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更新)
雖然早就知道(透過閱讀),但成真的那一天,還是令人心碎。
ChatGPT 變身殺人武器?OpenAI 協助無人機鎖定獵殺目標,引發道德擔憂
『樂土在上』,對我而言,並不是個預言書或啥的,倒反而像是啟蒙書,用文學的筆法,帶我去看到可能的未來。
雖然這本寫得很淺顯易懂,很科普,但不免還是有在看新聞、看論文的感覺,看著看著就會累、分心,想再開本小說(例如金庸/瓊瑤的來提神,無腦,又可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文學素養,作文功力大增)來看,這在電子書世界是日常。
『樂土在上』不同。
在看小說,就是用文學落落長的筆法,在傳遞包裝一個,可能用一篇論說文,就能很簡單、起承轉合把理念說完。
我初看時,會隨著故事情節起伏,也確實引人入勝。可是一直覺得怪怪的,說不出來。
最近瓊瑤女士離世,相關的影音文章一堆,連readmoo都在趁機促銷(作家離世時,反而是作品的另一個大賣的好時機,有點諷刺。誰說死亡只能是件壞事?怕什麼呢?你的砒霜可能是他人的蜜糖,沒想到這裡心理學也派的上場),離題了,我的重點是要說,其中有篇YT影片啟發了我,使我不再失語,講得出哪裡讓我不滿足、怪怪的。
她的離世,有點象徵一個世代的過去,翻了篇。對了,我記得影片還有提到劉家昌。影片前半段30分鐘,後半段在講洗腎(可以不看)。
我想,那個世代,對我而言,也包含了金庸。那個世代,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比較主流受歡迎的作家(包含影音做詞作曲等等等),大多是較擅長駕馭文字的,很會引經據典,讓人讀起來就覺得很有韻味,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現代的作家,就比較不會駕馭文字嗎?不,我一點都不覺得。
我在說的是,一代有一代的歌。古典主義有古典主義的美,現代抽象畫也有其想要表達的東西,立基點不同,無法比較。畢卡索背後也是有非常扎實的古典基礎,讀傳記就知道了。
金庸/瓊瑤過世後,我再重讀這些曾經陪伴過我的重要他人的讀物,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為什麼我那時會懂的欣賞他們,以及陷入他們虛構的魔幻寫實故事?因為思想,我被教育,所以我能順著理路,進入他們的粉紅泡泡。你看瓊瑤女士,還可以把自殺美化成如泰戈爾的詩句,多浪漫啊:翩然離去。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引經據典,引的是誰的經典?
尤其在讀了這篇,再後續對照楊照先生對金庸武俠的解析,對其生平更瞭解,才看得懂劉仲敬先生為何如此說他,對他的偶像感更破滅了(他的武俠小說,我還是會讀,但對於其周邊商品....嗯,謝謝再聯絡)。
是『樂土在上』,用前半段荒謬好笑的故事,讓我反思我的文化被置入,原來教育是這麼回事啊,原來話語權是這麼回事啊!
而瓊瑤的扭曲解讀文本,更是有名的,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原文的意思,根本不是這樣。以下隨手舉兩個例子,原文講的都是同性之愛喔(不是BL那種)。
這份『工作』,就好像『樂土在上』裡的『無疫之島』園區,所在做的事。
整本故意的虛擬化,卻又處處可看現實可供對比的影子。
例如初看到後來,我大概就知道,水沒市就可能是台北市,因為臺北盆地以前確實是個大湖(至少是個沼澤地.....這讓我想起一個在講氣候變遷的網路笑話:錢很難賺,不要把錢隨意丟到水裡打水漂。可現在雙北的房價???),到清乾隆還是康熙年間,湖水才慢慢退去。地圖還清楚的標示了水返腳,而這是『汐止』的古名。
而這些,我覺得其實都不重要,對我而言,現實中有無對應者,只不過是增添閱讀猜謎的樂趣。
閱讀,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對思想的啟發。
『樂土在上』,充滿了對科技未來的即識感。例子俯拾皆是。很多都可以在現在或過去的影視中找到相對應的片段。所以說這本是像百年孤寂那樣的魔幻寫實經典,其實也不為過,而且這是台灣本土化的。只不過,這是我的私心,這是對我而言。
雖說如此,『樂土在上』,內容其實是很國際化的,裡面一堆設定也是很國際化的,放諸四海皆準(這是好事嗎?),只是剛好用台灣做隱喻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