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總是上隔壁班課程的兒子

我那總是上隔壁班課程的兒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直不知道要不要開始寫孩子的事,

因為畢竟涉及孩子的某些個人狀態,

但是,

寫出來,

對我是抒發,

也可以紀錄孩子的情況,

甚至,

如果可以幫助人就更好了!

我的兒子,是過動兼情障,

小一才確定,

本來期待可以在混亂過後,

寫些回憶錄,代表走過了,

現在五年級,

才感受,這功課,該不會是一輩子的吧……

跟我大女兒說的一樣,

真希望有什麼藥,一吃哥哥就好了!

可是,

這樣的想法一點幫助都沒有……

開始寫下育兒寫下自己的人生,寫下兒子,

第一個想到的是,

3歲開始帶他上游泳課,

發現神奇場景,

跟其他家長閒聊時,

大家會指一下游泳池的某孩子表示是自己的孩子,

我當時說,

就是那個整節課一直在上隔壁水道的課的男孩,惹得其他家長笑了,我也苦笑,

因為他幾乎等待時間或是老師講解的時間,他都對著隔壁水道,看著別班上課,

很神奇的景象,

也許像是預告神奇的未來~

avatar-img
Cathy Han的沙龍
0會員
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athy H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蒙特梭利教育中的「正常化」概念,強調孩子天生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透過理解孩子的人類傾向,創造適合的環境並給予引導,幫助孩子發揮潛能,而非單純壓制或控制。作者分享自身經驗,並比較傳統教育與蒙特梭利教育的差異,指出蒙特梭利教育重視孩子的主體性,大人扮演激盪智慧、引導孩子發揮潛能的角色。
《爸爸》裡有句台詞:「假如生活改變,然後我們自己不改變,生活只會越來越難。」 (以上採自公視文章) 改變有可能是心態, 有可能是實際的決定, 現代人因為年歲變長,社會更複雜, 四十不惑應該已經遞延了, 四十正惑恐怕才是正道, 正惑是因為,到底怎麼改變,往哪裡去?
本文探討蒙特梭利教育中的「正常化」概念,強調孩子天生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透過理解孩子的人類傾向,創造適合的環境並給予引導,幫助孩子發揮潛能,而非單純壓制或控制。作者分享自身經驗,並比較傳統教育與蒙特梭利教育的差異,指出蒙特梭利教育重視孩子的主體性,大人扮演激盪智慧、引導孩子發揮潛能的角色。
《爸爸》裡有句台詞:「假如生活改變,然後我們自己不改變,生活只會越來越難。」 (以上採自公視文章) 改變有可能是心態, 有可能是實際的決定, 現代人因為年歲變長,社會更複雜, 四十不惑應該已經遞延了, 四十正惑恐怕才是正道, 正惑是因為,到底怎麼改變,往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