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幣 Pi network :讓WEB3從未來式轉為進行式,使交易如LINE PAY、街口般方便的虛擬貨幣

Pi幣 Pi network :讓WEB3從未來式轉為進行式,使交易如LINE PAY、街口般方便的虛擬貨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3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前言

2025/2/20 Pi network主網上線

以前我跟友人提到Pi network(以下簡稱Pi),每當受到質疑時,我會碰到幾個問題

  1. 我無法證明Pi會在什麼時候上主網,證實其價值與應用。
  2. WEB3區塊鏈挖礦 (數位貨幣),每個詞都是學問,哪有人有空逐一聽口拙的我慢慢說。
  3. 即使相信區塊鏈,也未必願意進行Pi的身分驗證(KYC),擔心個資外洩。

我是自2021開始聽過虛擬貨幣,2021/11/15首次下載Pi,開始做功課認識區塊鏈,2021/11/24首次撰寫文章描述Pi的核心設計與願景,如今文章已消失,只好重寫。

撰文期待

  1. 請讀者挑有興趣項目閱讀,但如果要真正了解,可以從頭開始。
  2. 我盡可能用白話文撰寫,為了白話可能用詞用句不夠精準正確懇請見諒。
  3. 如有誤解、不專業、可以更好的地方,歡迎多多指教,先行跪謝。
  4. 作者不是幣圈投資人,因早早發現自己不是投資的料。
  5. 提供本文結論給您,如何做到虛擬貨幣穩賺不賠,我的做法是『老實點Pi閃電』。

一、什麼是Web3?原來是區塊鏈、虛擬貨幣的起點。

1.Web1、Web2是什麼?

Web1(1990-2004年):

  • 「只讀網路」:網路崛起,建構者架站,用戶透過網站讀取建構者所創建的資訊。
  • 無互動性,無法評論、分享或修改內容,真實性難以辨識。

Web2(2004年至今):

  • 「互動網路」:用戶可創造、分享內容(如社群媒體、影音平台)。
  • 高互動性,社群帶來熱度,更加真實,可辯駁。
  • 實質為中心化控制,資料由巨頭掌控,只要資料庫在自己手中,當巨頭欲修改資料,皆可化假為真,偽造事實,並存在中心化資訊管控風險。

2.Web2的缺失舉證

為什麼台灣藍綠白營的民調結果都不一樣?因為操作解釋權在民調單位身上。
  • Facebook 與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
    2018 年,Facebook 被爆出有超過 8700 萬用戶的數據被非法收集,並被政治諮詢公司劍橋分析用於操縱選舉(如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和英國脫歐公投)。用戶數據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濫用,影響了國家級的政治決策。顯示了 Web2.0 平台對用戶數據的掌控力,以及缺乏透明度和監管的問題。
  • Wells Fargo 假帳戶醜聞
    2016 年,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被揭露員工在未經客戶同意的情況下,開設了 超過 200 萬個假帳戶,以達成銷售目標。銀行利用其中心化權力,直接篡改客戶數據,損害用戶利益。顯示了傳統金融機構在 Web2.0 時代仍可能濫用其控制權。
  • Google Facebook 的廣告壟斷
    Google 和 Facebook 控制了全球數位廣告市場的超過60%,利用其對用戶數據的掌控,精準投放廣告並收取高額費用。小型企業和創作者難以與巨頭競爭,導致市場不公平。用戶的個資被用於商業利益,卻未獲得相應的回報。
  • Yahoo 數據洩露事件
    2013 年和 2014 年,Yahoo 遭到兩次大規模駭客攻擊,導致 30 億用戶帳戶的數據被洩露(包括電子郵件、密碼等)。這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數據洩露事件之一。用戶的隱私和安全被嚴重侵犯,且事件多年後才被公開。

3.Web3想解決什麼問題?

