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後的機緣巧合,
我的孩子們都是在公立蒙特梭利體系成長,
這個不解之緣,
讓媽媽我也一腳踏入蒙特梭利中學的學習領域,
這幾天有些小心得試著寫下,以免忘卻,
首先 是“正常化”,蒙特梭利的理論中,提到Adaptation,適應這件事非常重要,在自然界,每個生物非生物都在彼此適應,適應讓所有的生物得以存活,也互相依存,看似為了自己存活相當自私的行為,其實是卻是造福其他生物,比如人吐出二氧化碳,卻幫助了植物,植物不可能不吐氧氣,卻造福了人類,所以所有的生態體系裡面,大家都在互相適應,互相依存,
而在人類社會,適應對每個人也是非常重要,蒙特梭利相信人類必須適應社會,不適應的人很容易成為犯罪,適應的人即是正常化,而大人/教育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發展出自己的適應能力,成為正常化的未來大人。
同時,蒙特梭利也相信,所有的人天生下來就有適應的能力,主要是人類天生就有的人類傾向(Human tendicenies),人類傾向是人類能適應這個世界的重要工具,蒙特梭利透過長期觀察孩子,發現人類天生每個人都有的傾向,人類有定位、想像、計算、秩序、再精確、溝通……所以孩子天生就有能力適應,大人要理解這件事、相信這件事,然後給適當的環境跟陪伴,孩子就能長出適應跟獨立的能力,進而找到自己在環境中的安全感(這就是安身立命吧!)
再來,蒙特梭利又提出,人類在生態系統裡面的適應能力跟一般動物不同的是,生物大抵能在系統裡面適應,但人類除了可以適應之外,還可以創造、改造、變化……這是優於動物的能力,也因為可以創造跟改變,人類可以適應任何環境,並且創造文明與傳承(這麼偉大歐~)
既然這樣,成人與教育者就要認知到人類的潛能,相信這些潛能,引導下一代發揮出潛能,下一代就能做的很好,換句話說,蒙特梭利認為現在的教育是有問題的,因為現在的教育不是在幫助孩子發揮潛能,而是想辦法讓他們聽從大人的指令,想辦法壓制或控制孩子,想辦法讓孩子依從大人的意志。
自己在學習蒙特梭利的理論同時,也正在學習關愛教育,關愛教育在學習的過程,老師透過自身帶孩子的例子,一直在傳達,要相信孩子本身是有能力的,透過理解跟讚賞,孩子跟大人保持良好關係,就可以發揮潛能,最後能在社會生存獨立自主!
自己有三個孩子,又有過動小子,特別能體認那份希望孩子能適應社會,發揮潛能,在社會能獨立自主的期待!
原來,這就是蒙特梭利中的“正常化”,在孩子讀書時,我們希望他適應班級、老師,當然,最好除了適應還能表現優異(非常適應,如魚得水),可是生到過動兒、普通兒的父母通常更能體認,在很多時候,“能適應”就已經讓人謝天謝地了,其實這就是蒙特梭利說的“正常化”,但是很大的不同在於,一般情況,傳統體制,會希望孩子自己長出適應力,配合大人的方式來適應,可是,蒙特梭利教育之珍貴,在於,她覺得大人有責任,大人要觀察孩子,然後創造適合的情境,然後讓孩子把天生的能力最好徹底發揮,孩子就會長出適應力,所以,主體是孩子,而大人是激盪智慧想出辦法引導孩子的人,這也是蒙特梭利老師/大人的困難之處,我們不一定在成長過程被這樣引導過,所以有沒有辦法去引導孩子,這對大人是很大的挑戰與困境!
相當上次在孩子國小(蒙特梭利國小)讀書會裡面,有家長分享,她一直在觀察孩子,不太多介入,看孩子狀況給一點點幫忙跟引導,她的感想是,孩子能力之好,到了小二 她就覺得自己已經不知道能教他們什麼了,於是帶領教授給我們一個任務,去觀察孩子,就是單純的觀察孩子然後紀錄起來,這是種相信孩子之下產生的教育理念,蒙特梭利相信孩子本來的能力,所以覺得塑造環境跟引導,孩子本身能力發揮就可以有很好的表現,而不是要特別“教”什麼,孩子是自己可以自主學習的,老實說,這對大人并不容易,我們教孩子比較容易,成人本位比較容易,可是以孩子為主體,想辦法讓他們發揮潛能是不太容易的,當然,綜合來說,其實各種方式都可以視孩子情況來運用(我是騎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