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手語之旅:特教系學生的聾人文化體驗與成長

發表日期:113年11月11日

raw-image


文/吳崧銘 (手語名:眼尾男)

作者簡介

雲林人,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二年級學生,參加113年青年暑期社區職場體驗計畫,於暑假期間擔任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的活動企劃專員。



初識聾文化的契機


去年在大學裡,修習了聽覺障礙這堂課,授課教授十分親切且專業的為我們說明各種聽障的相關知識,而那些新奇且有趣的手語單字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

一個個曾經只能聽見的聲音卻具象化的從眼睛裡看見,「啊!我居然看見了聲音」當時浮現的念頭到至今仍是我對於手語感興趣的原因。    

某天教授在課堂開始前,分享了一個暑期展覽—「以我的名字呼喚我」我的手語名─雲林縣地方聾人文化特展,我驚喜的發現這個展覽居然在雲林,心想有空一定要去逛逛,但忙碌健忘的我卻錯過了…雖然感到扼腕,但也種下了我對協會的認識。    

直到今年暑期將至,尚無安排的我在得知RICH職場體驗網後,便在網站尋找著雲林的工讀職缺,翻閱幾頁後,當雲林聽語障福利協進會印入眼簾的那刻,我便已確定自己嚮往的去處,便抱著忐忑的心將在聽覺障礙課堂中的成果作為面試檔案上傳,也幸運的成功面試上工讀,開始我為期一個半月的手語之旅。


與協會工作團隊合照 圖/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職場體驗的開始


本身便是就讀特教系的我,來到雲林聽語障協會就像是將課本所學的內容,親身在近處體驗的感受,遇見的每位聾人並不像課本如此單一刻板,他們親切活潑、熱愛交談,和常人本無差異,甚至他們多了自己的文化與認同歸屬,也讓我心生崇拜與嚮往。

尤其是協會的充滿目標的工作理念更是使我深思與確立自己的信念,協會本持著「聾人事務,聾人參與。」的態度在工作上,許多工作崗位上都能瞧見聾人的身影,每位都認真負責的為自己努力,而非只是單方面受人幫助的一方。

這使我深受感動和確幸,身心障礙者們不該只被貼上弱勢的標籤,而忽視他們比他人努力的那份心情。

而這更加確立我未來成為特教老師想秉持的理念,希望「特生事務,特生參與」的班級會成為我的第一步,孩子們不再是社會所認為的負擔與被可憐的存在。

幼兒發展影片拍攝 圖/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團隊合作的蛻變


協會的工作型態也是我未曾經歷的,未足十人的工作團隊對於我而言已算龐大,曾經的家教與溝通訓練輔導員都是個人的作業,也因此擔心工作模式上是否會使我不適或陌生。

但疑慮都隨著我加入協會後煙消雲散,也許是各位夥伴都互相合作7~8年以上,之間的默契與氣氛都讓人感到舒服且自在,也使我更加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不管意見被採納或修改時都更讓我能從客觀的方向剖析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不足與優勢,與夥伴間的配合也逐漸如行雲流水一樣。

如當時有一個工作是拍攝幼兒的發展動作素材,我和工讀夥伴便默契地相互合作進行工作,特教背景的我提供幼兒發展指標與檢測幼兒廣告設計背景的同事製作教具與現場拍攝,這樣的合作讓我感到新奇又驚艷,也使曾經不放心將任何工作交予他人的我開始學會相信他人,相信原來「1+1真的能大於2」這句話。


我的手語名-眼尾男 圖/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也許這就是一個名字的份量吧!


我想最印象深刻與快樂並存的事莫過於獲得「手語名」這件事,也許未曾接觸過聾文化的人們無法了解這個名字的意義重量。

但當我開始逐步了解聾文化後,獲得手語名這件事便成為我翹首盼望的事情,得到手語名就如同異鄉人獲得歸屬的安心感,是一個原住民獲得族名;一個基督徒接受受洗;一個孩子被賦予姓名的感受。

「也許這就是一個名字的份量吧!」我心裡這麼想。

當被賦予手語名的那刻我是緊張且忐忑的,但內心更多的是欣喜雀躍的感動。協會的老師和同事端詳一下後,討論決定我的手語名是「眼尾 男」,但有趣的是當初的我並不知道名字的含義,也許是因為太過喜悅而忘記詢問黃老師了。

回家後的我反覆思考後得出也許是自己常常瞇起眼睛的緣故,但後來在總幹事介紹給其他志工我的手語名時,我才了解到「啊!原來是指眼尾的意思」,不過反而讓我更加印象深刻,成為難忘的回憶。

