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的領悟】清掃人生的鱷魚。(桌上遊戲《Faiyum(法尤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篇文章改寫自痞客邦部落格〈桌遊《法尤姆Faiyum》單人遊戲如同人生。


  (提醒:這篇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與體驗是基於單人遊戲的規則)

  《法尤姆》的主題是很平凡的,在地圖上建設、發展,為了法老王貢獻,獲得最高的聲望。遊戲中玩家打出卡牌做行動,也可以買新的卡牌(例如讓你蓋城鎮、蓋道路、強化採集資源等等效果),這些也很普通。

  讓它獨特的是一個機制——你打出的卡牌會疊在你面前(棄牌堆),遊戲中你可以把卡牌收回來,但是收回來時只有上面3張可以免費收回來。(也就是你前3次打的卡牌)

  隨著遊戲進行,你買了越來越多的卡牌,你的棄牌堆會越來越厚,在底下的那些卡牌是被你捨棄的,你不會再將它們收回手上了,因為要取回它們的代價太高。

  每次你打出卡牌時,都有可能是你最後一次使用這張卡牌的效果。

  該拋棄它了嗎?哪些牌才是我之後還想要繼續使用的呢?(就要晚點再打出它們)


  玩了場單人遊戲後,發現這恰好是人生的隱喻。

  卡牌就是你所擁有的能力,你當下能做到的事。隨著成長,你會學到更多、掌握更多能力,但同時也在失去。

  孩子時你無所畏懼,登高、望遠,從高處跌落也只是擦傷,是身體的養分;
  長大後你保守、謹慎,有了避免傷害的能力,但同時也難以承受傷害。
  孩子時你會花費看似無窮無盡的時光,去做微不足道的事情,熬夜也無妨,學校的課業並不比你手中的遊戲更加真實;
  長大後你有了賺錢維生的能力,但卻更不願意花時間探索看似無意義的事物。

  遊戲一開始玩家擁有的卡牌效果是比較弱的,相比未來能取得的卡牌,有些可以採集3~4個資源,有些可以順便賺錢、獲得分數;相比之下,起始的卡牌只能採集一個資源,但是它還有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功能——清除鱷魚

  一開始地圖上充滿著鱷魚,有鱷魚的這些地區是無法開發的,玩家只能在沒有鱷魚的地方進行建設。

  地圖很大,有很多發展的機會,清除了一些鱷魚後,玩家就有足夠的空間開始發展、得分了,取得更強力的卡牌,獲得資源跟分數,不斷擴張建設。

  而起始的卡牌效果不佳,隨著時間沉入棄牌堆的底部。

  一直到……你抵達了發展的邊界,你已用盡了現有的空間,無法再繼續擴張。

  在邊界以外的,就是鱷魚,那些你小時候不曾涉足的領域。


  很多事情看似很簡單、很顯然,在長輩的眼裡卻不然。

  手機跳出了一則訊息,「欸這可以按確認嗎?」

  也許你只需要一眼就能分辨那是理所當然要按確認的訊息,還是一則詐騙訊息,但對於沒有清掃科技領域鱷魚的長輩來說,這是一個難以判斷的事項——

  會不會我按錯按鈕,手機就壞掉了呢?

  而對於我的這個世代,又有什麼新的領域出現了嗎?

  AI、3D列印,我當年初次聽聞3D列印的效果時,還以為是詐騙,直到我理解了它的原理,才進入了我的認知範圍。

  現代的孩子使用起AI會更加理所當然,他們在嘗試的過程中會有一套理解,不是基於理論上的,而是實務操作上的。

  怎麼說話能讓AI為我做事?
  AI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
  什麼時候AI講的值得相信,什麼時候要懷疑?

