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C《一兆遊戲》EP4 成為市場的反派角色就是創業的一部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SFC《一兆遊戲》(Trillion Game) 創業人生就是不斷挑戰,讓奇蹟發生

**Startup’s Film Critic — 創業影評家系列**

各位創業好友們,今天想來聊聊Netflix的熱播日劇《一兆遊戲》(Trillion Game)。這部日劇是改編自漫畫,漫畫原作由稲垣理一郎擔任原作,池上遼一負責作畫,講述了兩位性格迥異但相互補充的好友 — — 天王寺陽 和 平學 ,從什麼都不清楚、不確定、不知道,但仍從一間新創公司朝著一兆美元的企業前進的故事。

本章節為第4集影評:成為市場的反派角色就是創業的一部分(Entrepreneurship is the villain in the eyes of market)讓我透過吐槽點出創業人生的洞見

raw-image

這一集其實有超級多東西想說的www 但筆者我已經試著壓縮一下了,如果各位有想更進一步探討的地方,或是你也可以幫我補充w 哈哈哈,都歡迎留言交流!

第一幕:大資本的逆襲與再次Pivot

從上一集的最後到本次開場看到了來自大資本對手的逆襲,來自Drogan Bank也推出了自己的AI購物助手,這也是現實面常見的大企業「砸錢戰術」,把Trillion Game的線上購物AI助手及蜜園社長的連鎖花卉企業都逼到瀕臨倒閉的邊緣。但這個衝擊似乎只讓 陽(Haru) 消極了不到一個晚上,馬上說要來籌資打造自己的媒體事業部,同時要轉型成一家遊戲公司!然後他就帶著他那誇張的信心,一路像是RPG遊戲的模式去嘗試收購遊戲公司

※(這一段捏它的遊戲公司不少w 不知道各位認得出幾家呢w 例如對手Drogan Bank的遊戲其實應該是想致敬曾經的日本手游一代王者龍族拼圖啦w)

最後來到一家小小的遊戲公司Saku Saku Lab (可能是工作室(?)) 但 陽(Haru) 的收購手法真是「任性到爆」,他沒有什麼複雜的併購流程或是條件,直接用「熱愛遊戲」的熱血演說外加看似在畫大餅的空間、設備、人員等超豪華資源就是要給團隊一個「像樣的開發環境」,成功說服了這家瀕臨倒閉的公司社長。

大家可能會想吐槽怎麼可能像這樣出一張嘴就搞定了呢? 但筆者想點出現實中的新創公司中的合作,在最後的決策時,絕對不是單純的數字遊戲或是資源盤點而已,能影響決策的最終關鍵是那「創業者的魅力」就是情懷和願景打動投資人、合作夥伴與客戶,因為數據冷冰冰且客觀,但人是有活著的,靠的就是對方那信心到爆炸且無可救藥的樂觀和對未來的憧憬,會讓你有一種我願意相信你的衝動w

現實中的新創併購的實際案例,往往可能會有急著擴張但忽略了現金流壓力最後造成新創公司緊張投資人比你更緊張的狀況,雖然這樣的操作看似瘋狂,但背後其實是對市場、對自身的一種信心表現,雖然也有一點點的賭博心態 — — 賭對了,你就能賺回所有投資;賭錯了,連椅子都賣不掉

最後筆者更想吐槽一點是「更換辦公室」XDDD

劇中的 陽(Haru) 決定豪擲兩千萬日元租下辦公空間,且那個地點超好的辦公室每月月租費是三百萬日元的租金,根本是在玩遊戲的方式在「燒錢大賽」,如果是正常的VC或投資人,看到這種花錢決策,絕對會抓狂想掐死創辦人吧。個人過去的經驗來說並沒有說換了超大辦公室就一定是好是壞,但經驗上來說常常會有新創公司換了辦公室之後整個團隊與創辦人心態就飄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投資人手上的股權就變成壁紙了QQ

第二幕:遊戲的新創生態系

事實上遊戲產業算是一個新創公司非常活躍的產業領域,因為可以從小眾開發到大廠的高資本投入開發,我相信我說這個產業具有高度創新潛力與測試的機會,應該不會有人反對。但過去五年內有在玩手機遊戲的各位應該也都見證了大量以「複製貼上」為主的製作方式,俗稱「換皮遊戲」。這類遊戲的核心模式(不論是操作或是遊戲特性)都毫無創新,只是換了不同的美術風格 (Skin) 就重新上架,靠的是快速製作與低成本來試水市場,在初期雖然能快速收割市場,因為玩家容易被新的題材或美術風格吸引,但也伴隨著激烈的競爭和高度不確定性,這一套最早就從中國的滿滿盜版網頁遊戲開始,後來複製到手遊上,但這也導致了遊戲市場同質化嚴重。玩家逐漸對此類遊戲感到厭倦,要求更高的創新與品質,這讓小型遊戲開發團隊面臨巨大壓力,迫使他們不得不在創意與快速變現之間做出艱難抉擇。

