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被說是「爸爸控」,這是真話,翻閱「小城」裡的故事,俯拾皆是關於我跟爸爸的故事,我甚至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爸爸的回憶錄。媽媽在我的生命裡同等重要,為什麼我比較少寫她跟我的事?我想這是因為媽媽和我的關係不是一直線,母女之間除了有至親之間的關心和瞭解,也有爭執和妥協,下筆需要多花一些工夫。
轉眼媽媽九十歲的生日就要到了,低調的她應該不會慶祝,照我們的默契,也只會用個簡訊道生日快樂罷了。不過這幾天我一勁地盯著自己製作的月曆上她生日的那一格,覺得這麼大的生日就讓它無聲無息地流過,似乎說不過去。於是我決定用兩天的時間來寫寫媽媽的事,算是我為媽媽慶祝生日的一種方法。
媽媽和小她六歲的弟弟是他們的養母(我的「奶奶ㄋㄞˇ ㄋㄞ」)單獨帶大的(見「爸媽的故事(上)」)。 我的奶奶年輕的時候衣食無憂,穿漂漂亮亮地與唱戲的結拜姐妹出門照相,也都會帶著女兒,因此媽媽小時候有許多珍貴的沙龍照。
媽媽的養母和生母也是被收養的,以下的照片,右二是媽媽的養母,也是我稱呼的奶奶,左一是媽媽的生母,我們稱她「桃園阿嬤」。媽媽的生母眼睛大大的很可愛,養母則是秀氣可人。媽媽遺傳了生母的美貌,也傳承了養母的優雅氣質。當時的人孩子常常送養,但都還有來往,所以媽媽和舅舅雖然讓奶奶收養,但是跟生母的一家也都感情深厚。
我的奶奶不唱戲之後,開始跟桃園一位中醫師陳永裕學漢學,讀了詩經、四書、幼學瓊林、唐詩、三字經等,那年代女性讀書很不容易,所以桃園人書信上稱奶奶為女史(女士)或女學史(女學士),很受尊敬。
媽媽和舅舅至今都還留著奶奶讀過的書:
(感謝舅舅提供以上某些照片和附註)
奶奶晚上常常講書本裡的故事給鄰居們聽,都是勵志的故事。有一個故事讓媽媽特別記憶深刻:「某人勵志做個清廉的人。有一天他出去,又熱又渴,看到一個西瓜園,遂摘了西瓜來吃。跟著他的佛祖看到了暗笑:「你平時清廉,卻忍不住口渴的誘惑。」後來佛祖才看到,其實那個人摘瓜以後有留下錢,至此就不用再質疑他的清廉了。」奶奶說的故事就是這麼有趣,又深有寓意。
媽媽受了奶奶的影響,也很喜歡讀書,她幼稚園的時候,奶奶就買繪本給她讀了,在校時,她的作文也常被國文老師稱讚。她後來長大成人,如果去看生母家姊弟的孩子,帶去的禮物大都是兒童讀物,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我的表姊(媽媽姊姊的女兒)曾經寫過(見「甥女吳玲瑛書寫阿姨林寶兒及有關的童年回憶」):「我們上小學的時候,阿姨在小學當老師,暑假都會來看我們,她總會買一些小學生讀物給我們看。那個時代,因為兄弟多,每天不是吵吵鬧鬧,就是打個你死我活,哪有什麼看書的氣質?幸好有阿姨帶書來給我們閱讀,三百字、四百字、五百字故事、基督山恩仇記(巖窟王)、乞丐王子、十五少年漂流記、湯姆歷險記、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等等,每一本書都引人入勝,讓人有置身其境之感。這對於一群每天玩得灰頭土臉的孩子們而言,這些有深度的讀物,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吸引力,讓我們第一次體會到文學的魅力。」。我的表妹(媽媽大弟的女兒)也是這麼告訴我:「一直以來很感謝姑姑對我們的照顧,直到現在每次在書店裡看到幼獅少年都會想起姑姑,小時候每次姑姑回桃園就會把妳們看過過期的幼獅少年帶回來給我們看,那個年代裡,幼獅少年就是我唯一的課外讀物,那溫暖的記憶始終存在我心裡。」。
曾經有做生意的人來求親,奶奶一口回絕。她說我們寶兒愛唸書,得嫁讀書人才行,並沒有理會求婚的人家都很有錢。這種精神重於物質的想法,也是媽媽一輩子遵守的法則。後來她戀愛結婚的對象果然也是愛讀書的人,成就良緣。
媽媽成長的過程很單純,感情也很脆弱。我在「爸媽的故事(上)」寫過,媽媽初中畢業後,得以保送師範,卻決定去唸醫事學校(後來改成護專)。醫事學校在台北西門町的內江街,得住校,從未離家過的媽媽,想家想的天天哭,居然哭到視力退化。奶奶說:「讀書應該很快樂,讀到那麼不高興做什麼?回家吧!」於是她們賠了一個多月的公費,打包回家。
雖然媽媽感情豐富,但是人生的大方向她把握地很清楚。她和爸爸論及婚嫁時,她的弟弟還在唸中學,因此她徵求爸爸同意,要將婚後的薪水都交給娘家。當時她的想法是,這是結婚的前提,如果爸爸不能同意,那婚事也只能作罷。爸爸不是看重金錢的人,未來的妻子有此要求,自然是慨然允諾。舅舅在他的回憶錄裡這麼寫著:「我家窮,常在註冊前一晚,還愁註冊費的來源。姊姊結婚時,姊夫答應姊姊的薪水給娘家用,當時姊姊在小學任教。就這樣雖然窮,但我還可以繼續讀書。就靠那份微薄的薪水,我和媽撐過了艱苦歲月。」
爸媽結婚不久,十六歲和十歲的小叔就搬過來一起住。媽媽在「父親林雲山的回憶錄(三)就業與結婚 - 1952-1957」裡面的口述是這麼說的:「六弟雲燦從東港轉學來唸五年級,十六歲的四弟雲海則考進新竹中學,一起來同住。當時東西很貴,我常常買一小塊肉,切細細地跟菜煮,每個人吃的不多,所以弟弟們來跟我們住其實也是蠻受苦的,但是他們從不抱怨。雲海很用功,回家除了吃飯,天氣好或是禮拜天就在院子念書,書不離手,也不太講話,從不會嫌食物不好吃或是說要吃什麼,雲燦上課完就自己回家。我們夫妻都很年輕,也不知道要怎麼照顧弟弟,只是給他們吃飯,照顧起居而已。」我的四叔雲海因為跟爸媽同住過,十分敬重大哥大嫂,他也曾經這樣跟我說過:「當時你爸媽要照顧我們,負擔也很重,你媽媽還要補給自己的娘家,連吃飯都傷腦筋。」(見「四叔的故事」)
嬌滴滴的媽媽,一結婚就有青少年的兩位小叔搬來同住,生活起居都要靠她這位大嫂打理。六年後,爸爸要出國留學的當頭,又在婆婆的安排下,收養了一歲的長女(見「父親林雲山的回憶錄(四)淡江文理學院與出國留學 - 1959-1963」),未來兩年先生不在身邊,她不但要上班,還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幸好我的奶奶搬來同住,幫了不少忙。我相信也是那段時間,讓媽媽養成了堅毅的個性,在後來教養我們三個子女的方式上,顯現無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