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台灣正在失去民主嗎?

在《風傳媒》上,10月6日有一篇標題為「民主靠什麼?」的投書。這篇文章的核心論點強調當前台灣民主制度雖然存在,但其精神已逐漸被削弱,甚至變質為一種帶有威權色彩的民主外表。作者試圖說明,真正的民主必須依靠公民對政府的不信任與制衡。然而目前台灣的政治環境卻展現出過度依賴科技來操控輿論,導致了民主文化的衰退。


該篇文章的作者的主要結論,認為現在台灣的民主樣態,形同威權。並且將台灣當前的政治形勢比喻為一種「民主的皮、威權的骨」,雖然表面上保持著選舉和民主制度,但實際上政府通過控制司法與媒體等手段鞏固自身權力,與真正的民主精神背道而馳。


此外,該作者還認為,台灣的民主已經失去文化基礎,儘管制度上看似民主,但由於科技操控輿論、政府壟斷媒體與司法,使民主文化逐漸消亡,導致公意無法形成,制衡政府的機制瓦解。


對此,他提出民主需要靠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才能有效制衡政府。換言之,他認為真正的民主依賴於公民對政府的質疑與監督,這種公民文化才能使政府受到約束,並且不會濫用權力。


他提出的理由與論據如下:


1.媒體操控與輿論導向:民進黨政府藉由社群媒體及網軍的操控,利用群眾的「恐懼」與「憤怒」來塑造政治氛圍,分化社會,並將公共討論引導到次要議題,避免公眾關注真正的改革與發展問題。


2.司法的工具化:作者指出,現今司法系統被用作政府與執政黨的政治工具,用來打擊政敵,或者保護權貴,而非維護公平正義。這樣的司法體系進一步削弱了民主制衡的機制。


3.民主的表象與實際威權化:作者借用哈拉瑞的觀點,強調許多威權政體仍保留民主的外表,例如俄羅斯與匈牙利等國家,透過控制選舉、媒體與司法來鞏固統治,並以「保護國家安全」的理由限制異議,這與當前台灣的情形類似。


4.過度信任破壞民主:文章強調,民主最重要的根本是「不信任」,過度依賴一個政黨或政府,將導致權力過度集中,並最終毀壞民主文化。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當前的台灣真的如他所說正在失去民主嗎?


如果站在反方立場來反駁這篇文章的論點,我們可以整理出以下幾個論據。


一、民主制度不等於完美,但並非虛有其表。


雖然台灣的民主制度仍有改進空間,但這並不意味著民主已變質或形同威權。民主制度本質上就是不斷發展與修正的過程,任何國家都有其特殊的挑戰和問題,但這不意味著現在台灣的民主精神已經喪失。


理由論據:


1.亞洲民主排名:台灣被多個國際評比列為亞洲民主排名第一,這顯示出國際社會對台灣民主成就的認可。即便面臨內部挑戰,台灣的選舉依然是透明、公正的,政權輪替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並未顯現出作者所稱的「威權骨架」。至少立法院國會的席次也的確讓人民改變了,不再是執政的民進黨為最多數,在國會裡也已經達到制衡的效果。


2.政黨輪替歷史:台灣自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以來,民進黨與國民黨都多次交替執政。這表明台灣的民主制度有實際功能,而不是僅僅保持選舉的「儀式」而已。


二、科技與媒體不是民主的敵人,而是民主討論的新平台。


作者將社群媒體、網軍等技術工具描繪為「操控輿論」的武器,但這忽略了科技同時也賦予了更多公民發聲的機會,並促進了多元化的討論。民主社會的本質是包容不同的聲音,而科技只是提供了更廣泛的平台,讓公民自由參與公共議題。這一點,不論是以前國民黨執政,或是現在民進黨執政,都一樣,兩大黨也都有支持者在網路社群平台上表達意見,也都一樣有所謂的網軍。


理由論據:


1.社交媒體的多元性:科技雖然可能被濫用,但它同時也讓許多不同意見的群體能夠更加自由地表達觀點,形成不同的公共意見。而過去,傳統媒體的資源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現今更多人可以自由地透過社交媒體參與討論,這其實有助於提升民主的多元性。


2.透明與公開性:科技的進步促使更多監督政府行為的力量出現,無論是事實查核平台、民間的輿論監督,還是即時信息的傳播,這些都能使政府受到更嚴密的監督,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任由媒體或政府壟斷話語權。


三、司法體系並非完全服從政府,而是維持了相對獨立性。


該篇文章的作者認為司法體系被當作民進黨政府的工具,但這種說法過於簡化,忽略了台灣司法體系中仍存在的相對獨立性與透明性。雖然個別案件可能存在爭議,但整體司法運作依然遵循法律程序,且多數案件最終都由司法獨立裁決。這一點,在國民黨執政時期也都是一樣的。當時,也很多人會說,法院都是國民黨開的,甚至開玩笑說只要是國民黨的人,就可以做到「法律千百條,要用自己喬」。


理由論據:


1.具體司法案件的獨立性:例如在過去數年中,一些涉及執政黨成員的案件,最終仍由司法機關依法處理,甚至有高層官員因涉及貪腐或其他犯罪而被判刑。這顯示出台灣司法系統並未完全依附於政府。


2.國際司法排名:台灣的司法透明度與獨立性在國際指標中也有良好評價,例如世界正義計畫(World Justice Project)的全球法治指數中,台灣的司法體系表現良好,表明其在法治原則下依然具備公正性與獨立性。


四、台灣民主文化依然強健。


作者聲稱台灣的民主文化已經衰退,但實際上,台灣的公民社會仍然活躍,而且多次大規模的社會運動顯示出人民對民主價值的堅持。這些運動反映了台灣社會對自由、民主的高度關注,與作者所稱的「遠離民主生活」的說法相矛盾。


理由論據:


1.公民運動的活躍性: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反送中運動以及各類社會改革運動,都顯示出台灣公民對民主制度的參與度依然很高,且這些運動也推動了社會變革,展現出台灣公民對民主制度的深厚信仰。


2.政黨競爭的健康性:台灣的多黨制與政黨競爭機制運行良好,無論是藍營、綠營或第三勢力的白營等等,都能在選舉中發揮影響力,這表明民主文化不僅在制度層面運作,還滲透到社會各階層中。


總之,反對台灣正在失去民主的立場認為,儘管台灣的民主制度面臨某些挑戰,但這並不代表民主已經變質或失去本質。事實上,科技和媒體提供了新的公共參與平台。司法系統雖然有個別問題但依然保持了相對獨立性,而公民社會仍然充滿活力,對政府的監督也並未停止。因此,台灣的民主依然存在且健康發展,並非如作者所述的「只剩下民主的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