而男主角團決定重製某部曾經很好玩的遊戲,但目前原始開發的公司卻已經倒閉了,不知道大家看的出來他們在討論的致敬範本是誰嗎?其實就是「Candy Cruch」喔,我相信大家都同意Candy Cruch的遊戲模式絕對不是自創的,但這一款遊戲卻是曾經世界營收前10名喔,也就是說遊戲產業的有趣之處在於成功並非僅靠創新的遊戲模式,而是可以基於某個基本的操作模式加以改良進化的趣味生態w

在遊戲製作過程中,遊戲製作人與遊戲團隊的衝突也是常見的現象。如同劇中演示的部分,團隊之間的衝突往往圍繞著遊戲的方向性或是某些美術呈現方式展開,例如櫻希望遊戲的美術風格可以走更寫實的風格,而團隊則可能更注重偏向商業化及大眾化的審美觀去加深商業可行性和提高市場接受度,劇情中的衝突橋段並不狗血,這是真實會發生的狀況,無論是否要迎合大眾還是開發獨特的作品,遊戲製作團隊的每一個決策都充滿了掙扎與妥協。

順便小科普一下,大家常認為遊戲開發成本極其昂貴,可能是由於今年(2024) 話題最火爆的遊戲《黑神話:悟空》歷經7年開發,燒掉了超過6000萬美金才終於問世。但這類3A級別的單機遊戲並非今天的重點,事實上這也是偏少數,今天我想跟各位來聊聊的是劇中相同的『手機遊戲』並去說明解構其機會成本有多低。

首先是開發時間,手機遊戲一般不會花費到三年以上來開發,因為大多數的遊戲投資人對於如此長期的投入並不感興趣。通常走換皮的手機遊戲的開發周期在6至12個月之間,專業的遊戲工作室甚至能在6個月內將產品上線。此外,手機遊戲的開發成本相對較低,2D遊戲的平均開發成本約為20萬美金,而高端的3D遊戲也不會超過50萬美金。這樣的成本結構使得大多數遊戲公司能夠在發售後的前三個月內收回成本,而後續的維護與課金系統則是盈利的來源。

當然,風險也是存在的。如果遊戲未能成功,這些投入可能就會化為泡影,等於損失50萬美金和一年的時間,這樣的高風險高回報模式恰好與VC生態系極為相似,許多小型遊戲工作室就如同新創公司(事實上大多也確實是新創公司),通過VC的多案投資並並行併進的方式進行多樣化投資,並且目標是賭到一發大成功賺回百倍的報酬。如果一款遊戲大獲成功,那它將帶來巨大的回報,足以覆蓋多次失敗的損失。

最後想分享的是「有名的遊戲製作人的光環」,劇中 陽(Haru) 用詐欺的手法打造出了「世界的堀本」。而在21世紀後,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小島秀夫,優秀且自帶光環的遊戲製作人不僅能夠為遊戲注入個人風格與藝術價值,在募資過程中也同樣佔據極大的優勢,即便遊戲模式、劇情、風格都還未敲定,只要這位製作人的名字出現在製作名單上,便足以吸引大企業與投資人的注意,甚至不惜手拿重金排隊要來簽名入伙了,當然失敗的案例也不少,我就小小鞭屍帶過一下就好了,例如什麼 XX人 或 X木系列。

第三幕:娛樂產業(遊戲、文創、影劇)的募資方式

接著來到了募資環節,這裡採用的方式是娛樂產業(遊戲、文創、影劇)中相對常見的「營收共享方式」 — — Revenue-based Financing(RBF,亦稱為Royalty-Based Financing)。簡單來說,RBF的模式是投資方不會拿被投資公司的股權,而是透過固定收取某一產品獲利的X%,並且為期X年。這在遊戲產業及文創產業(如電視劇、電影)中尤其常見。

這樣的好處就是相較於股權融資,這種方式避免了公司陷入瘋狂追逐高估值與急於退出的狀況,投資人會更專注於公司實際的獲利情況。同時,這對於希望保有更多公司決策權的創辦團隊來說相當友善,不會因為多輪募資導致創辦人的持股比例被不斷稀釋,最後失去控制權。

表面上,這看起來似乎與銀行借貸有些相似 — — 借錢,然後定期付息。但實際上,兩者有根本上的不同。尤其是對軟體公司來說,通常並無實體資本可作抵押,因此難以獲得銀行的高額貸款。更重要的是,RBF的還款前提是公司必須有實際的營收,若尚未獲利,創辦人並不會面臨還款壓力。而如果最終不幸公司經營失敗,創辦人也不需要負債償還投資金額。