  • 數據壟斷與控制
    Web2時代,科技巨頭(如Google、Facebook)掌控大量用戶數據,並從中獲利。Web3 將數據所有權歸還給用戶,確保數據不被單一實體控制。
    解決方案:去中心化儲存(如 IPFSArweave)和區塊鏈技術
  • 隱私洩露與濫用
    用戶的個資和行為數據被平台濫用,甚至洩露給第三方(如劍橋分析事件)。
    Web3使用加密技術保護用戶隱私,實現數據驗證而不暴露具體內容。
    解決方案: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等技術
  • 中心化平台的單點故障
    中心化伺服器一旦被攻擊或故障,可能導致服務中斷數據丟失(如Twitter被駭)。解決方案:Web3數據分散儲存,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抗攻擊能力
  • 價值分配不公
    創作者和用戶在 Web2.0 平台上的貢獻被巨頭壟斷,無法獲得合理回報(如 YouTube 創作者分成低)。Web3透過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減少平台及仲介成本,實現直接價值交換。
    解決方案:如 NFTSocialFi,透過代幣經濟(Tokenomics)獲得收益。
  • 信任成本高
    在Web2中,用戶需要信任中心化機構(如銀行、支付平台)來處理交易和數據。
    解決方案:透過區塊鏈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降低信任成本。智能合約自動執行協議,無需依賴第三方。
  • 審查與言論控制
    中心化平台可能進行內容審查或限制言論自由(如社交媒體的言論管控)。
    解決方案:建立去中心化的社群平台(如 Lens ProtocolMastodon),避免單一實體控制內容。用戶擁有數據和內容的主權。
  • 金融系統的不透明與不公平
    傳統金融系統缺乏透明度,可能導致做假帳、貪腐等問題(如 Enron 醜聞)。
    解決方案:透過區塊鏈技術,實現金融交易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去中心化金融(DeFi)提供開放、無需許可的金融服務。
  • 數位身份與主權
    用戶的數位身份被平台控制,缺乏自主權(如社交媒體帳號被封禁)。
    解決方案:使用去中心化識別(DID)系統,讓用戶完全掌控自己的數位身份。身份數據存儲在區塊鏈上,不受單一實體控制。
  • 跨平台互通性
    Web2.0 平台之間數據孤島嚴重,用戶難以在不同平台間遷移數據。
    解決方案:透過跨鏈技術(如 Polkadot、Cosmos)實現不同區塊鏈的互通。數據和資產可以在不同平台間自由流動。

4.幫你挑好的WEB3故事影片


二、區塊鏈的運作原理與歷程,不可不知的【共識機制】

1.岔個題,銀行為什麼這麼賺錢?

銀行有多賺錢?能遍布全台市區黃金地段,提供龐大就業機會
如果這些錢,不是銀行在賺,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賺,又會是如何?
raw-image

現行的數位交易,已不用再掏出現金,我轉帳給你,其實是由銀行擔保,真實有此交易發生,銀行也獲益,因為能賺手續費之餘,真正有利可圖的,是可以擴充帳上資本,能轉作放款利息轉投資,這才是銀行大老們有利可圖之處。簡言之,有資本就能操弄風向,散戶對於主力大戶、財團法人,如同螻蟻。而現代金融體系長期存在中心化壟斷、高交易成本、金融排斥(全球17億人無銀行帳戶)等問題。

2.何謂區塊鏈?

分散式帳本技術(DLT):
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分散式資料庫一種防偽的數位資訊技術,所有參與節點共同維護同一份交易紀錄,無需依賴單一中心化機構(如銀行)。
raw-image

同樣是數位交易,我轉帳給你,不是透過中心化機構背書,而是透過幾個人搭配幾台電腦,幫你背書證實這筆交易資訊,這當中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些證人中有沒有騙子,會不會被我收買了,明明你給我10萬元,卻都記成了我給你10萬元,你欠我20萬元。而每個證人在區塊鏈中,叫做節點證人們透過提供記帳服務,確保訊息正確,公開、安全、不被別人能操弄串改,且不可改變過去紀錄,最後,這些紀錄會被包成一個個區塊鏈接起來,就是所謂的區塊鏈,而願意提供服務的證人們,能透過不同的記賬獎勵機制,獲取獎勵,而這個獎勵機制,又叫共識機制


3.指標性共識機制與其催生之加密貨幣

  • 工作量證明(PoW):比特幣
    raw-image
    創始人中本聰,設計初衷源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提出「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旨在建立無需信任第三方的貨幣體系,解決傳統金融的信任與中心化風險。也為解決雙花問題,透過區塊鏈的「時間戳記與共識機制」,防止同一筆比特幣被重複花費。礦工(證人)需解開複雜數學難題(計算哈希值),第一個成功者將區塊添加到鏈上,獲得比特幣獎勵(挖礦獎勵+交易手續費)。

