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次第(九)—自他相換:從自私自害到利自利他圓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自他換教授)
P225L1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raw-image


「愛自己就是痛苦的因,愛眾生就是快樂的因」,

這句話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已經講了,
我們信不信呢?

信了之後,
到關鍵時刻捨不捨得放下自己?
捨得下你就贏了!

現在捨不下,到最後死主來時
也是都拿走了,
什麼也留不下。

所以還是早一點捨,
就早一點自在!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當我愛執變成愛他執,神奇的事發生了



*微笑是一種態度,生活是一種選擇,您會希望以什麼樣的態度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 :)


橡膠臂實驗 |人類的魔法


一、科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225L1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師父開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b&st1=0&af2=98a&et2=1215




辛二、寂天教授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
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
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今初

壬一、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者。

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一、思惟修習自他相換的勝利,及不修的過患

① 若欲速成二利當修自他相換

入行論云.「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

《入行論》中說:「如果想要快速地救護自己和他人離苦得樂,就應該修學『自他相換』這個殊勝密法。」
密勝應受行:就是寂天菩薩在《入行論》所說的秘密口訣,如果想要快速的真正得到離苦得樂的話,唯一的秘密口訣是什麼呢?就是自他相換。為什麼呢? 在下面宗大師就會繼續引《入行論》來說明。

② 自他相換之勝利與不換之過患

又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

又說:「世間所有的安樂,都是由利他而產生;世間所有的痛苦,都是從自利而生起。這個道理又何須多費唇舌?凡夫每天忙著自利,佛陀卻一心一意在利他,看看這兩者的差別吧!
這世間所有的安樂,都是由利益他人的善心而產生,這世間所有的苦難,皆從只忙自利的我愛執而起。
這世間上能夠聽到的大大小小的災難,或者是種種的人為的損害,都是由我愛執所產生的,由愛我而去造業,所有產生的這種天災,或者是災禍等等,因由苦因而感得苦果,所以所有的無論是人為也好,或者是天災也好,最主要根本是來自於那裡?就是我愛執而產生的。
凡夫為什麼稱為凡夫?就是因為有我愛執,所以有所作為的緣故,佛為什麼能夠稱為佛呢?是因為有利他人的緣故,透過這兩者就可以了解,我們是要作凡夫?還是要成佛?像佛一樣具有功德 ,那就是要看自己的作為,是要隨著我愛執走,或隨著愛他心。

③ 若不自他相換則難以成佛等

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若不能真正以自樂交換成他樂,並將他苦視為自苦,不但成佛無望,即使身處輪迴也沒有安樂可言。」
如果我們還是寧可保持凡夫原有的模樣,隨著我愛執而走的話,那縱使是在生死輪轉當中,也不會有安樂的。可是相反的,如果我們願意交換,把愛己的心轉移到他人身上,排斥他人的心,轉移到自己身上的話,不只可以成佛以外,就連業和煩惱操控我們,掌控我們的情況下,可是我們隨著自己的正念、正知,知道這個愛他心的殊勝功德的情況下,煩惱也難不倒我們,它製造再多的違緣,我們也可以將違緣轉為道用。所以縱使在生死當中,我們也有安樂,為什麼呢?遇到仇敵都有辦法來感恩的話,那有什麼事情能夠難倒我們?

④ 現為修法教授

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之本。

所以,應當思惟:只想著愛執自我,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人,才是一切圓滿之本。


壬二、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

若修自他換易意樂.定能發起。如先怨敵聞名便怖.後若和順相結為友.設無彼時亦能令生最大憂惱.一切悉是隨心而轉。故若能修.觀自如他.觀他如自亦能生起。即此論云.「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又云.「自身置為餘.如是無艱難。」

