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換教授)
P228L02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P230LL1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懷著一顆坦蕩的心走向每一個人,
那是完全利益他的心,
一點也不期待從他身上索取什麼,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很多法味。
那種莊嚴是放掉了自我,
把生命投注在廣大的利他事業中
所體會到的遼闊感。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痛苦都給我 快樂都給你.福智 真如老師《吾願無悔》.如俊法師導讀
台灣農夫為了一隻西伯利亞白鶴的感人故事~
一、科判

二、消文
- 本週進度:
P228L02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P230LL1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 師父開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8a&st1=1215&af2=98b&af3=99a&et3=1352
癸二、正明修法分二
子一、應轉“我愛執”為“他愛執”而精勤利他分八
巳三、遮止以身財善根攀緣自利
又施彼已即應利彼.不應於彼而行邪行.故於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如云.「意汝定應知.自為他自在.除利諸有情.汝今莫想餘。他自在眼等.不應作自利.眼等於利他.不應作邪行。」
既然已經決定把自己的一切都布施出去,就已屬於他人,就應該全心全意利益他人,沒有任何其他的目的(有所求);必須抱著布施自己身體、受用及善根的心,徹底滅除一切自利之心。如《入行論》中說:「心啊!你要知道,我已經把你、把自己的身體通通布施出去了,你現在只能隨他人自在,除了利益他人,不要再費心去想其他了。不只是心,我的眼睛、還有身體所有支分也一樣,必須為他人自在,要全心利益他人,不能再只求自利,更不能有其他的目的、想法而傷害他人了。」巳四、以思惟過患遮止身等攀緣自利
若見身等棄捨利他攀緣自利.或身語意而反於他作損害緣.應作是念而正遮止.
一旦發現自己的身語意又開始棄捨利他,攀緣自利,甚至傷害他人時,要立刻提起正念加以遮止。
此於往昔.亦曾令受無邊眾苦.現今若於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隨彼轉者當生大苦。如云.「汝昔傷害我.已往可不諫.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今汝應棄捨.思我有自利.我於餘賣汝.莫厭應盡力。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與諸獄卒。如是汝長時.捨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
無始以來,就是因為我愛執,才造下種種惡業,受盡無邊痛苦,這都是由於對真正的利益不認識,如果現在還是看到一點點相似的利益,又想重蹈覆轍趨於自利,那將來只有隨著我愛執繼續受無量大苦。就像《入行論》所說:「愛執自我的心啊!你已經傷害我太多次了,過去的就算了,我可以不追究;從今起,只要讓我再看到你,看你能往哪裡逃?我一定要除去你的憍慢。現在你再也不要想著自利,因為我已經把你賣給他人了,爾後你要努力利益他人,不要覺得厭煩。如果我還是像過去一樣地縱容你,不把你惠施給一切有情的話,到頭來又會被你出賣給地獄使者。你已多次恩將仇報,把我送入惡趣受苦,一想到這些恩怨,不禁怒從中來,所以一定要摧毀你這個自私自利的心。」
從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這麼長久的時間,我跟著你(我愛執)走,到目前為止,我還是凡夫,永遠都是痛苦。而且一有起心動念,都馬上隨著煩惱而走,所以最後造什麼呢?只有造惡業了。最主要是因為心隨著我愛執而走的緣故,所以我今天好不容易知道,最大的禍根是來自於我愛執,所以從今起,我要把你徹底的消滅,摧汝自利心。
巳五、護持愛執有情的相續
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於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
如此數數思惟愛他執的勝利,由衷發起勇悍精進;如果捨棄他人之心尚未生起,就不要讓它生起;如果已經生起,務必要截斷相續。時時緣念眾生可愛、悅意的一面,增長利他心。
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
猶如往昔貪愛自己,現在應以同理心去愛惜他人,如《入行論》中說:「應該把他人當成自己。」
巳六、思惟有情福田能生一切利樂而生起愛執及恭敬心
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能發起這種愛執有情的心,是因為想到一切如母有情在過去的無量世中,都曾有恩於我,而且未來也會繼續饒益我。就像見到肥沃的良田,只要好好地種下種子,就能結出種種上妙果實,因此應該珍愛這些田地。同樣地,如果好好地利用有情這個福田,種下布施等善根種子,必能得到增上生(現時)和決定勝(究竟)的所有好處。如果對此理獲得定解,也會對有情福田生起珍愛執持之心。因此,對這個道理應該好好地思惟。
所以我們知道,如果把往昔,就是以前這種我愛的心,轉移到他人的身上的話,我們將可以發起種種的善妙果實,我們將可以累積無比的善業,所以要好好珍愛這顆愛他心。
