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龍山寺,我原以為只是想靜靜走一遭,卻沒想到,這趟行程最終連結了畫與花,讓我在新春之際,看見了時光流轉的痕跡。
走進龍山寺,我的視線立刻被戲台上方的八卦藻井吸引,中央的龍頭彩繪色彩繽紛,栩栩如生。當下,我駐足許久,想要細細記錄這座傳承數百年的藝術瑰寶。
這座藻井的彩繪則出自郭新林大師之手,他的筆觸細膩、用色鮮明,使這片藻井在光影變幻間呈現流動之美。當我站在戲台下仰望,彷彿能穿越時空,感受到百年前工匠一刀一刻的用心。也在枋心內看到鹿港名書法家黃天素的字跡。
然而,我當時還不知道,郭新林老師彩繪的藻井會在下一個目的地 - 桂花巷藝術村的「花織·玩設計」,以蠟筆畫的形式再度與我相遇。
在桂花巷藝術村裡,我走進了「花織·玩設計」,看見藝術家郭亭妤以蠟筆描繪龍山寺的藻井。那細緻的線條與光影處理,讓我驚訝不已,她用蠟筆,再現了我剛剛親眼見到的藻井紋理!
「這幅畫真的很精緻!」我忍不住讚嘆。
她微笑著點頭,說明了她如何透過蠟筆層層疊疊地描繪出木雕的立體感。對她而言,這不只是繪畫,而是一種對文化的再詮釋。
在這裡,我不只看到她的蠟筆畫,還看到她用手繪素描記錄日常的點滴,如同她的畫作,是另一種形式的「時光存檔」。
這讓我想起,在鹿港這座古城裡,每一處風景、每一段歷史,或許都可以像她的畫作那樣,被人細細描繪、珍藏。
如果說,「花織·玩設計」裡的蠟筆畫讓我驚喜,那麼「花語堂」則讓我沉浸其中。駐村藝術家徐蕾,她專研池坊華道,並將歐式花藝與台灣自然素材結合。
一進「花語堂」牆上懸掛的一幅書法「大心體物」,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
「大心體物」源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述說的是,當一個人的心胸足夠寬廣,才能真正理解與包容萬物。與花道的精神不謀而合,插花,不只是技法的呈現,更是一場心境的修煉。
或許是因為我曾經學過插花,對花藝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於是便與駐村花藝家徐蕾聊了許久。她說:「插花,不只是讓花朵美麗地綻放,而是如何讓它與空間、心境對話。」這句話讓我深受觸動,花道與書法、建築、繪畫一樣,都是透過美的排列,來表達更深層的意涵。
在「花語堂」,不論是「大心體物」或池坊華道,讓我想起了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一日一花》。它是日本當代花藝大師 川瀨敏郎 在311地震後,連續一年每天以一花藝作品記錄時光,透過花器與花材的搭配,詮釋當下的生命意境。
這趟旅程結束返家後,我特別翻出了塵封已久的《一日一花》,並且找到了1月30日這一頁,大年初二,正是我來到鹿港的這一天。
書頁上的作品是榛子與山茶花,搭配一只簡樸的須惠器皿。畫面呈現出一種寧靜而堅韌的氣質,這份氣息與鹿港古鎮的風貌竟有幾分相似。
在寫下這篇文章的此刻,我才驚覺,這趟旅程,讓我從燈火的信仰,走進筆觸與花藝的世界。我站在這些畫作與花藝前,感受到時間並未帶走美的追尋,而是讓它以不同的形式延續著。
自己學習過插花,對於花藝之美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這次與駐村藝術家的交流,則像是一次久違的重逢,不只是與花草,更是與曾經細膩感知世界的自己重逢。
「大心體物」,這幅書法作品提醒著我:若能放大自己的心,就能感知世界的萬物之美。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插花藝術,更適用於我們對生活的體察。正如《一日一花》中的川瀨敏郎,透過每日一花的安排,捕捉時間的流動與寂靜。這趟鹿港之行,也讓我重新發現,歲月中的美好,仍然存在於我們願意停下來欣賞的每一刻。
延伸閱讀:
這趟鹿港之行,從天后宮的燈海與人潮,到駐村藝術家的筆觸與花藝,我試圖在這座充滿文化底蘊的城鎮,捕捉新春時節最動人的畫面。
如果你還沒讀過上篇,可以先看看:新春鹿港遊記(上):燈海與古剎 - 新春鹿港天后宮的人潮與祈願
版權聲明:
本文與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