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待在Cusco的最後一天,我拿著旅館提供的簡易紙本地圖,在市區隨意漫遊。
第一站抵達聖布拉斯廣場(Plaza de San Blas),這裡距離Cusco的主廣場(Plaza de Armas)約10~15分鐘步行路程,沿途可以參觀印加時期的街道與歷史遺跡,宛如走進一座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
聖布拉斯區(Barrio de San Blas)被譽為Cusco的「藝術家區」,聚集許多工匠、畫家和雕刻家,街道兩側滿是手工藝品店、畫廊與精品小舖,洋溢著濃厚的文化與藝術氣息。
從聖布拉斯廣場沿著陡峭的石板街道步行約10~15分鐘,便能抵達聖布拉斯觀景台(Mirador de San Blas)。
站在這裡,整座Cusco歷史中心盡收眼底:紅瓦屋頂交錯,蜿蜒街道縱橫,歷史建築點綴其中,構成了一幅迷人的城市畫面。
聖布拉斯觀景台(Mirador de San Blas)
觀景台旁的牆面
我隨心所欲的探索,沿著蜿蜒的小巷繼續探險。
其實,我不太會看地圖…不是不想看,單純是看不太懂!所以手上的地圖純粹是拿來增加安全感的,哈哈!
旅行時,我更喜歡憑直覺前行,隨興地四處走走、看看,沉浸在當下的純粹喜悅中。
意外發現的美麗巷弄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挺有趣的,Cusco市區內就有著名的薩克塞瓦曼國家考古公園(Parque Arqueológico Nacional de Saqsaywaman),但兩次獨旅期間,我都沒有將它納入行程。
也許,這會成為第三次造訪Cusco的理由之一?! XD
在蜿蜒的小巷探險,就這樣意外發現:Waka Viroypaqcha。
Waka Viroypaqcha告示牌旁邊的遺址,但僅一部分,看不出所以然
我在Google上查詢「Waka Viroypaqcha」,卻找不到太多資訊,回到旅館後,我向櫃檯人員詢問,他們告訴我,這個地方其實是Sapantiana Aqueduct。
Sapantiana Aqueduct:這座殖民時期的最後一座倖存拱門由耶穌會於17至18世紀間在普傑魯河(Pujeru)上建造,共有三層拱門。
隨著時間推移,吸引越來越多的觀光客前來參觀。
Sapantiana Aqueduct
有趣的是,許多Cusco的在地居民甚至都不太清楚這個地方(這倒也不奇怪,畢竟就連馬丘比丘,在祕魯仍有許多人僅聽過其名,卻從未造訪,主要是因為費用高昂)。
在克丘亞語(Quechua)中,「Waka(Huaca)」的概念展現了安地斯文化中的萬物有靈觀,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蘊含著靈性與生命力,故「Waka(Huaca)」指的是,具有靈性或宗教意義的場所,包括神殿、岩石、水源、山脈或其他被視為神聖的自然地點。
Waka Viroypaqcha展現了典型的印加建築風格,擁有精確切割的石牆、石拱結構以及水利系統,他們能夠精密規劃水源的流向,確保水質純淨,同時維持穩定的水資源分配。
Sacsayhuamán
當我漫步至薩克塞瓦曼國家考古公園時,距離關門時間只剩下半小時。
所以我站在售票處遠眺這座壯闊的遺址,感受它神秘的歷史氣息。
Sacsayhuamán 印加遺址
從薩克塞瓦曼國家考古公園,可以走小徑抵達另一個景點: Cristo Blanco,意為「白色基督像」。
Cristo Blanco 於 1945 年建成,是由一群巴勒斯坦移民所捐贈,以表達他們對庫斯科人民的感激之情,這些移民在Cusco找到了新的生活機會,因而決定贈送這座雕像作為回報。
這座耶穌像坐落在庫斯科市區的 Pukamuqu 山丘上,俯瞰著整個城市,成為當地的重要地標之一。
Cusco的最後一天,伴隨著隨性漫遊的步伐,充滿了探索的驚喜與自由。
沒有刻意安排的行程,反而讓我更加貼近這座城市的靈魂,深刻感受到它豐富的歷史與獨特的文化魅力。
步履隨性,心卻走進了城市的靈魂深處,隨心而行,才能發現不期而遇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