二、只要數數串習,絕對能生起自他相換的意樂

例如過去一聽到仇家的名字,心中便產生憎畏。後來在某種機緣之下二人和好結為摯友,倘若一日不見,反而牽腸掛肚。由此可見,一切都是隨「心」串習的緣故。因此,把自己當成他人、把他人當成自己,如此數數去串習自他相換的意樂,就能成辦。《入行論》說:「不要一開始就認為自他換很困難,也不要一碰到困難就想退卻,其實修習任何法門,都是由不斷反覆地串習而有所成就的。就像剛開始聽到怨敵的名字就心驚膽顫,變成好朋友後即難分難捨。」又說:「只要不斷串習觀自為他,觀他為自,久而久之就不覺得困難了。」
#其實困難或不困難,是看自己的心有沒有去習慣它而已,只要習慣的話都簡單。難是難在自己願不願意去習慣而已,如果自己真的願意去習慣它的話,決定去習慣它的話,沒有什麼困難的事情。

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於彼能生如自之心耶。即此身體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體分.然由往昔串習力故而起我執。若於他身修習愛執.宛如自體亦能生起。

如果有人問:別人的身體又不是我的身體,怎麼可能把他身當成我身?還要愛他如愛己?可以這樣回答:我的身體也是由父精母血所成,實際上並不是我的,是父母身體的支分而已,可是由於往昔串習的力量,我們的意識結生在這裡的時候,把它佔取為自己所擁有的,認為這個身體為自己所有,而且對這個身體產生我執。如果現在開始串習愛執他人的身體,慢慢也可以做到視他如己一般。
#就像我們在一個房子裡面,住久的話,會覺得說,這是我的房子,但實際上是你父母親買的,這是父母親的產權,並非是我的房子等等譬喻而正思維。

即彼論云.「如汝於他人.一滴精血聚.虛妄執為我.如是應修餘。」如是善思勝利過患.則能至心愛樂修習.又見修習便能生起。

如《入行論》中所說:「自己和別人一樣,都是父精母血的聚合體,只是由於虛妄執著而視之為『我』;若能善加思惟自他平等,我們同樣地可以把他身當作自身一樣地愛執來修習。」如果能夠好好思惟修習自他相換的勝利,及不修的過患,便能由衷歡喜地愛樂修習,再透由不斷串習,最後一定能生起自他相換的心。
# 就像家中獨子,身體有病的話,痛在他的身體,可是母親的心會感覺更痛是一樣的道理。對待他有情其實會不會有這種的感觸,最主要是自己的心有沒有去接近他,有沒有產生所謂真正的悅意之相,有沒有真的想要去愛護他、觀照他、珍惜他,如果有的話,都是會有感受的。


壬三、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彼修自他換易之理.次第云何。言自他換.或說以自為他以他為自者.非是於他強念為我.於他眼等念為我所而修其心。乃是改換愛著自己.棄捨他人二心地位.應當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故說改換自樂他苦.應知亦是於我愛執視如怨敵.滅除愛重我之安樂。於他愛執見為功德.滅除棄捨他人痛苦.於除他苦殷重修習.總當不顧自樂而除他苦。

三、修習自他相換的次第

所謂「自他相換」,或者說「以自為他、以他為自」的意思,並非強迫自己接受他就是我,或把他人的眼耳鼻舌身,想成是我的眼耳鼻舌身等,並不是如此修習的;而是修改自己心中「愛自勝他」的想法,把愛執自己和棄捨他人這兩種心的地位,轉變為對他生起如愛己之心、對自己生起如棄他之心。

我們應知,轉換自樂、他苦的目的,也是為了將「我愛執」當作怨敵,而把愛重自己安樂、自私自利的心態除去;將「愛他執」視為功德,而把「棄捨他人痛苦」的心態遮止,再於「除他苦」作殷重修習。總之,應當以「不顧自身安樂,一心只想為他人除苦」而努力。

此中分二.除其障礙.正明修法。 今初

以下分二點來討論:(一)除其障礙;(二)正修之理。

癸一、除其障礙

① 遣除執著自他各各類別的障礙

修習此心有二障礙。一謂執自樂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猶如青黃各各類別。次於依此所生苦樂.亦便念云.此是我者應修應除.此是他者輕而棄捨。

(一) 去除修習的障礙

修習自他相換時,有兩種障礙:

