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的清晨,鹿港仍沉浸在新春的熱鬧氛圍之中。我參加了一場導覽,隨著資深導覽老師陳玟瑜穿梭於老街與廟宇之間,聆聽這座小鎮的故事。陳老師特別提到一個關鍵人物 - 漢寶德教授,一位對鹿港文化保存影響深遠的建築學者。
漢寶德教授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學者,他的著作《漢寶德談美》、《談美感》等,在台灣推動美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聽到導覽老師的介紹,讓我進一步思索:鹿港,為何能成為台灣最具文化氛圍的歷史小鎮之一?
這裡不是台南府城,沒有完整的城牆與官衙,也不像艋舺,繁華過後又被現代都市吞噬。然而,鹿港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保留了老街、寺廟、傳統技藝,並且仍舊充滿活力,吸引著無數旅人前來探索。這份文化的延續,來自漢寶德等學者的研究與倡導,也來自當地居民與文化團體多年來的努力。鹿港的文化保存,不僅僅是建築的修復,而是這座小鎮持續保有它的生活方式與歷史氛圍。
1978年,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出版了漢寶德教授所著的《鹿港古風貌之研究》,這本書詳細記錄了鹿港的歷史建築,並透過建築學的角度分析其價值。在當時,鹿港仍面臨現代化發展的壓力,許多老建築逐漸被拆除,或因年久失修而消失。
漢寶德的研究不僅讓鹿港的歷史文化受到關注,也成為後續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這些早期的研究與倡導,今日我們所熟悉的鹿港,可能已經變得截然不同。
鹿港的保存,並非偶然,而是一場與時間的抗衡。在台灣其他許多歷史街區因城市發展而消失時,鹿港卻能以原貌屹立至今,成為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成功案例之一。
然而,文化保存並不意味著讓城市停滯,而是要在歷史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點。鹿港至今仍在摸索這條道路,試圖在文化傳承與現代發展之間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式。
然而,文化保存成功後,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如何在保存與觀光之間取得平衡?
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2024年1至9月鹿港老街及周邊地區共吸引約1355萬人次的遊客,位居全台老街之首。年節期間更是人潮洶湧,像天后宮、龍山寺、老街等地點幾乎是人貼著人地前進。年初三的清晨,細雨綿綿,市場內熱氣騰騰的麵線糊與剛出爐的肉包飄散著香氣。攤商前,人龍蜿蜒而靜靜向前,遊客撐著雨傘,肩並肩等待著屬於這座古鎮的滋味。即使雨絲落在肩頭,仍掩不住這座城鎮獨有的溫度與人情味。
鹿港的成功,並不只是文化資產的完整保留,更是因為它讓文化「活」了起來。老街的商家將傳統工藝轉化為文化商品,讓旅客能夠在「吃喝玩樂」的同時,也接觸到鹿港的歷史。
但觀光熱潮是否會反噬這片土地?
當過多的商業活動進駐,老街是否會逐漸變成觀光化的「假古鎮」,而失去真正的生活氣息?這是許多歷史景點面臨的兩難問題。透過導覽老師解說,了解當地文史保存的用心,也看到熙來攘往的電動三輪車搭載著觀光客穿梭各景點,鹿港試圖在歷史、文化、觀光與商業之間找到最適合的平衡點的努力。
然而,鹿港也試圖透過文化活動與地方特色導覽,讓遊客不只是「到此一遊」,而能夠更深入體驗這座小鎮。例如,當地職人仍在老街中開設傳統工藝店,將皮雕、木雕、錫雕、書法、繪畫(如手繪燈籠)等技藝,透過展示及現場參與創作,讓旅人能夠更深入感受鹿港的歷史脈絡。這些努力,讓鹿港不僅是旅遊景點,更是一座仍在呼吸的文化場域。
鹿港的歷史風貌能夠保存至今,並不只是因為建築物的修復,更來自於它仍然是一座充滿生活氣息的城市。這裡的居民依舊在騎樓下閒話家常,廟宇香火不斷,傳統職人仍在工作坊內專注雕刻、織布、製作糕點。文化並非靜止的,它是在人的參與下,持續變動與發展的。
然而,文化保存並不意味著讓城市停滯,而是讓它能夠隨著時代變遷,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式。當觀光人潮不斷湧入,當老街店面逐漸轉向迎合旅客,鹿港是否能繼續在文化傳承與現代發展之間取得平衡?這是未來需要關注的課題。
這趟新春鹿港之行,我以為只是一次短暫的旅行,卻在這片土地上,看見文化的流轉,看見一座小鎮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努力找尋自己的定位。
當我們走在鹿港的街道上,不妨靜下心來思考:這裡,究竟是為了我們而存在,還是我們正在見證它的存在?
延伸閱讀
新春鹿港遊記(上):燈海與古剎 - 新春鹿港天后宮的人潮與祈願
新春鹿港遊記(下):筆觸與花藝 - 在鹿港駐村藝術家之間,尋找歲月的美學
版權聲明:
本文與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