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就要30歲的自己為非生理期偶有的褐色斑斑而困擾。前往醫院掛門診,婦科醫生抽血檢查,「排卵期出血,正常。要不然盡快排個超音波檢查。」
「怎麼會長這麼大,你都沒有感覺嗎?」醫生A推算約20公分。
此時是農曆的歲末年終。
耳邊一一詢問小便間隔時間、背痛問題、經血量,愕然的翻開日常回憶,心想:「那不是單純的久坐小腹嗎?」子宮一定在笑我蠢。
醫生A隨後排上好幾個抽血檢查,麻煩的是血紅素剩5.1,而D3又低得似剛抽芽的種子。
「等等先去輸血,回去補鐵錠,看來只有肌瘤的問題,卵巢沒事。」接著進入超微創消融手術的提議,優點在恢復時間快、傷口小,分次手術對身體負擔相對小。
醫生A先安排MRI確認細節,巧的是,那次MRI檢查(13.8×7.2×17.4cm)後,下背痛的症狀就出來了。
綿密的鐵絲刺網繞在皮膚,命中每個神經元,串成一條夜夜失眠。好在異位寧吃下去後,斷斷續續忽視這些束縛,撐過六個月。
異位寧的用藥期間還是困擾,尤其是經前一周的骨盆一帶格外痛,需要另外吃止痛藥。
子宮晴時多雲偶陣雨,慶幸經血量減少,卻也是淅瀝間斷斷續續。
直到七月都在醫生A的監督下,運動、補營養。而七月卻突然冒出一種連續痛毆的絞痛。
距離醫生A的門診還有好幾天,肚子根本撐不到那天。為求保險,直接找同間醫院的醫生B;然,其醫生提出不一樣的想法,「異位寧對你頂多幫助停經止痛,建議打柳菩林。超微創也是一種方式,但術後肌瘤還是很有可能再復發。」醫生反覆強調復發兩字,意味著手術只是一時減輕身體的負重。
當下意外冷靜,沒有接受這個做法。儘管醫生B講解這劑好處多少,我開始考慮起接下來的治療要照舊吃異位寧嗎?這六個月都沒想過找其他醫生討論病情,一股腦就走著超微創的目標,對嗎?
此時,血紅素也達12了,「我還不能排手術嗎?」最近一次回診,從醫生A得到的答案還是拒絕,說詞也不記得有什麼,說是危險云云。都要半年了。
「你還是多找幾位醫生再確認一下。」家人的建議推動嚴重拖延症的我,開始多方查詢醫生資訊,最後鎖定兩家醫院。
記得是同一週,我去找了醫生C和D,兩位皆斷然選擇傳統開腹手術(生產便無自然產的選擇)。
醫生C聽完求醫經過,「你的狀況看起來沒有很複雜。」醫生看著MRI影像,遂又說明何謂子宮內膜異位症,從中確認我對自己的病狀了解到多少,對於柳菩林的使用也補充此藥物時,需在門診詢問醫生有沒有搭配後續的治療方式(如施打多久後需手術等,畢竟這劑藥物無法長期打下去)。另外也說明微創對目前病況幫助有限。
當下知識量實在讓悠悠哉哉的腦袋超載了,只能選擇回家先冷靜。
醫生D聽完我環遊三醫的旅記,溫和的說:「肌瘤有不同的解法,只是每位醫生的思維不一樣,個人覺得都是沒問題。只是——」
「這麼大的肌瘤還是適合直接傳統刀。」和家人說完就醫經過後,我花了一週思考從A到D的單選題。
八月定案,九月底開刀。
入院前準備(手術病人用):
多個小塑膠袋(住健保房時很好用)、束腹帶(我的是杏一粉色包裝的)、
濕紙巾(建議多帶幾包)、衛生棉(我用28cm夜用,術後立即用,3到4小時換一次)、
酒精濕紙巾或小瓶酒精、衛生紙(2包)、毛巾(兩條)、襯衫式睡衣、耳塞、
保暖外套、免洗內褲(中or高腰,尺寸選比平常用的還大,個人選清秀佳人)、
看護墊、保溫杯、盥洗用具(沐浴乳要記得)、平常在吃的慢性疾病藥物、
