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時間:2024-12-07 14: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ASuitcaseofMemories/photos)
戲中全無談及,而我卻在心底不住好奇:這個自認為是日本人的臺灣人,看著日籍妻子努力臺灣化、一心成為臺灣好媳婦,會不會覺得遭受背叛?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是根據一青妙文字作品《我的箱子》改編而成。
《我的箱子》以日文寫就,分為〈我的箱子〉、〈臺灣的「野貓」〉、〈緊閉的房間〉、〈母逝〉、〈顏家物語〉、〈「顏寓」之主〉、〈臺灣妙─後記〉、〈臺灣版後記〉等8個章節,說是小說,但書中故事以一青妙的父親顏惠民及母親一青和枝的人生經歷為底本,卻也算不上傳記或是回憶錄。
編劇詹傑截取顏惠民攜妻子一青和枝返臺生活短短數載的時光,以一青和枝努力融入顏家為表,顏惠民的國族認同困境為裡,將《我的箱子》改編為《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一如監製李崗所說,這是一個專屬於那個時代的故事:只有在日治時期,臺灣各大家族配合政府政策日化與西化,紛紛將繼承人送往日本留學,才產生了孺慕日本文化,甚至自我認同為日本人的顏惠民(畢業後抗拒回家繼承家業,自由戀愛娶日本女子一青和枝為妻,大概是顏惠民一生最接近「身為日本人」的時光),也才有日本治理下,表面配合日本政府,骨子裡仍堅守臺式作派的顏家,與嫁進顏家,一心一意想融入顏家臺式文化的日籍媳婦一青和枝。
在《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中,除了看見那一個一去不復返、不可重覆的大時代,也看見了屬於臺灣概念下的性別。臺灣男性,尤其是家族繼承人,應該明面上配合政府政府政策,努力學習最新技能與知識,實際上必須延續家族地位與傳統,依循父輩的態度與作為,承接父親的人脈與事業;臺灣女性,必須帶著娘家的光環與資源融入丈夫的家族,上得了廳堂,以某某人之女或某某人之妻的名義,配合婆家及丈夫的事業需求,入得了廚房,努力學會婆婆的手藝與滋味,繼承婆婆的味道,滿足家中男子的味蕾同時餵飽他們的胃。
妙的是,在《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身為基隆顏家長子的顏惠民,一心想逃離臺灣男性的框架,不認同自己的出身,不願承接家族事業,反抗父輩生意上交往互動及管理下屬的模式,不接受家族安排婚事,娶了日籍妻子,愛吃日籍妻子做的日本料理。而日籍妻子一青和枝來到臺灣後,明明當時的官方語言是日本語,仍一心學習臺語,明明老公愛吃的食物是日本料理,仍努力學燒臺菜,放棄日本家庭主婦持家的方式,改以臺灣的方式、顏家過往的方式料理家務,盡其所能的達成基隆顏家對媳婦的期待與要求,卻也離丈夫顏惠民的期待越來越遠。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戲中全無談及,而我卻在心底不住好奇:看著日籍妻子一青和枝努力臺灣化、一心成為臺灣好媳婦,顏惠民會不會覺得遭受背叛?會不會覺得僅存一扇能呼吸日本空氣的窗竟也自顧自地闔上,而深感絕望?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主要的故事線圍繞著日治時期的顏惠民與一青和枝,偶爾穿插另一條平行的故事線,關於一青妙拿著收藏父親書信的盒子(手箱)與出版社的互動。或許是為了突顯舞臺作品《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緣自文字作品《我的箱子》,也可能是認為標題及劇情必須直白指涉一青妙的作品《我的箱子》。相較於主故事線,一青妙的故事線顯得畫蛇添足,個人覺得,不如修改標題,專心地把顏惠民與一青和枝的故事說好。
----------
監製暨基金會執行長:李崗
行銷總監暨基金會副執行長:陳煥華
製作人:廖又臻
財務總監:劉玉玲
導演:廖若涵
執行導演:蘇洋徵
編劇:詹傑
原著:一青妙
劇本日文翻譯:池田Lily茜藍
日文校對:川口典成
演員:蔭山征彥、大久保麻梨子、一青妙、方文琳、伊正、陳家逵、榆丹、米七偶
舞臺設計:林仕倫
服裝設計:靳萍萍、張渝婕
燈光設計:鄧振威
音樂設計:蔣韜
影像設計:王正源
華爾滋編舞:喻敏婷
主視覺設計:王韶薇
妝髮設計:陳美雪、Teddy
執行製作人:劉靜婉、林耿邦
前臺經理:王洪珮
製作助理:董譯嬪
票務暨宣傳協力:梅祐瑄
舞臺監督:王麗芬
舞臺技術指導:鄭資翰
燈光技術統籌:葉秀斌
燈光技術指導:周俁辰
音響技術指導:陳鐸夫
專案統籌:邱文郁
行銷統籌:楊玉玲
行銷專案經理:王洪珮、邱于庭
社群行銷:林栢亘、徐筱筑
行銷協力:樊子郡
媒體公關統籌:用心娛樂工作室 (行銷總監 周品懸、公關經理 徐桐炘、公關經理 吳孟庭
導演助理:李啟源、莊衿葳
服裝管理:林珮君、謝贏瑩、陳文蕙(臺中/高雄)、林易寬(臺北)
小道具管理:陳宛妤、林怡宣(臺中/高雄)、許為庭(臺北)
字幕執行:稲見紀光
影像執行:羅洋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
贊助單位:富邦金控
本劇改編自一青妙原著《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我的箱子》,原著由日本講談社出版Based on the essay book “Mama Gohan Mada?” and “Watashi no Xianzu” by Tae Hitoto,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by KODANSHA Ltd. Copyright ©Tae Hitoto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ASuitcaseofMemories/
基金會官網:https://www.imageandimagin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