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人體標本師》的續集分享。
其實我是顛倒順序讀到麥可·歐默的這兩本作品,有趣的是,當初台北國際書展時我一次買了兩本,卻沒發現它們的主角是同一位犯罪心理側寫家—柔伊。
沒看第一本,會影響故事連貫性嗎?
我個人認為不會!這系列就像《CSI犯罪現場》影集,每一本都是獨立案件,核心角色相同,但可以透過故事慢慢了解柔伊與FBI探員塔圖姆的背景與過去。
《殺人現場直播》故事大綱
這次,柔伊與塔圖姆再次聯手,調查一場名為「一號實驗」的犯罪直播。兇手在網路上公開播放連環殺人影片,引發社會恐慌和討論,卻也有人質疑是真實犯罪還是單純的惡作劇。
同時,警方分秒必爭下搜尋受害者,因為她正逐漸窒息……她被活埋了。
就在此刻,柔伊的妹妹安德芮亞落入了她最害怕的性犯罪者手中。而柔伊自身也在混亂的工作與生活交錯中,再次面臨生死抉擇。
這本書的警示更加貼近我們的現代生活,一些危險行為早已超越性別、年齡、職業的界限,許多人甚至無意識地暴露自己的隱私訊息,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曾犯下類似錯誤。
________________
🔴 即時分享位置在公開社群媒體
不經意的個人資訊洩露,可能讓你成為兇手下一個獵物。
故事中,兇手透過Instagram篩選受害者,他不需要精密計劃,只要滑滑手機,就能輕鬆鎖定目標。柔伊發現所有受害者的共同點:她們曾在公開社群上分享生日、住址,甚至即時位置。
社群平台分享日常已經是現代人的習慣,但即時定位標記卻是個潛在的危險。我自己以前也不以為意,曾在限時動態公開自己的所在位置,結果很快地就有陌生男子出現在現場找我。幸好當時有朋友在場,沒有發生更嚴重的事情。現在,我絕對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 發生意外瞬間,冷靜處理其實很困難
我們都知道「保持冷靜」很重要,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寥寥可數。
受害者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困在棺材中,她驚慌、哭泣、急促呼吸,使氧氣消耗得更快,最終因缺氧死亡,這一切,都被直播紀錄了。
後來,柔伊也經歷了相同的處境。但她透過觀察前幾位受害者的狀況,想出一套求救方式,甚至讓兇手短暫慌張,成功爭取更多時間。
然而,當人類遭受突發危機時,腦內的「災難思維」會讓我們情緒崩潰、喪失判斷力,這是極為正常的反應。除非受過專業訓練,否則能夠理智應對的人,少之又少。
雖然很多人說「深呼吸有助於冷靜」,但這點其實因人而異。
🔴跟不認識的陌生人拍照
拒絕有時是種保護自己的方式,禮貌不代表要配合對方的詭異行為。
柔伊的妹妹安德芮亞天真地和一位陌生男子合照,卻沒想到,對方竟是柔伊的夢魘-性犯罪者格洛弗。他甚至將照片寄給柔伊,作為警告和恐嚇,直到闖入安德芮亞住處的那天。
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偶而有人會無故要求合照。
通常為了避免尷尬和保持禮貌大部分的人會配合,但這些照片可能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甚至成為招搖撞騙的道具。
不論你的社會地位或影響力,當對方的要求讓你感到不安時,拒絕肯定是一種選擇。
我自己的應對做法是,如果對方或當下沒有合理的理由,我就直接拒絕。
_____________
📕這本書帶給我的印象
讀完《人體標本師》和《殺人現場直播》,我發現麥可·歐默的寫作方式流暢、不會過於燒腦,非常適合閱讀犯罪小說的入門者。
2025台北國際書展再度看到這系列小說,發現只剩少量的庫存,我想應該是代表賣的不錯。
根據我的經驗,有些小說人物過多、名字相似、時空切換頻繁,會讓人讀到混亂,但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剛剛好,不會讓人讀到迷失方向。
閱讀犯罪類型小說,是我培養出看書習慣後的首選題材,但單純閱讀心得已經有很多人分享。
想到我身為一名老師,經常提醒學生保持社會的危機意識,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_____________
📌 這本小說不只是一場懸疑推理,更是一場關於「個人安全」的警示教育。這些故事中的情節,或許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