    優點:
    先發優勢:第一個虛擬貨幣,所建立起的區塊鏈品牌認知與信仰忠誠。
    成熟穩定:經長期驗證(如比特幣),可靠性強。

    缺點:
    高能耗:資源浪費與環保爭議
    運作機制:PoW 要求礦工不斷進行「哈希運算」競爭解題,全網算力越高,解題難度自動提升,導致能源消耗隨時間指數級增長。比特幣網路年耗電量約 127 太瓦時(TWh)(2023年數據),超過挪威、烏克蘭等國全年用電量。單筆比特幣交易平均耗電 約 1,100 度,等同美國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若礦工使用化石燃料(如煤電),將直接增加碳足跡,違反全球減碳趨勢。部分國家(如中國、伊朗)曾因挖礦過度消耗電能而禁止相關活動。
    低效率:交易速度與擴展性瓶頸
    區塊設計限制:比特幣區塊大小固定為 1MB,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理論上限僅 每秒7筆交易(TPS)。對比傳統支付系統:Visa 平均處理 24,000 TPS。一筆交易需等待 6個區塊確認(約1小時)才被視為安全,無法滿足即時支付需求。高峰期(如2017年)手續費飆升至 每筆50美元以上,網路嚴重壅塞。
    中心化風險:礦池與算力壟斷
    礦池集中化:個人礦工難以競爭,轉而加入大型礦池(如Antpool、Foundry USA),前三大礦池控制 超過50%算力。理論上,礦池運營者可聯合發動 51%攻擊,雙花交易或審查特定地址。挖礦依賴廉價電力,導致算力集中於特定地區(如美國德州、中亞),違背「去中心化」初衷。
    硬體門檻:ASIC 軍備競賽
    專業化設備:早期可用CPU/GPU挖礦,現需 ASIC(專用積體電路)礦機,成本從數千到上萬美元。例如:Bitmain Antminer S19 Pro 售價約 $4,000,功耗達 3,250瓦。個人礦工因電費與設備成本難以獲利,挖礦產業由資本密集的企業主導,形成寡頭壟斷。
    擴展性困境:區塊鏈臃腫化
    區塊大小爭議:擴大區塊可提升吞吐量(如 Bitcoin Cash 將區塊增至32MB),但會增加節點存儲負擔,降低去中心化程度。核心開發者與礦工對升級路線意見分歧,導致硬分叉(如 Bitcoin vs. Bitcoin Cash)。Layer2 的妥協: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等方案雖提升交易速度,但需額外建立支付通道,複雜性與安全性風險增加。
    附加問題:經濟模型可持續性
    獎勵減半的壓力:比特幣區塊獎勵每4年減半,礦工收益逐漸依賴手續費,可能導致「安全預算不足」,降低網路安全性。
    電子垃圾問題:ASIC礦機平均壽命約 1.5~2年,報廢後產生大量硬體廢棄物(如2021年約 3.4萬噸電子垃圾)。
    總結:PoW 的兩難
    PoW 雖是區塊鏈安全的「黃金標準」,但上述缺點迫使新興公鏈轉向 PoS(持有量證明)等替代方案,而比特幣社群則嘗試以綠色能源挖礦或Layer2擴容緩解問題,但根本矛盾仍未解決。
  • 權益證明、持有量證明(POS):以太坊 註:原同比特幣採POW共識,後改進為POS。
    raw-image
    以太坊(Ethereum)是繼比特幣之後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平台之一,其核心目標是構建一個支持去中心化應用(DApps)和智能合約的全球性開源生態系統。DApps,簡單說,就是大家手機上APP變成去中心化的版本,s是複數。以太坊由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 ,大家都叫他V神,您僅19歲的他於 2013 年11 月,發佈以太坊白皮書,提出「下一代智慧合約與去中心化應用平台」的願景。2014年:透過首次代幣發行(ICO)募集資金,售出約 1800 萬枚以太坊Ethereum(ETH)。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主網「Frontier」上線,標誌著區塊鏈進入可編程時代。