《入行論》云.「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入行論》中說:「有情和諸佛同樣能令我們長養佛法,既然我們敬信諸佛,為什麼不能敬愛有情?」
巳七、思惟對有情利益及損害的結果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
又如《令諸有情歡喜頌》中所說:殺害有情會墮入三惡道,而拯救命危的有情則投生善趣,還能得到長壽的果報。同樣地,對有情發瞋心或偷盜等惡行,會引生惡趣;而行布施資財或修慈悲等善業,則會引生善趣,特別是緣念有情才能發起菩提心,進而為利益眾生而修諸善行。由此可知,修學成佛的因緣,也必須要靠有情的存在;依著眾生,才能圓滿布施等六波羅蜜多。應當如是審慎思惟。
所以有情的這個資糧田,我們好好的去應用這個肥沃的良田的話,我們可以累積無比的廣大資糧。但相反的,如果我們傷害有情的話,對自己來講絕對是苦果的。而且為了能夠成佛,我們必須要去圓滿一切六度才有辦法,要圓滿六度的話,必須要有有情,我們才有辦法圓滿六度。所以今天能夠成佛的功德,一半是來自於三寶功德田,另一半是來自於覺窩有情。覺窩就是至尊的意思,至尊有情,所以應當如是思惟。
巳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暫時、究竟之功德
《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釋菩提心論》中說:「世間有善趣、惡趣,有樂果、苦果,都是源於利益或損害有情而出生的結果;即使出世間的無上佛果位,也是因為利益無量的有情才能獲得。在人、天道享受富樂盛事,甚至獲得大梵天、帝釋天及龍天護法等的一切資財受用,無非是利益有情、投生三善趣的果報,這有什麼好奇怪?相對地,在三惡道中遭受種種巨大的痛苦,也是因為損害有情所致;譬如餓鬼道眾生因飢渴而相互攻擊、畜生道互相噉食、地獄燒煮砍殺等無窮無盡的痛苦,全都是傷害有情而出生的苦果。」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聲聞等小乘之果報下劣 (聲聞等雖然已經獲得了解脫,可是卻沒有辦法圓滿功德,與佛陀之果報相比,當屬下劣),是因為不能廣行利他;而諸佛之果報究竟圓滿,乃由於廣利一切有情之故;要思惟觀察這其中的差別,不要聽任我愛執而有剎那貪著自利的心。如《釋菩提心論》中說:「修行人如果對利益有情這件事放下不管了,那就是像自食毒藥,必須把這個念頭拋開。聲聞就是只管自己,不貪著利他,所以只能證得下菩提;佛陀在因地不捨眾生,所以能證得無上大菩提果。我們若真實了解愛執他人和愛執自己的果報如此懸殊,那自然連一剎那的自利心也不會生起吧!」
我愛執不只不能讓我們獲得成佛果位以外,就連生死的時候,也會帶來種種的痛苦。好不容易看到生死過患了,獲得了解脫的話,也因為由我愛執的緣故,所以讓我們果位也沒有辦法圓滿,像是小乘羅漢等,是因為我愛執的關係,所以沒有辦法圓滿自利。雖然他已經獲得了如此不可思議的涅槃功德,發起如此的精進力,有如此堅固的禪定,現證空性的智慧,可是卻沒有辦法圓滿功德,為什麼呢?因為我愛執的緣故。所以真的我愛執,不只是生死輪轉當中給予一切的痛苦以外,就連脫離生死了,他也把我們緊緊的拉住,讓我們沒有辦法圓滿自他功德。所以再怎麼樣的去思惟,我們就不應該隨著我愛執走了,要把我愛執視為最主要的仇敵,徹底的以多門力而來消滅他。
癸二、正明修法分二
子二、策勵修習菩提心分三
巳一、當愛樂修習菩提心之根本大悲
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由此看來,想要一心一意利他和成就佛果,都必須先發起菩提心苗,而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所以,發了心的佛子們都懂得好樂修習大悲心。若能恆常地修學大悲心,令它堅固,自然能任運趣向極其難行的廣大菩薩行。
所以我們只要恒常的修學大悲心的話,再怎麼樣痛苦,再怎麼樣難作的、難行的利他善行,我們都能夠作到。
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
如前論所說:「堅固的大悲心,是生起菩提心的根本,專注於利他事業,才能證得大覺世尊圓滿的佛果,這就是菩薩應修的學處。菩薩的悲心若能修習堅固,生起怖畏他人受苦的心,就會寧願捨棄涅槃寂靜之樂,趣入極其可怖的無間地獄拯濟眾生。應該禮讚這麼稀奇難得的行為,這就是殊勝上士法最了不起的地方啊!」
巳二、應由教言引發“菩提心乃大乘之根本及入門”的定解
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如覺窩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這裡也可以援引先賢們的言教來幫助生起定解,例如,阿底峽尊者去到西藏,有人問尊者:「修菩提心很麻煩也不容易生起,有沒有一個方便的法門哪?」阿底峽尊者於是說:「不知道哪一尊菩薩是不修慈悲的,大概只有你們西藏人才知道吧!」
若爾當如何修.「須從最初次第學習。」朗日塘巴云.「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為我愛執.故特於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那麼,應當如何修習菩提心呢?(大眾請尊者開示)阿底峽尊者回答:「必須從最初的道次第開始,依次修學。」祖師朗日塘巴(和霞婆瓦同為博朵瓦祖師的弟子)說:「霞婆瓦和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來生要得人身的十八種方法,十八種泛指量多),一種馬方便(來生墮為畜生極為簡單的一種方法)。所謂人方便,就是發大菩提心,不論做任何事,都要學習利益一切有情。馬方便,即指我愛執方便;也就是讓菩提心未生不生,已生不住,無法增長。所以,應當從盡力損害我愛執方面修起,要全心全意地利益一切有情。」
