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中秋節,剛睡醒的你,雙眼微朦,滑開手機,看到家族群組裡彈出一連串的信息。習慣性地關上靜音的你,點開一看,映入眼簾的是一堆色彩斑斕的圖片。金黃色的月亮前面不是如意吉祥的小兔、燈籠,就是翩翩起舞的嫦娥,還有雙手端著的月餅。背景是鮮豔的自然風光,字體則大到幾乎遮住整個畫面,寫著「月圓人團圓,中秋節快樂」。
看著這些獨特的視覺語言,你覺得忍俊不禁,還是感到莫名其妙?究竟「長輩圖」是增加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還是拉近彼此距離呢?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長輩圖已成為家庭交流的重要部分。每逢節慶,它們總會現身。根據(孟祥瑄、王紹蓉,2021)的研究,這些圖片在銀髮族群中廣泛傳遞,並成為他們社交互動的重要工具。此外,盧鴻毅指出,照片作為祖孫代間溝通的橋梁,能有效促進情感交流,使老一輩更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與經歷(2021)。這不僅反映了老一輩對家庭關係的重視,也顯示出他們在數位時代中尋求連結的努力。
然而,年輕人往往將長輩圖視為笑柄。他們認為字句老套、底色過於鮮豔、文字過大且不按格式,各種早安問候或缺乏邏輯的陳腔濫調,加上忽略設計原則,使年輕人感到反感。
其實長輩圖的出現源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隨著子女長大,每個家庭似乎都出現了「血脈相連卻沒話可說」的尷尬處境。根據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年輕人在追求獨立性和自主性的過程中,對於老一輩所傳遞的信息可能會產生誤解(張玉琳、李秋滿,2014)。並非子女不想與父母分享日常,而是忙碌的生活節奏和繁重學業壓力使他們難以抽出時間與父母進行交流。父母面對子女的處境,無法理解或幫忙解決問題,想關心卻無從入手。長年累月的不溝通,使雙方漸生疏離感。
雖然父母希望主動關心子女,但因「口硬」而不知如何開口表達。他們嘗試代入子女角度,以新潮且易於溝通的方法——傳發長輩圖。當想到如果跟兒女說「我愛你」,卻又說不出口,他們選擇用訊息表達心底那份「我在乎你」的情緒。不論子女是否回覆,他們都不介意。他們認為長輩圖已是最温馨體貼的溝通模式,把標準降至最低,不奢求回應,只希望子女能看到自己的一番心意。
可惜的是,大多數子女收到信息後往往只是看過就罷了。這是社會普遍現象,但我認為代溝並沒有因此而加深;反而因為這樣讓大家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
年輕人其實內心領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只是覺得尷尬。他們以另一種形式回應,用幽默模仿父母這份「煩人的愛」,設計偽長輩圖,加上蓮花、山水等具禪意的照片,再配上好友的大頭照,以及正向義涵的大型字體,在社交媒體上調侃、慶祝好友生日。
因此,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在意彼此。一方主動代入子女角度關心,而另一方則因不知如何回應而選擇其他手段去傳遞這份愛。雖然長輩圖表面上看似拉開了兩代人的距離,但實質上卻促進了彼此之間情感上的聯繫。代溝依然存在,但長輩圖成為促進家庭成員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橋樑。
在節奏急速的社會中,我們都埋首於忙碌工作中,身心疲倦,但不要忘記身邊默默守候著我們的人。有時父母只是渴望得到關心與理解,而不是被否定或糾正。如果能偶爾簡單地回覆一句話,就能讓彼此感受到「我在乎你」的情感。
參考文獻:
張玉琳、李秋滿(2014)。以媒介豐富與社會臨場感理論探討LINE貼圖價值、流行涉入、網路外部性對虛擬社群意識與黏著度之影響。《電子商務研究》。
孟祥瑄、王紹蓉(2021)。熟齡族Line「長輩圖」分享因素:使用滿足與社會情緒選擇觀點。《資訊社會研究》。
盧鴻毅(2021)。看見不一樣的爺奶:照片作為祖孫代間溝通的橋梁。《傳播與社會學刊》,55,19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