    優點:
    智能合約與可編程性
    技術突破:以太坊虛擬機(EVM)允許開發者編寫複雜邏輯的智能合約,自動執行條件(如借貸、交易、投票),無需第三方干預。標準化代幣協議(如 ERC-20、ERC-721)成為行業規範,推動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質化代幣(NFT)遊戲化金融(GameFi) 等領域爆發。
    指標應用衍伸:DeFi的Uniswap(去中心化交易所)、Aave(借貸協議);NFT的OpenSea(去中心化 NFT 交易市場)、CryptoPunks(以太坊上最早期且具代表性的像素風格 NFT 收藏品) 等平台重塑數位藝術與收藏品市場;GameFi的The Sandbox(區塊鏈的虛擬世界,玩家可購買土地並創建內容)、illuvium(區塊鏈 RPG 3A遊戲,結合開放世界與自動戰鬥機制)。
    龐大且成熟的生態系統
    全球最大區塊鏈開發者社群,擁有完善工具鏈(SolidityTruffleHardhat)與開源資源。跨鏈橋預言機(Chainlink)等基礎設施成熟,降低開發門檻。
    以太坊佔據 60% 以上 DeFi 總鎖倉價值TVL),NFT 交易量市佔率長期超過80%(2023 年數據)。
    去中心化與抗審查
    全球數千個獨立節點運行,無單一實體可控制網路(相較BSCSolana 等更去中心化)。亦可抵抗政府干預,2022年美國制裁 Tornado Cash,以太坊社群仍可透過節點訪問該協議。
    持續升級與創新
    為根本解決比特幣能耗、交易時間長、硬體門檻問題,以太坊進行合併(The Merge),轉向 PoS 共識,之後能耗降低 99.95%,年碳排從 47 Mt(公噸)降至 0.01 Mt。更透過分片擴容技術(Sharding)提升每秒交易量(TPS) 至 10 萬筆以上,結合卷疊(Rollups)實現低手續費。

    缺點:
    高昂的 Gas 費用與網路壅塞
    交易手續費(Gas Fee)隨網路需求暴增,如2021年NFT熱潮時,單筆轉帳費突破 200 美元。普通用戶難以負擔小額交易,阻礙大規模採用。且擴容進度緩慢:主網每秒交易量(TPS)僅 15~30 筆,雖有 Layer2(如 ArbitrumOptimism)將 TPS 提升至 2,000 筆,但跨鏈體驗仍複雜。
    智能合約安全風險
    程式碼漏洞可能導致資金被盜,如2016年The DAO事件(損失 6,000 萬美元)、2022年Wormhole跨鏈橋被盜3.2億美元。審計成本高,小型項目常忽略安全措施。
    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矛盾
    權益證明或持有量證明,就像是股東一樣,持股越多,權力越大,質押中心化簡言之,持多數者仍可能造成中心化風險,Lido(流動性質押協議)掌控 32% 質押 ETH,若節點服務商(如 CoinbaseKraken)壟斷,可能威脅網路安全。MEV(最大可提取價值)問題:專業驗證者優先處理有利可圖的交易,損害公平性。
    複雜性與用戶體驗門檻
    如果虛擬貨幣無法像LINEPAY街口一樣簡單,自然對新手或普及性造成使用上的影響,包含錢包管理、私鑰保存、Gas 費調整等操作,錯誤操作可能導致資產永久損失,且Layer2與多鏈生態碎片化,加劇使用困惑。
    監管與合規挑戰
    美國證卷交易委員會(SEC) 將 ETH 列入「潛在證券」監管範圍,可能限制機構參與質押或 DeFi 服務。隱私協議(如 Tornado Cash)遭制裁,引發開發者寒蟬效應
    總結:以太坊的機遇與挑戰
    以太坊憑藉生態先發優勢與持續創新,穩居「公鏈之王」,但其高昂費用、技術門檻與監管風險仍是普及障礙。未來能否透過分片、ZK-Rollups 等技術突破瓶頸,並平衡去中心化與效率,將決定其能否真正成為「全球結算層」。