1.第一種障礙:認為自己的快樂和他人的痛苦,是由自、他兩個不同的身體所產生,而他是他,我是我,分別是兩個無關的獨立個體,就像一個是青色、一個是黃色,彼此毫無係屬。

2.第二種障礙:對於自他所產生的苦受或樂受,很容易想成:「這是我的,應該修或應該斷;這是他的,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可以捨棄,不必理會。」

能治此者.謂觀自他非有自性各各類別.唯互觀待.於自亦能起如他心.於他亦能起自覺故.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雖就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則定發起此山之覺。故不同青色.任待於誰唯起青覺.不起餘色之覺。如集學論云.「修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自他唯觀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觀誰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觀誰而成他。」此說唯由觀所待處而假安立.全無自性。

1.對治第一種障礙:須先了解,所謂自他,並非由其自性而別別不同,是因相互觀待而產生的,這樣才能對自己修同他心,對他人也能修同己心。就像此山、彼山,二者是因相互觀待而產生的妄覺。當在此山而望向對岸,則稱對岸為彼山。但到了對岸,則對先前的彼山,又視為此山了。這樣的「此山」、「彼山」,皆無自性,只要位置交換,就會改變稱謂。這個道理顯然不同於顏色,因為青色,無論觀待於誰,都知道是青色,決不會生起其他顏色的感覺。

如《集學論》中說:「修習自他平等,才能堅固菩提心,自他不過是相互觀待而安立,我們卻妄執為彼此。就像『彼岸』並非有『彼岸』的自性,而是觀待『此岸』所成。同樣地,自己也非自性所成,而是觀待他人所致。既然『我』也不具自性,那又該觀待誰來稱『他』呢?」這裡是說明,自他唯由觀者所處的位置而假名安立,自他本身並沒有自性。
#互相觀待: 所謂的我、你、他,這是一種觀待的角度下而去形成的,並沒有某一個人,永遠都是我,某一個人永遠都是你,某一個人永遠都是他。所以你我他這三者,是一個互相觀待的情況下而產生的。
所以我的利樂,你的利樂,也不是一個獨立自主性,是一種觀待的情況下說到我的利樂、你的利樂,或者我的衰損、你的衰損。就像是彼山和此山一樣,只是看我們站在那一個角度去作思惟。如果自己和他人是完全分離的,就像青色和黃色一樣的話,那說不定你這樣想還有道理,就是說,為什麼我要為別人的利樂著想。可是不是啊!自己的苦樂與他人的苦樂,是有直接連繫的關係。就像你的周遭的人,每一個人都活得不快樂,那你怎麼過得快樂呢?沒有辦法呀!可是你的周遭的人,每個人都得活很歡喜的話,我們有多多少少,也可以因由周遭人的一份歡喜而受到影響,所以自己的苦樂等種種的感受,並不是說是完全自己獨立而有的,不是的!而是跟周遭的人,很有直接密切的關係的。
但是我們一般的人的執取裡面會覺得說,我的部分就是我的,你的部分就是你的,會把它分得很清楚,所以這是一種執著。最主要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執取的原因,也是來自於獨立自主的自性執著,而去產生的,不需觀待,不需依賴,無有緣起的這種概念而去產生的。

② 遣除第二障礙

二謂又念他之痛苦.無害於我.為除彼故不須勵力。除此礙者.謂若如是.則恐老時受諸苦惱.不應少年積集財物.以老時苦無害於少故。如是其手亦不應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老時幼年.前生後生.僅是一例.即前日後日.上午下午等皆如是知。

2.第二種障礙:認為他人的痛苦是他人所有,不會影響我,也不會傷害到我,因此不須努力為他人去除痛苦。

要對治這個障礙,應該思惟:如果「你認為他人的痛苦,我不需要去承受,所以我不需要為他人而著想」的前提成立的話,那麼我們老時候的痛苦,你年輕的時候也不會感受到,那你年輕的時候,為什麼會要預防老時候的痛苦,而來累積財物呢?因為「老年之苦並不會損及年輕」是同樣的道理。因為這是分開的呀!少年時候你不會感受到老時候你的這些種種的痛苦。