目前市場上採用這種資金架構的投資方包括:Alternative Capital、Corl、Bigfoot Capital、Novel Growth Partners、Lighter Capital,以及Stripe Capital等。


而在這一集的募資大戲中, 陽(Haru) 還多應用了幾個技巧:

技巧一:暗樁(領投)

首先是暗樁的角色,我想這在現實當中不論是活動或是各種商業策略上都是常見的方法,而在新創與投資的世界裡,這有點類似於創投界的「領投」。簡單來說,領投創投會主動承擔較高的風險,不僅帶頭訂價和募資結構,還可能長期伴隨公司決策與執行,甚至在部分情況下直接擔任公司要職。

現實世界中的領投往往是具有產業經驗或戰略背景的投資人,他們不僅做足市場分析,還會引導投資輪的資金架構,為其他跟投的機構打下信心基礎。當領投的創投願意全吃額度或進行深入參與時,其他投資人也會紛紛跟進,這就像一場默契與信任的測試。

在劇中,「暗樁」也扮演了同樣的角色,讓蜜園社長假裝是大投資方,以此吸引其他投資者跟進,這讓募資計畫顯得更加可信與成功。當然,現實世界中的暗樁操作沒那麼戲劇化,但道理依然相似 — — 當有一個強有力的領投出現,其他投資人會覺得投資風險更可控。

同時這世界上好案子很多,但不可能每個案子都是你熟悉的產業,所以創投如果彼此合作過,也會交流案件,如果是路上遇來的案子也會看是不是跟自己氣味相投的投資人在既有股東陣容或同一輪裡面。

因此各位,若創投的回覆是「等你有領投出現在來聊」,可能是拒絕你的藉口但其實也有可能是認同的信號唷,因為正常來說創投多半的回覆就會是:「估值過高、階段太早、這不是我們熟悉或有興趣的領域...等」來婉拒各位的募資,那若有創投就代表也許是有更熟這領域的指標代表人願意相信你,那他就可以更安心的上車了,或是說終於有大頭一起承擔失敗的風險w


技巧二:時間差詐騙

第二個技巧簡直就是詐騙,已經脫離了「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範疇,進入了完全謊言的領域。劇中的 陽(Haru) 用錯誤資訊誤導了當下的投資人們,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快速的網路蒐集與社群DD時,得到的是偽造過的資料,同時這一招不僅讓Drogan Bank陷入困境,到底要不要出來戳破這個騙局,但代價是其王牌的遊戲製作人曝光在其他競爭者的視野中,可能後續的代價更為麻煩。

當然各位讀者可能會質疑:「這樣的詐騙在現實中應該很快會被揭穿吧?」

嘿,對,當然會被戳破!但問題在於,這種騙局能撐多久,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長。筆者絕對不鼓勵任何新創公司採取這樣的方式,因為在創業圈,信譽極為重要。筆者就曾親眼見過某位號稱矽谷頂尖加速器的台灣區總經理,在台灣靠著這一個「高大上」品牌信譽招搖撞騙了3年多,而最後有點難看的爆開來,最後還是矽谷本部直接飛來台灣出面解除他的代理權與職務。

信譽這東西,不僅在創業圈,在所有行業中都至關重要。即便你能短時間內用某些手段撐起一場騙局並獲得聚光燈、掌聲與鈔票,但最終的代價可能會比你想像的更大。

核心花絮:創辦人與共同創辦人之間的摩擦

這一集不止是展現了遊戲團隊人員之間的摩擦,在最後也展現出陽(Haru)與阿學的摩擦,因為無法認同陽(Haru)的手段而不禁站到了對立面,但其實劇中的表現也看到,在未來時空中阿學在面對公司經營的困難時,都是不斷想著「陽(Haru)會怎麼做?」,看似在描繪劇中的人物為何有這些目標夢想,更豐富的人物描寫,不是單純過關打怪的流水帳,而是讓人想要探討角色行為的故事,這也是創業家們在現實中的成功故事應該被重視的重點。

其實現實中的創辦人和共同創辦人之間,衝突與摩擦到公司一片硝煙彌漫,這現象是挺常見,甚至可以說是件好事 — — 當兩人有不同觀點,才能互補對方看不見的風險或機會。不過,搞不定的時候也多得是,最終拆夥分道揚鑣。創業就像婚姻,合作前最好先簽好「婚前協議」 — — 也就是「合夥協議書」。為何有這些目標夢想,更豐富的人物描寫,這也會是單純過關打怪以外,讓戲劇更立體突出的重要因素,會讓人想要探討角色行為的故事才是成功的故事。