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云.「我有風息平等轉等.如此如此三摩地。」答云.「汝修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於晝夜應悔之地。」此中意趣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
祖師大瑜伽師告訴善知識種敦巴說:「我現在學定,已經修到能氣入中脈,平等運轉的三摩地境界」。種敦巴尊者回答:「縱使修成在耳邊擊鼓也不動搖的三摩地,如果缺乏慈悲和菩提心,將來還是會投生到日夜懊悔的地方呀!」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即使獲得無色界三摩地,還是在六道之中,若沒有修習慈悲與菩提心,仍會種下生於無暇處的因,出定後墮入惡趣,反而讓自己後悔不及。
(此乃不以慈悲和大菩提心為中心修學的緣故,雖然修得了定,生在非想非非想處天,八萬大劫有如一彈指,處於定中卻誤認為涅槃,結果禪定散去後生起很大的瞋心,其後還得墮到畜生道當中去。對修行人而言,是難以到達究竟解脫的一條歧路。)
康壟巴云.「我等於覺窩有情顛倒行事.有情於我等亦當如是行。」
祖師康壟巴說:「如果我們捨棄至尊有情、或對至尊有情造作各種錯誤的顛倒事,要知道,有情也會對我們這麼做。」
覺窩有情: 覺窩有情就是至尊有情,為什稱為至尊的原因,是因為有情對我們太有恩德了。因為我們一切的善業,完全都要靠有情的這個福田,我們才有辦法去種植我們善業的種子。無論是生死輪轉時候的一切樂果,甚至於解脫,甚至於成佛的一切圓滿果位,都得靠有情的資糧田才有辦法,所以我們應該感恩有情,而說到至尊有情。
巳三、當依種種方便發菩提心
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於此.故一切時應觀於此令心生起。
大乘的根本就在菩提心,我們是否安立了大乘根本?是否進入了大乘行列?都要觀待於菩提心。所以在任何時候,要反省觀察自心,一定要想辦法把菩提心啟發出來。
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觀閱顯示此法經論.勤修此因積集資糧.淨此障礙。
如果菩提心已經生起,當然最好,如果還未生起,也不要停在這裡,應該修學以下三件事:
一、應常常親近能開示菩提心教授的大善知識,經常和修習菩提心的 法侶共住。
二、多方研閱與菩提心相關的經論。
三、好好勤修發菩提心的因,積集資糧,淨除障礙。
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如大覺窩云.「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
若能如此清淨修心,一定會種下圓滿的菩提種子,這是何等了不起的大事,理應歡歡喜喜地去修。如阿底峽尊者所說:「想要進入大乘門,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就像日、月能去除黑暗、熱惱,即使得歷經累劫的時間來勤修,也一定要生起這個殊勝的菩提心啊!」
縱使需要花長久的時間,來生起這麼殊勝的菩提心,我也願意!!!
庚三、發起之量
第三此心發起之量。如前已說.應當了知。(註.菩提心量即「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詳閱卷八「悲心生量」者。)
第三、菩提心生起的量。
菩提心生起的量,要到達什麼程度?如前面所說,應該很清楚了。
(至於自他相換的生起之量,如前所說,只要遇到因緣,不需要經過思考就能夠任運產生愛他勝自之心,代表真正生起了自他相換。)
與師父
心靈對話 :
- 「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怎麼理解?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8b&st1=136&et1=210 - 「魚子菴樹果,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結果者甚少」原因為何? 大家覺得是世間的習性和修學佛法過程中的習性哪個更容易改?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8b&st1=1271&et1=1582 - 若造了業,後又念佛到了極樂世界去的話,好像就沒有因果了?已造不失壞?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8b&st1=1621&af2=99a&et2=138 - 修學佛法,師長很重要! 為什麼同修道友也很重要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9a&st1=289&et1=470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9a&st1=470&et1=587 - 現在老師有了,同行也有了,夠不夠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9a&st1=587&et1=775 - 大覺𡁮云:「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走一條最快最直的依師成就之路。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9a&st1=775&et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