健保卡、身分證、住院資料袋、行動電源、無指彩零化妝的自己。
入院-day1(9/24)
為方便術後行動,穿上拖鞋就去醫院了。
①到住院櫃檯窗口報到,接著就是一系列檢查的闖關活動。
②到病房收拾行李期間,醫護人員會確認麻醉自費問題、住院期間需購買的用品、藥物過敏問題、慢性病史、手術史、用藥狀況、自費手術耗材等等。順便填寫手術同意書等等資料。
③護理師提供優碘和棉花棒,要求當晚沐浴敷在手術處的周遭皮膚後再清洗,作為第一次消毒。後有醫護人員在肚皮上標記手術位置。
④私密處剃毛(入院前找手術分享後,決定自己買VIO剃毛刀,僅請護理師確認除毛後狀況)
⑤午夜零點禁止喝水進食。
手術日-day2:
約早上七八點灌腸。
我非年長或緊急者,身上的手術服和免洗內褲跟著我等啊等,推到手術室時約兩點多了。
亮晃晃的大燈照在手術台上,冷得特別清晰。醫護人員幫我加強保暖,逐一調整了我的躺姿。
睡去和醒來也不過是一眨眼的間隙。
只記得睜眼瞬間就被醫護人員詢問疼痛程度在一到十的哪一級?儘管按了自費止痛針,回答六的我獲得另一針止痛,才順利壓下疼痛。
推回病房的意識昏沉迷糊,貼好衛生棉的內褲已經穿好,腹部綁上束腹帶了。
護理師頻頻提醒:
①隔日晚上九點前須排氣,不要進食喝水;若沒排氣再塞藥。
②希望能隔日練習下床,一直平躺對身體有害。
③疼得不得了就按下自費止痛。
④術後會排出似月經的暗紅色血,衛生棉要三到四小時換一次,需要家屬幫忙。
住院日-day3
除了護理師幫忙清洗私密處外,住院醫生會來確認傷口。大家每天來檢查傷口時,都會嘿咻一下,俐落的把束腹帶綁緊。
這天白天練習三四次起身走路,都在嚴重暈眩中放棄。主治醫生看到我抓著塑膠袋當嘔吐袋,說明術前和術後的血紅素有頗大差距(13掉到9),也許才會暈眩嚴重,建議先慢慢起身,習慣坐著。
仍舊沒有順利排氣,護理師夜晚九點塞藥。
住院日-day4
整晚都睡不安穩,腹部有脹氣的腫悶、術後的傷口痛,包括止血針等等藥物什麼的副作用,大腦經歷了焦慮的搖滾午夜,凌晨四點多抱著引流管和尿袋去拉肚子。
總之,就是又慘又累又暈。
意識游離到只想用毛巾蓋住眼睛,醫護人員反覆測血壓量體溫,直到輸完血之後,才覺得有重返人間的踏實。
醫生說可能排氣藥物對我來說太刺激了。
直到晚上才勉強喝了一碗全家的微波雞湯,湯頭原本鹹得足以取悅重口味的味蕾,喝下去是刮腸胃的抽痛。家人說:「你到現在才吃到食物,難怪會這麼不舒服。」
住院日-day5
一早仍舊不想進食,護理師建議我還是要多吃點,不是脹氣食物的蛋奶即可,束腹帶可在下床時再束上,以免再次脹氣不舒服;吃飯時也要鬆開。
食慾從三分之一個麵包到一個米漢堡,食物默默轉換成下床行走的能量,不知不覺間,起身下床也不用讓人擔心,正餐後能原地踏步個半小時。
由於day4就撤掉自費止痛針,後來都靠醫生開的止痛藥度過,一開始因為子宮收縮的藥(過大的肌瘤釘子戶久久待在子宮,導致術後子宮忘記恢復到原本的大小),腹痛的副作用有點難熬,漸漸習慣,也就沒有那麼痛。
住院日-day6
愛吃鬼的舌頭終於慢慢甦醒,拜好胃口所賜,儘管步伐跟企鵝差不多,速度就像發條快跑完的玩具,下床散步還是輕鬆不少。終於從術後的不適感搶回活動力,精神好很多。
出院日-day7
主治醫生拆掉引流管。
原本掛在左側腰間的球球裡空蕩蕩,護理師每天都會計算流進的血水有多少,慶幸數字越來越少。走動間,終於不用再小心翼翼保護它。