  有些孩子未來用起AI,可能就像打遊戲一樣自然,如同《戰爭遊戲(Ender's Game)》那樣,只消幾句話,如遊戲般的操作就影響到了現實世界。

  他們對原理未必有深刻的理解,就像我也不懂電腦主機殼打開後裡面是怎麼運作的一樣,但卻能像呼吸一樣自然地使用這些工具。


  要怎麼清掃這些鱷魚呢?小時候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

  那些看似無意義、虛耗時間的嘗試。

  小時候我想設計遊戲,就想用Excel製作一個表,其中各項數值會隨著其他數值變動而改變。

  我沒有程式基礎,不了解裡面的函數功能效果,我所做的就是不停地嘗試,偶爾查查資料、看說明,看不懂就試試看,推測它的效果。


  想要破解電腦密碼,就什麼操作都按按看,Ctrl、Alt、Del、F1~12,開機亂按按鍵看會不會進入不同的畫面。

  

  電腦被斷網了,點開軟體安裝,每個都裝裝看,看看要裝什麼才會連上網路。

  (上述其實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就是我家有即使我把主機板燒壞了也能再次修好電腦的人)


  要說意義嗎?學習、成長了嗎?都很有限,就像採集了一個資源那樣。

  但這些嘗試清掃了那些鱷魚。

  現在的我要學習一個新軟體,各個按鈕可能是什麼意思,各種功能要去哪裡尋找比較有可能找到,怎麼安裝驅動程式,如果安裝失敗了又要怎麼辦。

  怎麼知道出錯的時候錯在哪裡,怎麼上網求助、尋找解答。
  (例如之前用WhisperAI最後透過工作管理員觀察發現顯卡不夠力,改成較小的模型才成功運行)

  什麼是無關緊要可以隨意嘗試的操作,什麼是必須要謹慎確定正確與否的操作,做錯了又要如何復原。


  長大了以後,你還能這樣地探索嗎?

  那張清掃鱷魚的卡牌還在你的手上嗎?

  你有留給自己餘裕嗎?

  讀些無所謂的書籍的時光,只是因為興趣;

  參加陌生的活動、認識陌生的人;

  只專注於自身的體驗、成長,不與人比較的時刻。


  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雖然明知道別人能做得更好,明知道自己花費了時間也不會有所成就,上網就有現成的答案可以套用。

  但還是熱愛自身的成長,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經驗。

  彷彿你的時間、你的選擇,都被量化成具體的價值、金錢,你有你擅長的領域,只要一直花時間在上面,就能提供價值給別人,換取報酬。

  但你也不再成長了,短期無法帶來回報的投入都太虛無飄渺。


  理想化的想法是這樣——你可以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去尋回清掃鱷魚的機會(遊戲中也是如此)。

  但實務上是,那代價太高了。

  有些領域你錯過了那樣的時機,就很難再有機會釐清。

  一個成年人如果想再次像孩子那樣學習數學,很難,縱使網路上有非常多的教學資源、影片可以看,但你要找到非常系統化的教學,長時間耐心輔導你的老師,很難。

  要找到與你有共同目標,能在某種基礎下公平競爭的體驗,也很難。

  要為了解決一道別人早就已經知道解答的題目廢寢忘食?在共同的討論之中獲得學習成長?

  很難再進入這樣的環境了,你也很難再有那麼多時間。

  縱使你並不是想成為數學天才,只是想成為一個有數感的人,生活中偶然就能利用數學的思維優化一下你的生活,這看似很簡單的需求,就像長輩自由的使用手機一樣難以實現。

  (嗯……雖然我工作的期望是讓任何想學的人都能學會數學,不過大概也辦不到上面說的這種效果)

  

  人際關係也是,如何結交朋友,如何與異性相處。

  錯過了清掃鱷魚的時期,你能嘗試、犯錯的機會就很少了。

  縱使你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去摸索,別人也未必願意同你一同浪費。

  有了金錢、有了權力,貌似得到了更多話語權、更多人願意理會你,但實際上卻是讓你更加難以分辨,你對待他人的方式恰當嗎?他人友善地對待你是與你友好嗎?

  這同樣也是要不到答案的事情。


  要一直到最後,你認知到你再也無法短視近利的時刻,畢竟已經沒有任何短視的目標可以再去達成了。

  你可能會試著收回所有的卡牌,慢悠悠的,用漫長的餘生投入未知,或許最終會再有所成就。

avatar-img
7會員
23內容數
關於一些生活上的信念,或不輕信世俗道德的人如何培養出自身的價值觀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