4. 虛擬貨幣衍伸出許多種類,各別代表那些用途,差異在哪邊

自2009年比特幣起至今,各種隨著WEB3發展,相關市場商機湧現,至今發展出10,000以上幣種,且6,000種以上可在市場上交易,但並非每種都具備發展潛力,有些甚至僅憑藉著名人效應,如狗狗幣(Dogecoin)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關注,歷史最低價:大約 $0.000085 美元(2015年)、歷史最高價:大約 $0.74 美元(2021年)。又如川普幣($TrumpCoin),也從剛上市的12美元,飆上最高82美元。
  • 幣別分類與特性
    以下是截至2024年7月的加密貨幣市值前20名項目,按類別分類並以文字形式說明其核心功能與定位:
    主流幣(Layer1公鏈與通用型平臺)
    比特幣(BTC,市值第1),定位為「數位黃金」,主要用於價值存儲,以高安全性和稀缺性(上限2,100萬枚)聞名。
    以太坊(ETH,市值第2)全球最大智能合約平臺,支持去中心化金融(DeFi)、NFT、GameFi等應用。2022年完成「合併」升級後,從PoW轉向權益證明(PoS),大幅降低能耗。
    Solana(SOL,市值第5)高性能公鏈,結合歷史證明(PoH)與權益證明(PoS),理論吞吐量達65,000 TPS,主打高速低費用的DeFi與Web3生態,但曾因網絡當機引發中心化質疑。
    BNB(BNB,市值第4)幣安交易所生態核心代幣,用於支付交易手續費、參與Launchpad新幣發行,並驅動BNB Chain(兼容EVM的公鏈)。因高度中心化治理受爭議。
    穩定幣(與法幣錨定,最常用與法幣進行兌現)
    Tether(USDT,市值第3)最大美元穩定幣,與美元1:1錨定,廣泛用於交易所避險、跨境支付與DeFi流動性提供,但因儲備透明度屢受監管審查。
    -USD Coin(USDC,市值第7)Circle發行的合規穩定幣,儲備金受美國監管機構審計,機構採用率高,常用於鏈上結算與合規金融產品。
    迷因幣(社群文化驅動)
    -狗狗幣(DOGE,市值第8)起源於網絡迷因的PoW幣種,主打「小費文化」與社群共識,因馬斯克多次喊單暴漲,缺乏技術創新但社群活躍度高。
    柴犬幣(SHIB,市值第13)以太坊上的迷因幣,以「狗狗幣殺手」自居,生態擴展至DEX(ShibaSwap)、元宇宙與Layer 2鏈,波動性極大。
    平臺幣(交易所與生態賦能)
    Toncoin(TON,市值第9)原為Telegram區塊鏈項目,後由社群接手,主打高速支付與去中心化應用,整合Telegram用戶生態,如機器人與小額支付。
    OKB(OKB,市值第16)
    OKX交易所平臺幣,用於手續費折扣、質押收益與參與IEO,價值與交易所業績強相關。
    DeFi與跨鏈協議
    -Chainlink(LINK,市值第11)
    去中心化預言機龍頭,為智能合約提供鏈外數據(如價格、天氣),是DeFi基礎設施的核心組件。
    -Uniswap(UNI,市值第18)
    以太坊上最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治理代幣,支持自動化做市商(AMM)模式,引領DEX創新。
    -Polygon(MATIC,市值第14)以太坊二層擴容方案,通過側鏈與ZK-Rollup技術降低Gas費並提升速度,生態涵蓋遊戲、社交與企業應用。
    支付與跨境結算
    瑞波幣(XRP,市值第6)Ripple Payments跨境支付協議的流動性代幣,主打銀行與機構的快速跨境結算,但因SEC訴訟長期陷入法律爭議。
    -萊特幣(LTC,市值第17)比特幣的輕量版改良,通過縮短出塊時間與改進算法(Scrypt)實現更快支付,定位為「數位白銀」。


5.共識機制,決定區塊鏈運行的核心基礎,該幣種發展的重要基石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的信任引擎—不僅決定『誰能記帳』,更牽動整個系統的效率齒輪。從算力競逐到權益質押,機制選擇直接劃出安全邊界,定義去中心化的光譜刻度。選對共識模型,等同為區塊鏈生態定錨:過度傾斜效率恐犧牲安全性,絕對平等卻可能拖垮速度。這正是區塊鏈設計的終極平衡術:在信任、效能與理想之間,找到最鋒利的黃金切點。」
raw-image
  • 共識機制選擇核心原則
    明確需求優先級:
    安全性>效率→選 PoW(如比特幣)
    效率>去中心化→選PoS/DPoS(如以太坊、Solana)
    合規與可控性→選PoA/PBFT(如BNB Chain、XRP)
    實驗性創新→選 DAG/Avalanche(如IOTA、AVAX)
    不存在完美機制所有共識機制都是「安全、效率、去中心化」三者取捨
  • 避免「一步錯,步步錯」的共識機制選擇實務建議
    拒絕跟風炒作:迷因幣多數基於PoW/PoS,但無實際創新,依賴社群炒作。
    嚴控資源分配
     硬件成本:PoW需礦機持續投入,PoS需長期質押流動性。
     開發成本:DPoS/PBFT需維護節點關係,DAG需重構底層架構。
    預留升級彈性:以太坊從PoW轉PoS耗時8年,選擇機制時需預留分階段過渡方案(如Layer 2擴容)。
    避免選擇封閉式架構(如PoA),否則未來無法兼容跨鏈生態。
    監管與合規紅線:高度中心化機制(如PoA/PBFT)易被認定為證券,面臨法律風險(參照XRP訴訟)。隱私幣(如XMR)可能被排除在主流交易所與支付體系外。