「要是換美容膠的時候,傷口滲血,用優碘消毒,剪成這個大小再疊貼……」醫生一貫的詳細解釋,突然語帶輕鬆的,「有沒有覺得自己做了個減肥手術?」我覺得更貼近拆彈危機。
換上便服後,颱風登陸前的淅瀝雨水陪著我出院。
「要不要先幫你洗頭?」回到家,妹妹直接直擊我內心最大的需求。
坐在馬桶上,勉強前探,半俯身洗頭,六天未洗的頭髮跟啃完的烤玉米梗相差不遠,油膩膩又亂糟糟。
接下來幾天就在企鵝步伐、檢查美容膠有無滲血、擦澡中度過,衛生棉也持續使用(擔心經血似的分泌物排出,雖說出院那天幾乎沒有血跡了)直到回診當天。
是700克的良性腫瘤。
得到這個結局才安心了不少,想到事後家人給我看的腫瘤取出照,「(腫瘤切成)一條條鋪平,大小跟我的上半身差不多大,多到超像豬肉攤。」他們如是說。
「傷口恢復不錯,」醫生愉悅的說:「可以沖澡了,之後貼個半年的美容膠,要去疤最好還是要用專用的藥膏。」最後約好下次超音波例行檢查。
術後開始忌口許多食物,畢竟從個人理解,肌瘤的原因終究是自己的體質,只能先從吃開始著手。運動什麼的,也得等傷口好得差不多再調整。
健康的伏筆綿延,我會更謹慎陪伴身心生活下去,不想再看到手臂上有這麼多針了。
一些比較特殊的小插曲:
①參考網路上的文章分享後,較常看到手術自費耗材的溝通問題。此次是主治醫生術前無數次提醒會用到防沾黏紗布等耗材,其他醫護人員也和我確認主治醫生有無提到額外耗材的狀況,因而沒有這方面的插曲。
②醫生D提起柳菩林時,有特別詢問我是否有施打,因為此藥物的特性會讓肌瘤結構鬆軟(有點忘記醫生當時的說法?)。總之,就他個人而言,不好執刀。
③開刀的醫院有許多前來生產的媽媽,附近藥局的鐵錠早就搜刮一空。如果病友血紅素偏低或是疑惑自身是否有需求,可在術前和醫生討論,以便在入院前準備。
④建議美容膠入院後再購買,視狀況需要的品牌、大小、類別有所不同。
⑤第一次回診可帶上美容膠,請醫生在剪線頭後貼上。(個人皮膚太薄,門診當日忘記帶,醫生用其他透氣膠帶暫替,回家撕掉膠帶,傷口稍流血。)
⑥住的是健保房,出院繳費近三萬。(手術耗材上的費用疑慮,請務必在門診討論手術時就確認。)
⑦回憶整個術後的疼痛排名是:恢復室剛醒來>day4拉肚子後的不適>拔引流管。相較於痛,沒力的不適感比較嚴重且久。(忘記什麼時候拔尿管,好像是day4或day5)
⑧術後要多走路,避免腸沾黏(術後兩周不要上下樓梯)。術後三周的行動較為順利,雖然動作還是比平常慢,但彎腰、爬樓梯等較不吃力。
⑨術後小心保暖,咳嗽和大笑都會讓傷口出現不適,看其他網路分享,可以邊壓住傷口。
書寫這篇記錄也是提醒自己對身體要再謹慎。
這是人生第一次全身麻醉及面臨手術難關,術前有滿滿的焦慮和不安,便前往常去的寺廟向神明們祝禱,還重看了超愛的動漫、日劇,直到手術日都在聽著喜歡的音樂,運用大量喜愛的事物打造一層溫暖的保護罩,撫平一些膽怯伴隨的激動。
術前也搜尋許多近年的紀錄分享,獲得很多很多的安心感(特別是選擇傳統刀的分享給我很大的支持),希望這篇對有需要的女孩子也有一點點助益。
此篇記錄終究無法當一篇萬用正解,回想就醫這一路上的所聽所聞,腫瘤的大小、地方、數量等等,都會影響到手術方式:傳統開腹、腹腔鏡、達文西、海扶刀。每位醫生提供的答案也會不同,誠如醫生D的說法般。
無論手術與否,找醫生詳談才是王道,看診後也別忘了自身的感受和顧慮,好好和親友討論。
願每位病友治療一切順利,身邊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