再如,當我們腳受傷了,或者什麼等等的話,我們會以手來幫腳服藥等等,那也不應該,因為腳是腳,手是手,這是分開的。腳之苦並不會損及手。老年與幼年,前生與後世都只是略為舉例;即如,昨天和今天、今天和明天,上午和下午…等,皆是同樣的道理。

若謂老幼是一相續.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與自他不相同者。相續與身聚.是於多剎那多支分而假施設.無獨立性.自我他我亦皆於假聚相續而安立.故言自他皆觀待立全無自性。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於他修習愛執.則於他苦亦能發生不忍之心。

如果有人反駁:老年和幼年,是同一個人在時間上的相續;手和腳,是屬於同一個身體的支分;不能和「自與他」相提並論。

如果有作這種反駁的話,那宗大師在此回答說:所謂的相續和身聚,也是由許多剎那、許多支分而假名施設,只是我們以意識的概念而去緣取的,並沒有所謂的這是老、這是幼的獨立完全分開的自性。自我和他我也是如此,也是依不同蘊體集聚而假施設,並由相互觀待來假名安立,完全沒有真實的自性。我們之所以視「自」、「他」為分開、獨立的本體,不過是無始以來強力串習「我愛執」的緣故,以致於自己受到一點微苦都無法安忍的地步。假若現在開始修習「愛他執」,透由串習力的作用,力道漸次增強,將來對他人之苦,必能生起不忍的慈悲心。

所以自我他這三者來講,只是看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待而已,最主要是我們的心,如果我們的心去愛護他人,真的去觀照他人利益的話,由這一種的假相安立,他人行善的時候,我們可以隨喜由此累積功德他人痛苦的時候,由此我們可以產生悲愍心,又再次的累積了功德,最主要是看我們如何去安立而已。

所以自我他,也沒有所謂的獨立的分開的,並沒有的。自我他這三者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如果自己發起了菩提心,真的去利益有情的話,我們可以去利益多少眾生,無量有情。但是相反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發起菩提心,想要傷害更多有情的話,由我們的智慧,再加上這種的瞋恨心,我們可以傷害很多的有情。所以自己和他人絕對不是分開的,與他的利益關係,或者他的苦樂的關係連結是非常密切的,只是看我們怎麼去安立而已


癸二、正明修法

如是除自他換諸障礙已.正修習者。

(二) 正明修法

去除掉自他換的障礙後,就可以進入正式修習。

 子一、 應轉“我愛執”為“他愛執”而精勤利他

巳一、思惟我愛執過患與他愛執利益

在正修行自他相換的時候,應該要如何修呢?最主要就是反覆的去思惟,我愛執的過患,反覆去想愛他心的功德

謂由於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現在.發生種種不可愛樂。欲修自利作自圓滿.行非方便經無數劫.自他二利悉無所成。非但無成.且唯受其眾苦逼惱。若自利心移於利他.則早定成佛.圓滿自他一切利益。由未如是.故經長時勞而無益。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應後依止念及正知.堅固決定勵力滅除。其未生者當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

這個「我」明明是虛假的東西,眾生卻因為貪愛自我之力,而生起我愛執,以致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在生死中造作種種惡業,也飽受種種痛苦。原本只想圓滿自利,卻因為所作所為皆非正確善巧,所以雖歷經無數劫,自利利他兩頭落空,非但一無所成,反為眾苦逼惱。當初若將自利心轉向利他,應該早已成佛,圓滿自他一切義利了!由於缺乏智慧,放任我愛執作祟,才會久經長劫,勞而無益,虛度時日而已。現在終於了解,我愛執才是自己的第一大怨敵。從今爾後,當依止正念正知,堅固信念,徹底滅除我愛執。如果我愛執尚未生起,就不要讓它生起;如果我愛執已生,就不要讓它相續下去。

