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傳奇

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傳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重慶南路在清代稱「府前街」(Hú-tsiân-ke),日治時期稱「本町通」(本町通り)。共有三段,一段有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以及許多書店聚集,故有「書店街」、「重慶南路書市」之稱。
raw-image

台灣第一條書店街

在1910年代的台北市重慶南路(當時未以此名命名),書店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場域。隨著日本統治的逐步穩定,台北市的都市面貌逐漸現代化,書店作為知識與思想的傳播中心,開始在市區中出現,並對台灣知識分子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逛書街,並非河童老師當年年輕念書的興趣之一。早在百年前,1910年到1930年間,本町通成了逛街的熱鬧動線,當然以日本人為主要的消費對象,但台藉菁英也身列其中。
raw-image

圖片來源:(高傳棋、左岸文化)若有侵權請通知刪除。新高書店為何叫“新高”?這家台灣書街店創始者,1915年站在浪潮上在榮町通完成樓高三層,店面寬度30公尺,面積270坪大賣場。

在這個時期,日本商人與台灣本地的文人開始在這條街上開設書店,店內的書籍種類繁多,從日本本土進口的文學、哲學、歷史書籍到台灣當地出版的刊物、報紙,應有盡有。書店的外觀多為日式建築,木質結構,簡約而不失優雅。木門上方掛著書店的日式招牌,店面乾淨整潔,展示著新到的書籍和報刊。

raw-image

走在重慶南路的開端,映入眼簾的第一家書店是這家太陽號書店。日人偏愛用日本國旗象徵的旭日,在本町有多家商店跟“太陽”有關。例如:新公園旁有一家太陽館。太陽號書店後來視為“日產”,二次大戰後由來自上海的臺灣商務印書館購得。1968年,臺灣商務印書館總部改建為鋼筋水泥四層樓,稱為「雲五大樓」。圖片來源:網路。

走進書店,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墨香與紙張的味道。書店內部的裝潢簡單,木製的書架一排排整齊地排列著,上面擺滿了來自日本各地的書籍。書架旁邊放置著幾張矮木桌和椅子,顧客可以隨意坐下來翻閱自己感興趣的書。書店的主人通常是知識淵博的日本人或台灣人,他們會熱情地向顧客推薦新書,或者與熟識的顧客討論時事與文學。

raw-image


日人在城中區(當時稱為城內)開設書店,除了最著名最雄偉的新高書店(已被東方出版購入後改建東方大樓)之外,還有外地搬來的文明堂(不是賣和菄子)和杉田書屋,距離新高書店不遠處。據網路報導,日本時代書店最早是集中在新起町(今漢中街、長沙街一段附近)一帶,根據《殖民地時代的舊書店》一書描述,當時新起町就有九家書店,如東陽堂、鹿子島、岐阜屋、日臺堂等。

量多引起質變

這些書店不僅銷售書籍,還成為台北知識分子交流的場地。在這裡,來自台灣各地的學者、記者、作家常常聚集,討論時局、分享讀書心得,甚至交換各自撰寫的文章。書店逐漸成為思想交融的場所,台灣的知識分子在這裡汲取來自日本及西方的文化養分,並開始探討台灣未來的走向。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文星書局之後的現在建築

文星書局之後的現在建築

逛書店街,最有趣是在威權時代下台灣“買禁書”,同時解嚴前黨外雜誌也在此流通。並誕生了文化思想的果實:文星書局和明星咖啡。

從最高峰走歸平淡

這些書店的出現標誌著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文化轉型過程。雖然台灣仍處於殖民體制之下,但書店作為知識與思想的聚集地,讓當時的台灣知識分子得以接觸到外來的新思想、新觀念,並透過這些書籍,思考殖民體制下的台灣身份認同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從全盛時期逾100間書店至2020年只剩22間書店,整條重慶南路的餐廳、旅館數量已經比書店多。但是直到現在,重慶南路仍然是台北市第二大書店聚集地,僅次於公館溫羅汀(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街)。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2023年12月30日,位在日本東京中目黑的老字號書店「新高堂書店」,宣告熄燈。1898年新高堂書店創業於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台北,為台灣的出版業界打下了基礎。戰後新高堂書店返回日本,地點從台灣轉移到了日本後,儘管書店仍持續經營,但敵不過近年數位化的浪潮,30日書店將為這125年的歷史畫下句點。

若對本町通的書街傳奇有興趣,歡迎來參加河童老師的走讀【從本町通到新公園】
avatar-img
KAPPA 河童老師的沙龍
16會員
41內容數
河童是專業的領隊和導遊,領域以在地居遊,人文旅行,生態旅遊三大類。歡迎參加開團的活動。可供客製化行程服務。 在地居遊(目前以基隆,宜蘭,頭城,日月潭為主) 人文旅行(目前以台北府城,台灣的日本神社等為主) 生態旅遊(登山和步道健行,例如環台北天際線縱走,淡蘭古道等) 國外帶團:小三通(金門 廈門 武夷山等) 麗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建功神社是祭祀因公殉職的招魂社,其設立自官方至民間皆極為重視,故有台灣的靖國神社之稱。此招魂社的名稱(社號)於1928年1月12日由臺灣總督府公布為「建功神社」,其參考了明代詩人丘濬《挽伏羌伯》:「一代知名將,三邊屢建功。」及陸機《豪士賦》:「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1928年(昭和3年)3
本町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重慶南路一段在當時名為「本町通」。位在本町三丁目的新開發商圈,即今重慶南路、開封街、懷寧街及漢口街之間的區域,名為「樂天地」。
建功神社是祭祀因公殉職的招魂社,其設立自官方至民間皆極為重視,故有台灣的靖國神社之稱。此招魂社的名稱(社號)於1928年1月12日由臺灣總督府公布為「建功神社」,其參考了明代詩人丘濬《挽伏羌伯》:「一代知名將,三邊屢建功。」及陸機《豪士賦》:「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1928年(昭和3年)3
本町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重慶南路一段在當時名為「本町通」。位在本町三丁目的新開發商圈,即今重慶南路、開封街、懷寧街及漢口街之間的區域,名為「樂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