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世界注視的台灣總統、立委選舉結束已過半把個月了,不在浪頭去討論當時的選舉現象及結果,一來是不想蹭熱度,二來是可當事後諸葛。然而,我個人不想研析選舉過程的現象,倒是想從造成選舉的原因——民主政治的本質,來反思台灣選舉的現象究竟是善亦是惡。民主意識及民主主義這些政治學的問題是大學問,在此不論,單就台灣過去能因著選舉表現出的民主,及選舉出領導者及代議士的表現,來反思台灣是否真的在「民主政治」中。
所謂民主,最經典的概念,是前總統李登輝所說的:「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李前總統非常有學問,他這句話是轉譯自中國春秋古書《尚書》所言:「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在先民部族時代,雖無民主選舉,但以民為主的概念早已存在,不須「選舉」,也有「民主」。單就看一個部族、社群、政體的領導者用什麼樣的「心」治理眾人;而治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也是在《尚書》所言「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很佩服登輝先生開台灣民主政治之先河,他的高位階論述,實為民主政治的表率。可惜他沒有如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般主政長久,無法實踐他的理念。看今日台灣政客,無一是「民之所欲,長在我心。」者。我期望新任總統賴清德以他的執念實現登輝先生的遺願。只怕依賴總統一人之力不足成事。
台灣的政壇,步日本後塵,走在派閥政治中,自然都是利益(不論是權力或財利)的向心聚集。「黨」就是最大中心,一切為黨(是不是很熟悉這「對岸」的語言),黨是選舉機器,一切以勝選為目標,選舉不是為了人民,而是為了保衛黨的執政政權。在選舉機制中,要得到票,就要投選民所好,就在選舉的兩個月期間,好像人民是主要腳色的「頭家」了!但選票開過,沐猴而冠後,選民感到自己被踩到腳底,變成「韭菜」。這還不是最糟,為選舉產生的政黨之間與候選人之間的廝殺,撕裂了社會,造成家庭失和,職場紛爭,公共場合大亂鬥……,這,是民之不欲,選舉卻要去做的事。看民主「燈塔」的美國,現在拜登川普之爭,已令美國內部有識之士擔心會引起繼南北戰爭後的二次內戰。這,是民主選舉的本質嗎?這真是選舉對民主的「我不殺伯仁 伯仁因我而死。」
我們能期望「選賢舉能」的理想嗎?我們能在有儒家底蘊的台灣社會在政治上「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嗎?仁愛及忠恕真的是「禮失而求諸野」嗎?如果沒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民主素養,對於所謂的民主政治我們會有期望嗎?若民主與極權的領導都是一丘之貉,我們對國家社會的政治體制有何指望呢?人心啊,都需要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