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我們真的為了離苦得樂這四個字,我們想盡任何的辦法,可是很可惜的,我們無論使用任何的辦法,為什麼都沒有辦法真正作到離苦得樂的原因是,我們是透過我愛執的方式,而去採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因為它基本上、因地上已經錯了,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沒有辦法真正的離苦得樂,反而離樂得苦。如果我們還是要按照以前的模式,來繼續離苦得樂的話,很抱歉,永遠都是離樂得苦而已。因為它並非是正確的離苦得樂的因,如果因是正確的話,果絕對是正;可是因地上本身錯的話,我們再怎麼想要去校正他,也是沒有辦法了。如果我愛執能夠真正給予自己帶來安樂的話,今天我們應該是最快樂的,可是沒有。所以隨著我愛執走的話,永遠都是凡夫。若自利心移於利他,則早定成佛,圓滿自他一切利益。如果我們的愛心不是愛自己,重點並非擺自己,而是擺他人,自己永遠屬於他人的第二角色的話,我們早已成佛,已經圓滿一切自他利益的事業了。但是我們卻沒有這樣作到,所以我們再怎麼努力,可是都沒有辦法真正的滿足、真正的利益。

所以從此我們了解到,為什麼無始以來到現在,我一直沒有辦法真正圓滿大利,最主要原因就是我愛執,在這邊作祟。所以從今起,我要視我愛執為我最主要的敵人,我要徹底的去消滅他,依照正念和正知,徹底的去消滅。而且消滅這個我愛執的唯一仇敵,最主要的力量來自於那裡?最主要是愛他心。所以每一個有情,都是促使,或者增長愛他心的助緣。所以每一個有情,只要是屬於他人,都是有助於消滅我內心的仇敵,我愛執的。所以我們要感恩每一個有情,屬於他人的這個有情。為什麼呢?因為唯有他人,屬於他人的這個有情,才有辦法幫助消滅我們內心的我愛執。因此我必須從心深處,去感恩每一個屬於他者的有情


入行論云.「此於生死中.百返損害我.意汝欲自利.雖經眾多劫.以此大疲勞.汝唯引生苦。」又云.「若汝從往昔.能作如是業.除佛圓滿樂.定無如斯時。」如是不執自言.不護自品.當數修心.將自身財及諸善根.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入行論》中說:「在生死輪迴中,我愛執這個怨敵已不知損害過我多少回了。由於它只緣自己的利益,所以雖然經過無量劫,費盡心力追求自利的結果,無非是精疲力盡和無邊痛苦。」又說:「如果能早一點覺醒,把自利轉為做利他的善業,今天就應該已經圓滿佛果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有種種痛苦。」如此思惟後,我們不應再隨著我愛執而行,不應再守護自身種種利益,應轉為修習愛他執,數數修心,把自己的內身、外財以及所有善根,毫無保留地全部惠施給一切有情。



來自法王的諄諄教誨:
我們一直會有一個概念就是說,自己和他人是分開的,一種獨立自我的概念非常的強烈,所以由此而去障礙了自他相換。可是仔細的思惟,無論是天人或者是餓鬼、畜生、地獄的眾生等,這一切雖然我們並沒有一個、一個看到,但是他們都是離苦得樂的這部分,我們是可以決定的。

就像是雖然我們並不知道每一種樹葉的種類,或者每一種花朵的種類,但是我們可以知道說,樹葉和花朵,最後一定會凋落,甚至於完全枯乾,這是絕對的。雖然我們並沒有每一朵花,或者是每一個樹葉都去認知,可是我們可以推理,因為是有為的緣故,所以最後是無常,在無常性質而言,這都是一樣的,最後都會老化。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們並不是每一個眾生都認知,可是我們可以知道說,每一個眾生,真的都是非常積極的,為了自己的離苦得樂而努力的,都是為了自己的離苦得樂而努力的。

我們為什麼想要離苦得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沒有理由,就是想要離苦,就是想要得樂,就是這麼簡單,所以為了離苦得樂,而努力的話,其實同樣的道理,每一個眾生都是一樣的。他們離苦得樂是不需要理由,就是因為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呀!所以在這個理由上來講的話,我們也是一致的既然是一致的話,為什麼要去分你我他這三者,沒有道理。

