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日是待降節第二主日,象徵「預備」與「信心」。這提醒我們,應藉著上帝所賜的信心,預備自己迎接耶穌的降生。然而,我們需要明白,信心的對象並非自己,而是上帝。
許多時候,我們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己的自信、能力、邏輯、人脈或關係上,不是建立對上帝倚靠的信心。然而,真正的信心是倚靠上帝所賜,而非出於自我。
正如《馬可福音》9章24節中那位父親所說的:「我信,但是我的信心不夠,求你幫助我!」(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這句話表明,真正的信心承認自己的不足,並依靠上帝的幫助。
如果我們的信心不是倚靠上帝,而是建立在自己或某個人、事、物之上,這可能引發災難。
以戰爭為例,其根源往往是基於自我意識形態、國家軍事力量及自以為是的正義。無論近期的俄烏戰爭,還是以色列與其他地區的衝突,都是人類倚靠自身而導致的悲劇。
因此,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要重新思考:我們倚靠的信心是否放在錯誤的對象上?
上週提到三種方法解釋馬可福音的啟示文學:聚焦於歷史、未來和現在。今天,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幫助大家理解這段經文。
《馬可福音》13章2節,耶穌說:「這地方的每一塊石頭都要被拆下來,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上面。」(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段話可以聯想到公元66-72年猶太與羅馬的第一次戰爭,這場戰爭導致耶路撒冷城被毀。然而,造成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呢?
當時的羅馬皇帝是尼祿,歷史學家認為他是最瘋狂、殘酷的暴君之一。
公元64年,羅馬城發生大火,連燒五天,幾乎摧毀了整座城市。據傳放火的是尼祿皇帝,因為他想依照自己的意思重建羅馬城。
但他將罪名嫁禍給基督徒,因此開始了基督徒的迫害。許多基督徒被套上獸皮,讓惡犬撕咬而死,或被釘十字架,然後在日落時放火焚燒當作夜間照明。
正如《馬可福音》13章9節所說:
「你們自己要當心,因為人家要逮捕你們,交給法庭;你們要在會堂上受鞭打。為了我的緣故,你們將站在統治者和君王面前,為福音作證。」(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段記載與尼祿迫害基督徒的歷史很類似,雖然經文不一定指向這個歷史事件,但能幫助我們更深刻體會經文的意義。
接著,公元66猶太族群不滿羅馬政府的稅收,因此聖殿大祭司亞拿尼亞的兒子「以利亞撒」拒絕凱撒在聖殿的獻祭,也號召神職人員拒絕外邦人的獻祭。
這件事是猶太與羅馬戰爭的導火線。以利亞撒隨後成為猶太軍的指揮官,與奮銳黨及短劍黨聯合,展開對抗羅馬的行動。
正如《馬可福音》13章8節記載:
「一個民族要跟另一個民族爭戰;一個國家要攻打另一個國家;到處會有地震和饑荒。這些事的發生正像產婦陣痛的開始一樣。」(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然而,這場戰爭帶來的陣痛只是開始。
猶太人在戰爭中封鎖耶路撒冷城,據歷史記載,城內至少有60萬人。由於封城加上饑荒,內部秩序崩潰,一些強盜甚至自立大祭司,取代正統的祭司。
這一舉動呼應了《馬可福音》13章14節:
「你們要看見那『毀滅性的可憎之物』站在它不應該站的地方。」(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裡的「毀滅性的可憎之物」引用了但以理書的事件,外邦人在聖殿獻上豬隻,象徵對聖殿的玷污,自立大祭司的行為同樣具有類似的象徵意義。
除了玷污聖殿以外,城內因為飢荒,導致家人間自相殘殺,還有母親將兒子煮來吃的情況。
正如《馬可福音》13章12節提到:
「那時候,人要出賣親兄弟,置他們於死地,父親對兒女也是這樣;兒女也要跟父母作對,置他們於死地。」以及17節記載:「那些日子裡,懷孕的女人和哺育嬰兒的母親就苦了!」(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此外,城內還有假基督與假先知興起。
例如,防守耶路撒冷的城門無故被打開,假先知認為是上帝祝福之兆,象徵打贏羅馬軍城牆的異象。但防衛城門打開,有可能是一些猶太人要逃離耶路撒冷城,或者內部有羅馬的內奸。
正如《馬可福音》13章6節記載的:
「有許多人要假冒我的名來,說:『我就是基督』,因而愚弄了好些人。」和21-22節記載的:「如果有人對你們說:『瞧,基督在這裡!基督在那裡!』不要相信他。因為假基督和假先知將出現;他們要行神蹟奇事,盡其所能來欺騙上帝所揀選的子民。」(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些經文都在提醒我們防備假基督及假先知。
這些經文記載的,不僅反映戰爭所帶來的痛苦,也具有普遍性的啟示。因為戰爭無論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都帶來饑荒、內亂與欺騙。
然而,經文的核心不一定指向過去某一個歷史事件,也不一定指向現今或未來的事件,而是讓我們體認戰爭所帶來的痛苦。
最後,公元72年,耶路撒冷城無故出現大火,羅馬軍隊趁勢追擊,攻陷整個耶路撒冷城。
猶太指揮官以利亞撒自殺前曾深刻反省:
猶太人雖為自由而戰,但卻忽略了自己的罪孽與上帝的旨意。他認為正是因為驕傲與內部的罪惡,上帝才向他們發怒,剝奪了他們的盼望。(《新約背景文獻選集》,黃錫木主編,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13,p178-180)