三、Pi Network,最能普及到每一個人的虛擬貨幣應用

1.Pi Network如何平衡「安全、效率、去中心化」三難

Pi Network採用「聯邦拜占庭協議(FBA)」結合「恒星共識協議(SCP)」,捨棄能源密集型計算。用戶只需每日點擊按鈕證明活躍身份,透過社群信任機制(Trust Graph)形成網絡安全層。相比比特幣單筆交易能耗828kWh,Pi的能耗幾乎可忽略,實現手機零耗電挖礦—這實質是對貢獻網絡安全的行為獎勵,而非傳統算力挖礦。實現無需中介的點對點價值交換。Pi Network便是在此背景下,試圖打造更普惠的加密貨幣體系。

2.採用分層節點架構,確保網絡安全性、去中心化以及高效運行

並採用「先鋒 → 貢獻者 → 大使 → 節點 → 超級節點」的分層架構,確保普通用戶能夠輕鬆參與,同時維持網絡的安全性與去中心化。這種機制使 Pi Network 能夠兼顧用戶增長與技術穩定性,為其未來主網運行提供基礎支持。
  • 先鋒(Pioneer)
    這是 Pi Network 中最基礎的用戶群體,大部分 Pi 使用者都屬於這一層,先鋒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每天點擊「挖礦」按鈕來獲取 Pi 幣,並參與網絡的擴展,不需要持續提供運算力,而是透過社群信任機制(Trust Graph)來協助維護網絡安全性。
  • 貢獻者(Contributor)
    這些用戶透過加入「安全圈(Security Circle)」來進一步增強 Pi Network 的安全性。安全圈由一組互相信任的用戶組成,這種機制有助於防止惡意攻擊或假帳戶操作,而非依賴傳統的權威機構。
  • 大使(Ambassador)
    大使的主要作用是推薦新用戶加入 Pi Network,擴大網絡規模。他們透過邀請其他人註冊並挖礦,可以獲得額外的 Pi 獎勵。這種層級有助於 Pi Network 的社群增長,但不影響其核心技術架構。
  • 節點(Node)
    節點負責運行 Pi Network 軟體,並參與區塊鏈交易驗證與共識機制。Pi Network 採用恆星共識協議(Stellar Consensus Protocol, SCP),透過節點來達成網絡共識。節點需要安裝 Pi Network 的桌面應用程式,並保持設備穩定運行,以確保網絡去中心化與安全性。
  • 超級節點(Supernode)
    超級節點是 Pi Network 網絡的核心組成部分,負責處理交易、維護區塊鏈帳本、同步網絡數據。這些節點具有更強的計算能力與網絡連接,以確保 Pi Network 的區塊鏈運行流暢。超級節點也參與共識過程,並與其他節點協作,確保交易的準確性與不可逆性。

3. 抗女巫攻擊(Sybil Resistance)

  • KYC 身份驗證
    用戶需通過真人身份認證(如手機號、政府ID)才能參與挖礦,防止單一實體操控大量假帳戶。
  • KYB企業認證:
    驗證企業,向市政府認定企業為法人,以統一編號為企業身分證。

4.Pi Network 的普及潛力與殺手級應用

  • 手機優先策略:全球 65 億手機用戶均可參與,無需專業設備,顛覆傳統加密貨幣的技術門檻。
  • 社交裂變模式:通過邀請碼機制病毒式擴散,迅速累積用戶(類似微信、WhatsApp 的增長路徑)。
  • 零成本教育:用戶在「點擊挖礦」中自然學習錢包、私鑰管理等概念,降低Web3教育成本。
  • 應用程式獎勵:只要參與Pi Dapps使用達15分鐘,Pi挖礦效率將得到提升,促使人們既然都要用APP,為什麼不用會賺錢的APP的心理。
raw-image
  • 普惠金融支付:發展中國家用戶通過 Pi 進行跨境匯款與小額支付,避開傳統金融高費用,相比以太坊動輒數美元Gas費,Pi更適合小額日常支付場景,真正落實「加密貨幣即貨幣」理念。
    -低手續費即時交易:基於FBA共識,交易3-5秒確認(比特幣需10分鐘以上)
    -離線交易功能:透過簽名二維碼完成無網路支付
    -合規化設計:內建反洗錢(AML)地址標記系統
raw-image
  • 黑客松驗證生態開發潛力
    2021年至今,Pi核心團隊舉辦多屆黑客松,吸引全球開發者提交1,800+個DApp提案。獲獎項目如:
    -Pi Ads:去中心化廣告平台
    -PiMall:電商支付整合系統
    -PiCare:醫療數據區塊鏈
    Map of Pi:Pi支付商家地圖
    這些應用證明Pi鏈具備智能合約開發能力,且能承載商業場景,生態系統已具雛形。
raw-image
  • 你可能會聽過Pi其實是中心化的傳聞,以目前來說確實是的,但有原因
許多人認為 Pi Network 是一個中心化平台,也對延遲上線及鎖倉機制報有疑問,主因為其發展過程中的封閉式主網,另這些策略其實是創辦團隊為了確保 Pi Network 能夠符合去中心化理念,同時符合各國法規與市場需求所做出的安排。