就像是我們講到身體的時候,身體當然有很多的支分,像是我的頭、我的手、我的腳、我的眼睛、我的器官、我的內臟什麼等等。可是當我們講到我的身體的時候,其實都已經包括上述所說的這些的支節,這些的分支。所以無論任何一者,招受痛苦的話,我們都會以其他的器官的部分,無論是手也好,腳也好,或者用眼睛也好,用耳朵也好等等,我們會想盡辦法去消滅另一者的痛苦,因為這是在我的身體裡面的一部分。同樣的道理,既然我們大家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話,在這個離苦得樂的體性當中,無論有誰是痛苦,都是我們必須要去負起這個責任,來承擔消滅他的痛苦才對。因為我們都是在一個同樣的性質當中,為什麼要去分你我他呢?這是不成道理的。

所以當眾生痛苦的時候,我也跟著難過;當眾生歡喜的時候,我也跟著快樂;當眾生行善的時候,我內心跟著隨喜。如果我們真的能作到這一點的話,就是當我手痛的時候,我會覺得我的身體痛,我會覺得說我的身體裡面的手痛,我們不會分得這麼細。所以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能夠真正作到,任何一個有情遭受到困難、痛苦,我們自然能夠產生悲愍心。無論是誰去造善業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油然的產生隨喜心的話,那時候我們就是真正的遠離如此的障礙了,就不會有上述所說的這種障礙的問題了。

可是有一個差別是很奇妙的,雖然每個人身上都有我,每個人身上都有你、都有他,我你他這三個是隨著不同的角度而說,可是我永遠都是一個的你和他永遠都是無數的。所以為了捨棄一者,為了犧牲一者,而去滿足更多人的利益,甚至無限的利益,這是智者的作法呢?還是犧牲無數人的利益滿足自己單人的利益,才是智者的作法呢?當然前者是智者,後者是愚者。既然如此的話,為什麼我們要讓自己當愚者呢?為什麼永遠都是「我」最重要,這是沒有道理的

所以自他相換,並非說是一種憑著宗教信仰的虔誠心來作修行,絕對不是,而是非常理性,非常邏輯的。為了能夠成就更偉大的事業,所以我們也時常說「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這句話,確實是如此。如果能夠成就一切有情眾生利益的話,那自己的安樂和痛苦又算什麼呢?也就是因為這麼想,所以當我們真正的發起如此的心力,去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自己再怎麼苦都不會苦了。雖然乍看之下,我們承擔每一個痛苦的眾生所有種種的問題,可是因為當我們提起心力去承擔的時候,其實這種痛苦,已經沒有辦法難倒我們,對我們來講已經不是痛苦了。這種志願去承擔的痛苦,和自己無奈而必須接受痛苦兩者比起來的話,無奈所接受的痛苦,對自己才是真正的痛苦。自己志願所承擔的痛苦不叫痛苦,這叫做面對,叫做勇氣,這叫做智慧去化解問題,而並非是真正帶予內心煩惱、苦惱、憂惱的那種痛苦。

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自願去承受的時候,內心深處它是有一股無比的自信,無比的勇氣存在的。所以我們不會覺得說,當我要去承受每一個人痛苦的時候,我不是更苦嗎?這種想法就是我愛執在作祟了。也就是因為我愛執的思想如此的狹小,所以當我們看東西看得越小的時候,我們的見識越小的時候,遇到一點點的挫折,好像是天塌下來了一樣,無法承受。這是沒有經驗,沒有見識,沒有勇氣,為什麼呢?最主要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量給縮小了,那是什麼把我們的心量給縮小呢?就是我愛執。我愛執就是一直想自己,所以再小的痛苦也沒有辦法承受了,就是我愛執把我們給寵壞的感覺。所以無奈的情況下接受痛苦,這才是真正的痛苦

格西卻嘎瓦」他在快圓寂的時候,跟他的侍者說,趕快現在作朵瑪,我要作供養,因為我的心願沒有辦法達成。於是格西卻嘎瓦的侍者問說:師父!您平日如此的觀修大乘法門,這麼有成就了,有什麼心願你沒有辦法達成的呢?於是格西卻嘎瓦回覆說:我想為利益有情,我想承擔有情的痛苦,我的唯一心願就是讓自己投生到地獄,可是我現在卻看到了淨土,我沒有辦法滿足我的心願,所以趕快幫我作朵瑪來作供養。