以利亞撒的反省提醒我們:若自信取代了對上帝的信心,我們可能無意間忘記自己的罪孽與上帝的旨意。
《馬可福音》13章13節記載:
「為了我的緣故,大家要憎恨你們。但是堅忍到底的人必然得救。」(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句話是基督徒需要不斷思考的一句話:
歷史告訴我們,愈迫害基督徒,基督徒愈堅強;愈經歷苦難,信仰愈堅定;為耶穌殉道的人,反而讓信主的人不減反增。
正如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150~230年)的名言:
「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台灣教會公報:【畫中有道】《聖司提反殉道》殉道者的血為教會種子,網址:https://tcnn.org.tw/archives/44552)
然而,受苦、殉道對現代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甚至認為是迷信、愚蠢的事。因為對當代社會而言,宗教是「功能性」的存在。
例如,宗教信仰應該要帶來祝福,而不是帶來苦難;會帶來苦難的宗教,這不是好的宗教。這種功能性的信仰在台灣較為明顯。「有拜有保佑」是許多人的宗教態度,若神明無法帶來祝福、賺錢,便成為被拋棄的「落難神明」。
經文提醒我們要防備真假基督,也是同樣的道理。
以功能性來看基督,我們誤以為帶來祝福的才是真基督,而帶來苦難的則是假基督。當耶路撒冷城牆莫名被打開,假先知認為是祝福之兆,結果耶路撒冷卻被羅馬軍隊攻破。
如果以功能性來看宗教,或許我們無法想像信耶穌是苦難的開始,我們也無法想像信耶穌要改變自己錯誤的價值觀。
我的意思不是說信耶穌就沒有祝福,而是盼望我們的信仰不僅停留在表面的層次。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在《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中提到:
「苦難可能會提升我們,也可能會打擊我們,差別要看我們能不能在苦難中發現意義。沒有意義、毫無目的的受苦,人很容易一蹶不振。」(《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戴斯蒙‧屠圖(Desmond Mpilo Tutu)、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韓絜光譯,出版社:天下雜誌,2022,博客來電子書)
基督徒的生命意義來自耶穌基督。如果缺乏基督信仰,我們的苦難就難以找到意義,人也更容易被擊倒。例如,面對死亡時,有信仰的人與沒有信仰的人,其心境往往截然不同。
正如台灣神學家宋泉盛牧師所說:
「我們要確確實實了解,倘若我們缺少對神的慈愛的信心,無論什麼樣的苦難都毫無意義的。」(《生死大事》,宋泉盛,林明貞譯,台南:教會公報,2007,p114)
如果我們缺少對上帝慈愛的信心,就容易將信仰視為一種功能性的工具,只追求祝福和利益,而不願意為基督受苦或真正委身於基督的生命中。
甚至,我們開始用理性、邏輯思維來盤算信仰的意義。
例如十七世紀「帕斯卡的賭注」:
另一個例子稱為「邪惡苦難論證」:
如果用邏輯論證思考上帝,最終的結論是「上帝不存在」。但不是上帝不存在,而是我們用錯方法在思考上帝。
正如芬蘭主教愛若.霍維寧(Eero Huovinen)說:
「神學和其他學科的差別,它需要人完全的投入、徹底的領會和對內心的觀察反省。」(《牧師?》,愛若.霍維寧(Eero Huovinen),黃占竹譯,香港:道聲,2004,p58)
這句話讓人不禁聯想到猶太指揮官以利亞撒的最後反省。
他自以為在為上帝的聖殿而戰,堅信上帝的盼望不會離棄自己,直到苦難降臨,他才徹底領悟並反思。他的錯誤在於忽略了同胞的罪行,並誤解了上帝的旨意。
如果我們僅用功能性和邏輯來認識上帝,我們往往無法察覺自己的盲點,甚至可能用自信取代了對上帝的信靠。
日內瓦神學家亨利.莫杜(Henry Mottu)說:
「苦難之中,我必須放棄我對一切事物的主宰,如此才能真正從自我中得著釋放。不是臣服,而是釋放。」(《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80)
苦難讓人重新省察自己,看見自己的盲點,並更準確地理解上帝的旨意。
因此,馬可福音13章中的三個「當心」(現代中文譯本,台語漢字為「謹慎」,分別見於13:5、13:9、13:23)提醒我們,要時刻謹慎,特別是在苦難中不要忘記上帝的存在。
義大利北方神學家安瑟莫(Anselm)如此定義基督宗教美德:
「耐心承受苦難,把另一邊臉也轉過去,為仇敵祈禱,愛那些恨我們的人。」(《宗教統治(上+下: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湯姆.霍蘭(Tom Holland),蔡怡佳(、陳正熙、陳愷忻譯,台北:啟示,2022,p41)
這與《馬可福音》13章13節相互應:「為了我的緣故,大家要憎恨你們。但是堅忍到底的人必然得救。」(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若我們能活出基督宗教的美德,耐心承受苦難,為仇敵祈禱,並愛那些恨我們的人,有可能我們的堅忍到底,不僅讓基督徒得救,也能為在戰爭與苦難中的世人帶來得救的盼望。
在待降節第二主日,我們應當預備自己,倚靠從上帝而來的信心,為正在經歷苦難的世界禱告。祈求基督再臨的今天,是放下自我堅持的一天,也是停止戰爭與爭吵的一天。祈求基督再臨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基督的美德,讓世界不再有憎恨與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