-為何先採取封閉式主網?
封閉式主網的設計是為了在 Pi Network 真正進入開放式主網前,確保生態系統內的交易與應用場景已經成熟,並防止惡意行為(如大規模拋售、機器人濫用等)對整體生態造成破壞。此外,許多區塊鏈項目在早期階段也會採取類似的過渡方式,以確保網絡安全性與穩定性。

-延遲上主網的原因
Pi Network 的開發團隊並非刻意拖延上主網時間,而是希望在符合各國監管要求的前提下,穩健推進網絡發展。目前,多數國家對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的監管仍在發展中,若貿然開放,可能會導致 Pi 幣面臨法律風險,甚至被部分國家禁止交易。因此,Pi Network 採取較為保守的方式,以確保未來能夠合法運營。

-鎖倉機制的目的 際主網後,只能讚嘆Pi團隊遠見,沒讓長年努力被破壞於拋售之手
鎖倉機制(Lockup)是 Pi Network 保障生態穩定性的重要措施。此機制的設計是為了防止用戶在主網開放後立即大量拋售 Pi 幣,導致市場價格劇烈波動。此外,鎖倉機制還能夠鼓勵長期持有者參與生態發展,如支援 Pi Network 內的應用程序、節點運行等,進一步促進去中心化發展。

結語:一場正在發生的貨幣演化

1.用客觀數據,呈現Pi network的熱門程度

Pi Network正以「低門檻參與+社群共識」重塑加密貨幣敘事。目前主網已經上線,不僅為Apple第4名社交軟件Android下載次數已破億

raw-image

扣除穩定幣,僅不到2周時間即攀登上市值前10名加密貨幣

raw-image

2.一起加入這個大家庭吧!我有幾個個人經驗想分享

  • 為家人與自己累積數位資產
    如前言所提,3年前為了達成安全圈,我邀請了父母一起參與,父母給予了短時間的支持,目前各累積了母親600枚、父親500枚的Pi幣,後來主網上線雖然我未賣出,以現價每枚1.7美元(圖取自2025/3/4日OKX交易所)來看,無疑是為父母提供了各近3萬多元的紅包,且持續增加中。
raw-image
  • 我對比特幣、以太坊的觀點
    公元前3000年以前,黃金與銀因稀有、耐久且易於分割,自古便被用作交易媒介。他們就像比特幣(金)、銀(以太坊)一樣,一個是最具歷史的貨幣起源,一個是被廣泛應用且開發的應用金屬,然而如今你我的生活場景並不會用金、銀來做交易而是用現金、銀行帳戶、信用卡。Pi已經完成了當初比特幣的願景P2P點對點交易,且有千萬人加入了這個群體,形同一個國家人口,且遍佈世界220餘國,是WEB3真正可落地的區塊鏈體,人人可參與、低門檻、安全

    不知讀者有看過紙房子嗎?他們最後竊取了國家銀行的所有黃金,換成銅。後來國家為避免黃金儲備喪失的傳言導致國家破產,因此對外宣稱黃金還在,但其實早已遭竊。黃金對讀者的價值是什麼呢?
紙房子

紙房子

  • 立刻參與WEB3生活的一些管道
對於未來是否全面走向WEB3,以現況來說我們都很難想像,但你我都能在WEB2、WEB3選擇我們喜歡的項目使用,就像Google Map那麼好用,你要我個資你就拿吧!謝謝Google提供我們這麼好的服務,但也請大家多關注一些WEB3發展,也非常酷,下列簡單分享:

