽號書店。日人偏愛用日本國旗象徵的旭日,在本町有多家商店跟“太陽”有關。例如:新公園旁有一家太陽館。太陽號書店後來視為“日產”,二次大戰後由來自上海的臺灣商務印書館購得。1968年,臺灣商務印書館總部改建為鋼筋水泥四層樓,稱為「雲五大樓」。圖片來源:網路。

    走進書店,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墨香與紙張的味道。書店內部的裝潢簡單,木製的書架一排排整齊地排列著,上面擺滿了來自日本各地的書籍。書架旁邊放置著幾張矮木桌和椅子,顧客可以隨意坐下來翻閱自己感興趣的書。書店的主人通常是知識淵博的日本人或台灣人,他們會熱情地向顧客推薦新書,或者與熟識的顧客討論時事與文學。


    日人在城中區(當時稱為城內)開設書店,除了最著名最雄偉的新高書店(已被東方出版購入後改建東方大樓)之外,還有外地搬來的文明堂(不是賣和菄子)和杉田書屋,距離新高書店不遠處。據網路報導,日本時代書店最早是集中在新起町(今漢中街、長沙街一段附近)一帶,根據《殖民地時代的舊書店》一書描述,當時新起町就有九家書店,如東陽堂、鹿子島、岐阜屋、日臺堂等。

    量多引起質變

    這些書店不僅銷售書籍,還成為台北知識分子交流的場地。在這裡,來自台灣各地的學者、記者、作家常常聚集,討論時局、分享讀書心得,甚至交換各自撰寫的文章。書店逐漸成為思想交融的場所,台灣的知識分子在這裡汲取來自日本及西方的文化養分,並開始探討台灣未來的走向。

    圖片來源:網路

    文星書局之後的現在建築

    逛書店街,最有趣是在威權時代下台灣“買禁書”,同時解嚴前黨外雜誌也在此流通。並誕生了文化思想的果實:文星書局和明星咖啡。

    從最高峰走歸平淡

    這些書店的出現標誌著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文化轉型過程。雖然台灣仍處於殖民體制之下,但書店作為知識與思想的聚集地,讓當時的台灣知識分子得以接觸到外來的新思想、新觀念,並透過這些書籍,思考殖民體制下的台灣身份認同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從全盛時期逾100間書店至2020年只剩22間書店,整條重慶南路的餐廳、旅館數量已經比書店多。但是直到現在,重慶南路仍然是台北市第二大書店聚集地,僅次於公館溫羅汀(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街)。

    圖片來源:網路

    2023年12月30日,位在日本東京中目黑的老字號書店「新高堂書店」,宣告熄燈。1898年新高堂書店創業於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台北,為台灣的出版業界打下了基礎。戰後新高堂書店返回日本,地點從台灣轉移到了日本後,儘管書店仍持續經營,但敵不過近年數位化的浪潮,30日書店將為這125年的歷史畫下句點。

    若對本町通的書街傳奇有興趣,歡迎來參加河童老師的走讀【從本町通到新公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