其實現實中超級多創辦人與共同創辦人之間的摩擦,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彼此會有彼此的觀點時常可以互補對方沒看到的風險或是沒看到的機會,但最常見的也是彼此找不到共識最後拆夥分道揚鑣,透過「合夥協議書」中,從公司名稱、目標、分工、股權分配、薪水福利,合夥契約不用走繁瑣流程,只要雙方點頭就生效,哪怕是口頭承諾都算數。不過,口說無憑,真到撕破臉上法院,你大概會發現對方比你還會演。所以,還是乖乖把事情寫在紙上,才能在未來翻臉時有理有據。當然,如果合夥解散或有人想退夥,還有財產清算問題要搞,不管誰想走人,財產必須先清算後才能各自回家,換句話說,先把賬目算清,還了債務,剩下的才能按比例分贓,這時候你就會明白,分錢比分手還要複雜得多。


閉幕:再次拉投資人下水

最後一幕是陽(Haru)再次找上祁答院,似乎想邀請他一同展開更多看似不懷好意的計畫。這種橋段讓人感到不禁擔心:創業家的黑暗面是否再度浮現?事實上這也揭示了創業家的另一層身份『孤獨的反派角色』。因為創業不僅是勇敢的挑戰,更是需要面對道德選擇的孤獨旅程,許多新創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在推出到市場時不僅是破壞了既有的市場規則或是習慣,甚至是可能對消費者、市場環境甚至是法規做出挑戰,此時的創業家/新創公司猶如反派角色一樣,但這是一個勝者為王的世界『新創公司要努力成為改變世界的那一個存在,或是被既有的行業規則與既有的產業大老們擊垮』

### 以上是本週的創業影評家系列《一兆遊戲》(Trillion Game) ep4,敬請期待下篇更新

內容總結
一兆遊戲
5
/5
深蹲在新創圈中的第三者(Third Wheel),你的創業故事對我來說就像是一部電影,我就是那個不會拍電影不會演戲卻愛吐槽的影評人兼鄉民。這裡將有各種吐槽分享新創圈各種荒誕離奇的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Netflix出品的韓劇《外傷重症中心》近日掀起熱潮,橫掃全球排行榜,在19個國家奪下收視第一的殊榮。有別於傳統醫療劇,快節奏的劇情加入動作場景,呈現醫護人員為救人而奮不顧身的故事。此劇有三個發人省思的議題,看看這些角色教會我們哪些人生課題。
光是看到笨蛋節奏的名字,就讓人忍不住追 ON 檔啊!如果你也喜歡編劇《重啟人生》或是《入侵者們的晚餐》的風格,那你一定也會喜歡這部!目前 Netflix 出到第三集,完全是非常順暢地看完~維持編劇一貫的風格,滿滿細鎖又生活化的對話,卻一點都不覺得無聊冗長,讓人忍不住一集接一集!
《進擊的巨人》最終章劇場版上映,本文探討其結局的爭議性、始祖尤米爾的動機、以及作品中關於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文章同時也點評動畫製作品質,並提及電影版獨有的彩蛋內容,推薦給已熟悉劇情或準備觀影的讀者。
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我隨意地滑動著 Netflix,想找一部電影來填補這段假期的尾聲。或許是因為標題的某種吸引力,或是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那張沉靜卻帶著故事感的海報,讓我點開了這部 「愛.欺 The Wife(2017)」
白江赫不只在跟醫院挑戰,也是向整個社會經濟挑戰,畢竟,病患不是進到醫院才生病或受傷;而是生病或受傷,才不得不進入醫院……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Netflix出品的韓劇《外傷重症中心》近日掀起熱潮,橫掃全球排行榜,在19個國家奪下收視第一的殊榮。有別於傳統醫療劇,快節奏的劇情加入動作場景,呈現醫護人員為救人而奮不顧身的故事。此劇有三個發人省思的議題,看看這些角色教會我們哪些人生課題。
光是看到笨蛋節奏的名字,就讓人忍不住追 ON 檔啊!如果你也喜歡編劇《重啟人生》或是《入侵者們的晚餐》的風格,那你一定也會喜歡這部!目前 Netflix 出到第三集,完全是非常順暢地看完~維持編劇一貫的風格,滿滿細鎖又生活化的對話,卻一點都不覺得無聊冗長,讓人忍不住一集接一集!
《進擊的巨人》最終章劇場版上映,本文探討其結局的爭議性、始祖尤米爾的動機、以及作品中關於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文章同時也點評動畫製作品質,並提及電影版獨有的彩蛋內容,推薦給已熟悉劇情或準備觀影的讀者。
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我隨意地滑動著 Netflix,想找一部電影來填補這段假期的尾聲。或許是因為標題的某種吸引力,或是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那張沉靜卻帶著故事感的海報,讓我點開了這部 「愛.欺 The Wife(2017)」
白江赫不只在跟醫院挑戰,也是向整個社會經濟挑戰,畢竟,病患不是進到醫院才生病或受傷;而是生病或受傷,才不得不進入醫院……
你可能也想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