-去中心化影片基礎設施
Livepeer 基於以太坊,專注於影片轉碼的去中心化網路,通過代幣LPT激勵節點提供算力,降低影片處理成本,適合開發者整合串流媒體功能。
Theta Network 自主區塊鏈,主打去中心化內容分發(CDN),用戶分享頻寬賺取TFUEL代幣,與三星、谷歌等合作,支援4K直播。
-直播平臺結合代幣經濟與NFT
DLive 原基於Steem,後遷移至TRON區塊鏈,用戶用加密貨幣打賞主播,內容創作者獲得更高分成(90%),社群治理投票。
Stacked 以太坊和Polygon,聚焦遊戲與音樂直播,支援NFT門票、打賞代幣化,主播可發行粉絲代幣(如$STACKED)。
Clapper 自主區塊鏈,主打短影片與直播,用戶通過互動賺取「Clapper幣」,創作者可直接變現,無中心化審核。
-社交與社群驅動的Web3直播
Chilliz(Socios.com生態) 專注體育娛樂,粉絲通過CHZ代幣參與直播互動,如投票決定賽事內容,結合NFT會員卡。
Huddle01 基於IPFS和以太坊的去中心化會議工具,支援NFT身份驗證,會議記錄儲存於鏈上,適合小型私密直播。
-元宇宙與虛擬空間直播
Decentraland / The Sandbox 以太坊,元宇宙平臺,用戶舉辦虛擬演唱會或演講,門票以NFT形式發售,收益通過MANA/SAND結算。
Stage11 Polygon鏈,音樂元宇宙專案,3D虛擬演唱會直播,粉絲可購買NFT周邊參與後臺互動。

  • 我的Pi network邀請碼
    最後,如果讀者覺得這篇文章有一定的價值,也尚未加入Pi network,歡迎點擊此連結https://minepi.com/LitasLee並使用我的用戶名 LitasLee作為您的邀請碼加入。我會持續更新此文章做更好的呈現,希望能闡述的更易閱讀,討人喜歡。





avatar-img
李塔斯的深文淺說
2會員
5內容數
我只想讓複雜的東西可以簡單被說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塔斯的深文淺說 的其他內容
藉SimilarWeb調查,購物網站流量來源 購物產業中,搜尋流量( Search Traffic )佔了第一 37.22%,直接流量( Direct Traffic )佔了第二 31.65%。顯示出購物網站的品牌實力持續上升中。推薦連結流量( Referral Traffic )則位居第三名 2
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2017年電子購物業經營遭遇困境排名如下: 1、價格競爭激烈,毛利偏低 佔70.8% 2、消費需由多變 佔64.6% 3、電商搶食市場(同業競爭)佔47.9% 4、商品同質性即替代性高 佔35.4% 5、勞動成本提高 佔22.9% 6、人力資源短缺、流動率高 佔16.7% 7、
台灣電子購物趨勢營業額逐年提升,但卻僅占等體零售業不達6% 台灣電子購物營業額以近4年為例: 105年 1,557億元 106年 1,685億元 成長約8.2% 107年 1,894億元 成長約12.4%  108年 2,077億元 成長約9.6% 如上述,台灣電子購物每年平均約10%以上成長,而整
擁有清晰的「目標」,才能為企業訂立明確的「方向」 如果我在台灣賣台灣茶,想透過電商經營,應該如何設立目標? 首先建議參考兩個值 一、市佔率 二、產業營收 市佔率 「蘭徹斯特法則」提到,當新創品牌「市佔率」達7%,即為普遍在市場上能知道該企業存在的一個標準值,相對一個新創企業,我們便建議以此為目標,
藉SimilarWeb調查,購物網站流量來源 購物產業中,搜尋流量( Search Traffic )佔了第一 37.22%,直接流量( Direct Traffic )佔了第二 31.65%。顯示出購物網站的品牌實力持續上升中。推薦連結流量( Referral Traffic )則位居第三名 2
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2017年電子購物業經營遭遇困境排名如下: 1、價格競爭激烈,毛利偏低 佔70.8% 2、消費需由多變 佔64.6% 3、電商搶食市場(同業競爭)佔47.9% 4、商品同質性即替代性高 佔35.4% 5、勞動成本提高 佔22.9% 6、人力資源短缺、流動率高 佔16.7% 7、
台灣電子購物趨勢營業額逐年提升,但卻僅占等體零售業不達6% 台灣電子購物營業額以近4年為例: 105年 1,557億元 106年 1,685億元 成長約8.2% 107年 1,894億元 成長約12.4%  108年 2,077億元 成長約9.6% 如上述,台灣電子購物每年平均約10%以上成長,而整
擁有清晰的「目標」,才能為企業訂立明確的「方向」 如果我在台灣賣台灣茶,想透過電商經營,應該如何設立目標? 首先建議參考兩個值 一、市佔率 二、產業營收 市佔率 「蘭徹斯特法則」提到,當新創品牌「市佔率」達7%,即為普遍在市場上能知道該企業存在的一個標準值,相對一個新創企業,我們便建議以此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