因果確實就是如此的絲毫不爽,如果真正想要讓自己獲得究竟永恒的安樂的話,我們就要給一切眾生的安樂,那才是真正利益自己的唯一方式,我們不要再以愚癡的方式而來利益自己了。所以我也時常說,如果要自私的話,我們自私是絕對的,自私是可以的,可是不要以愚蠢的方式而去行自私自利的行為要以智慧的方式而來自私自利,這才是真正的自私呀!這才是有智慧的自私,這樣的話,才能夠真正的達到自己安樂的目標。

而且我時常也這麼說,其實這個公案對我來講,確實也非常的有幫助,「根敦祖巴」當他年歲已老的時候,於是他的弟子就跟「根敦祖巴」說:上師您圓寂的話,絕對能夠往生淨土,因為您已經獲得一切的成就和果位了,請上師不要拋棄我們這些可憐眾生。作此祈求的時候,「根敦祖巴」回答說:我從來沒有想要投生到淨土過,我一直想要讓自己留在污染的世間,來幫助那些沒有依怙的、沒有救護的可憐眾生們。所以「根敦祖巴」說的這句話,確實對我非常的有幫助,反覆的去思惟,真的這些由菩提心所生起的不可思議的功德,真的是使我們從內心深處發起尊敬和恭敬,也就是因此有了這顆菩提心,才能夠累積如此的廣大資糧和殊勝功德,確實是如此呀!


師父心靈對話:

  1. 《入行論》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我的快樂都是從利益他人中才能有嗎? 來聽聽看師父從哪個角度來讓我們理解 ?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b&st1=214&et1=482
  2. 若修自他換易意樂,定能發起。...... 把愛執自己,換成愛執他人,可能嗎? 這個心生得起來嗎?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b&st1=482&et1=609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b&st1=609&et1=743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b&st1=743&et1=950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b&st1=1022&et1=1062
  3. 即此論云:「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怎麼看待善知識的反覆反覆叮嚀......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b&st1=950&et1=1022
  4. 師父說:愛自己正是害你自己的?! 我們會愛自己而害自己嗎?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b&st1=1435&et1=1586
  5. 修「自他平等」與修「平等捨」是"一"還是"異"? 自他之間是如何產生出來的?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8a&st1=185&et1=337
  6. 以七因果來成立"自他換"一定可以修成,我們都有這個能力。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8a&st1=556&et1=81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C Chen-avatar-img
2025/03/05
自己的內心是否也可以自他相換呢?   常常聽到許多人說,無常不知道甚麼時候要來,所以老是有一種戰戰兢兢的心態,讓自己處於一種戒慎恐懼的情境。不可否認,有時候自己也是這樣心情,因此心無法清淨,加上環境周遭事物的變化無常,總會覺得為什麼這樣呢?每天重覆的發生…   後來發覺了,我好像遇到任何事時,總是以「我」的角度去思維,造成了看待事物的侷限性,不是那麼寬廣了。因為侷限性而產生了煩躁、易怒、放不開…   如果是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角度來看,會是甚麼樣的結論呢? 同樣地,別人會用甚麼樣的角度來看我呢? 是不是對任何事物的結果,沒有絕對的答案呢?   所以要接受:對事物所產生的任何不確定性…煩惱、苦、樂
22春103班部落格-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6
善友早~🌞 覺得您真的很適合來護持讀書會耶! 您要來加入嗎?😀 我自己因為力量有限,所以還遲遲沒有起步...... 我試著和您一起探討看看啊! 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角度,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僅供您參考呦 ! 1. 常常聽人說無常而生起戒慎恐懼的心: 會很讚嘆您很認真地在修念死無常,生起這樣的覺受, 就如同在念死章節中宗大師所立的宗:思決定死! 思死無定期! 思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宗大師是希望我們透由這樣的思維,策勵我們珍惜暇滿,好好修行,生起三個決斷: (1) 多起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2) 應多立誓,決從現在而修正法! (3)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如果念無常而讓自己心有點沉,有沒有可能是在思維方向的部分有某些缺漏發生呢? 我也還沒有生起真實的決斷,所以也只能用宗大師的文字來和您分享討論。 2. 好像遇到任何事時,總是以「我」的角度去思維 : 嗯! 我們都還是凡夫,還在用很習慣的"我愛執"在生活,但是我們有不斷不斷在學習當中,所以那個"我"有慢慢在開始鬆動當中了,您有發現嗎? 比如您開始觀察開始反省開始內心生起疑惑"我好像遇到任何事時...不是這樣...",這是很大很大的進步耶! 當"我愛執"開始鬆動,我們的生命方向就開始發生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改變,會朝向慢慢學習捨掉自己的一點點去成就他人的方向練習,所以恭喜您,您已經在開始練馬步囉! 會飛是早晚的事情了🥰 3. 是不是對任何事物的結果,沒有絕對的答案呢?: 師父說-境無好壞 ! 確實如此,同樣一個很辛苦的境界,有人把它當養分策勵自己努力,有人被打趴在地。所以真沒有絕對地好或壞,還是觀待我們的心,有沒有練出肌肉來~ 我們一起努力來練心的肌肉吧! :)
22春103班部落格-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7
CC Chen 善友早~ 哈哈 通常說自己脾氣差的,都是很會自我覺察的人,都不會太差。 無限生命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這個色身容或有其極限,畢竟是無常所攝,但心,可以是永遠保持靈動好奇、探索的狀態,無限生命無限學習! 很隨喜您的善心善行,以及學習依靠法來調心,是我要效學的榜樣餒! 加油! 身心若振奮,眾善皆易成! 我也需要加油! 一起努力呦! 讀書會沒空沒關係,好好在家造善業,好好跟隨善知識聞思修 :)
avatar-img
22春103班部落格
31會員
75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22春103班部落格的其他內容
2025/03/12
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教授教誡,從思惟自他平等、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心的功德,到外修取捨,透過七因果及自他相換的觀修,以增強菩提心證量,最終圓滿自利利他。
Thumbnail
2025/03/12
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教授教誡,從思惟自他平等、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心的功德,到外修取捨,透過七因果及自他相換的觀修,以增強菩提心證量,最終圓滿自利利他。
Thumbnail
2025/03/11
(自他換教授) P228L02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P230LL1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懷著一顆坦蕩的心走向每一個人, 那是完全利益他的心, 一點也不期待從他身上索取什麼,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很多法味。 那種莊嚴是放掉了自我, 把生命投注在廣大的利他事業中 所體會到的遼闊感。
Thumbnail
2025/03/11
(自他換教授) P228L02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P230LL1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懷著一顆坦蕩的心走向每一個人, 那是完全利益他的心, 一點也不期待從他身上索取什麼,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很多法味。 那種莊嚴是放掉了自我, 把生命投注在廣大的利他事業中 所體會到的遼闊感。
Thumbnail
2025/02/11
P222L4故全未知此之方境 ~ P224L7茲不廣說 讚美是最簡單的心鑰 其實跟別人說幾句讚美的話,他就開心了, 但我們總把事情搞得太複雜, 不會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處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2025/02/11
P222L4故全未知此之方境 ~ P224L7茲不廣說 讚美是最簡單的心鑰 其實跟別人說幾句讚美的話,他就開心了, 但我們總把事情搞得太複雜, 不會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處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自他換教授)P225L1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佛教的「自他相換」教授,並從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及宗大師的詮釋出發,說明修習自他相換的利益、障礙及次第。文章並佐以豐富的實例及法王、師父開示,闡述如何轉換「我執」為「利他心」,進而成就圓滿菩提。
Thumbnail
(自他換教授)P225L1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佛教的「自他相換」教授,並從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及宗大師的詮釋出發,說明修習自他相換的利益、障礙及次第。文章並佐以豐富的實例及法王、師父開示,闡述如何轉換「我執」為「利他心」,進而成就圓滿菩提。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Thumbnail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