獲得手語名這件事也使我體悟到關於協會的「以我的名字呼喚我」展覽的想法——「手語名的賦予成為身上的標誌,但經歷與故事亦也成為手語名的份量與意義」,所以請以我的名字呼喚我,因為這才代表著「我」。

手語教案試教情形 圖/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時間管理的挑戰與成長


工讀過程中,時間壓力也許才是我最大的困難,並且根深蒂固地困擾著我。我自認是一個有些強迫症和執著的人,尤其體現在簡報製作和文字編排上,例如:字句的間距要大於2.0、文字不能產生斷句…等等。

這些瑣事都成為我利用時間的絆腳石,尤其在工作內容是涵蓋10個單元的教案,我感到緊迫且壓力。開始擔心教案呈現的內容是否一致、工作能否在時限內做完,這些都使我感到時間不夠分配的感受,而如何在一個半月改善這件事便成為我的目標。

我開始替自己每日設立待辦事項,強迫自己在上午要完成多少內容,下午要修改多少時間。起初雖多方不適應,但完成後將待辦事項刪除時的成就感讓自己逐漸適應。雖然到後續更多的單元夾雜在一起時,我開始鑽牛角尖修改他人根本看不見的細節,但我想待辦事項的習慣也已經大幅改善我的時間運用,也希望未來的自己還能夠更加約束與安排時間的規劃。

我和另一位工讀夥伴一起上黃老師的手語課 圖/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協會的理念與啟發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的理念一直是同事們持之以恆在努力的目標,我看見聾人的權利與權益都在每個細小的環節被注意與改善,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地方福利團體與縣長的座談會中,協會請求聾人在技職學習上遇到的語言問題時能被改善,這是自己不曾注意到的問題,但協會卻積極的為聾人發聲。

而在推廣聾人的文化上協會也盡心盡力與積極,從「聾・視界」到「以我的名字呼喚我」的展覽都能看見協會的努力,讓聾人不再需要躲藏在任何陰影之下,能夠大膽追逐自己的夢想。

協會的發展趨勢也十分與時俱進,像是協會創辦的手語星球youtube頻道,透過影音方式推廣聾文化的同時也照顧到聾朋友的娛樂需求,也順應世代對於科技媒體的普及。近期短影音也蔚為風潮,建議協會也可以加入短影音的領域,製作富有趣味的影片,如:對聾人的迷思…等,增加大眾對於聾人朋友的關注!

「縣長與社福團體座談會」觀摩 圖/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專業成長與反思


我認為在教案的撰寫上,自己仍然有許多的不足與缺漏,像是用字的敏銳度或語句的通順度都不夠高,導致在討論與修改上常需費盡自己與他人的心力。 每次呈現的初版教案內有些段落文字說明只有自己能看懂語意,同事或主管需要二次詢問才能理解;語句內的文字時常也過於口語,以致句子冗長難以閱讀。

但透過主任的協助與建議,自己才開始能注意到不足的地方,也積極的改善教案撰寫中常犯的失誤,吸取回饋的資訊繼續工作。

這些的不足也使我更加重視自己工作能力,工讀的期間也成為我未來踏入職場的第一堂課,也期待自己能將同事們給予的建議們一一學以致用,不辜負這一個半月的回憶。


我認為收穫最多的便是教育理念的反思,工讀過程中主任積極的安排我們至不同場合活動增廣見聞,如:「縣長與社福團體座談會」觀摩、土庫師培中心的教師研習上課。這些都使我受益匪淺,每個環節都是從未體驗過的經驗,每個聾人或聽障兒童遇到的困難都不是口頭說說這麼簡單,而是需要花費許多心力與政策執行的支持才能看見其中的改變,如:聽障兒童申請手語翻譯的困境,這些感受都深刻的印入我內心。

教育的理念如同上述的所說一樣,並不是心懷抱負便可實現,而是需要一步一踏實的完成才能構成。

我也更加清楚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是什麼模樣,而我需要以堅持不懈與正面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成為能為特生困難重重的就學之路披荊斬棘的教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們秉持著「聾人事務、聾人參與」(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的核心價值,在推動每一項服務,像是聾劇團、手語師資培育、影像紀錄、聾老照顧服務等等,都希望能夠讓聾人有自己的舞台可以展現自信與優勢,我們更是希望能夠由聾人來擔任掌舵手,帶著台灣聾人一起改變!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