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次第(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P222L4故全未知此之方境 ~ P224L7茲不廣說


raw-image

讚美是最簡單的心鑰

其實跟別人說幾句讚美的話,他就開心了,
但我們總把事情搞得太複雜,
不會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處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Q: 讚美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如果對方明明做錯了,我該怎麼讚美他?
真的是不懂得讚美導致問題變複雜嗎??? 為什麼?


Q:李屏賓能夠成為攝影大師的關鍵是什麼? 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科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222L4故全未知此之方境 ~ P224L7茲不廣說

師父開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6a&st1=1764&af2=96b&af3=97a&et3=-1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分二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巳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巳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正發此心 分三
巳一、修慈 分五
巳二、修悲 分六
午一、悲心的所緣與行相
午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午三、真實修行之理
午四、若未通達則不獲聖者地道
午五、慈悲生起之量
午六、對菩提心遣除疑惑
巳三、修增上意樂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午六、對菩提心遣除疑惑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追求餘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多經宣說諸勝佛子.於多劫中尚須執為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者。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倘若全然不知上述的內涵,連邊都沒有沾到,只是聽見了一點名相,然後說:「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發願要成佛。」就以為自己是發大菩提心在行善了,這種情況是大誤會,把沒有得到視為已經得到,結果只是堅固了自己的增上慢心。

有很多人不把菩提心當作教授中心,也不對之善巧修習,總是妄想追求其他更高深的法門,以為這樣可以很快地成就,這種「超邁多級」不實在的心態,讓真正了解大乘精髓的人看起來,真是很可笑。許多大乘經典都提到,連證量極高的菩薩於多劫中,都還要以菩提心作為修持的根本而去正修學,何況我們這種只曉得菩提心之名的人,又怎能不努力修學呢?當然,這也並非說我們不要學習菩提心以外的其他法門,而是必須將菩提心視為大乘的教授中心來修習,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皈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

總之,雖然還沒有對前面所說的道理生起如理如量的領悟、感受,但如果對大乘的內涵精要能善了知,而且堅固淨信心,這時候也可以先為發心而正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就如《入行論》中所說,先受願心儀軌及菩薩戒,再修菩提心,接著學習六度,等到修靜慮度時,才詳細宣說行菩提心的內容。為了期勉自己早日成為具器弟子,必須先好好修習前面所說過的眾多法門,譬如思惟發心勝利、七支供養、皈依三寶、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等等,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修學。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在進道當中,修持空性正見(智慧資糧)並非一蹴可成,必須漸次學上來,這一點修持的道理大家都還有所認知。修學大乘佛法上首的大菩提心也一樣,也是要漸次修習、輾轉增上,令道升進,最後才能生起真實的證量;可惜現在這樣重要的修習內涵,連聽都沒有聽到了。

修持菩提心,才是修學菩薩道的佛子唯一正確圓滿的道路,《波羅蜜多教授論》,也就是《現觀莊嚴論》中有說,發菩提心又分成二十二個層次,許多論師、祖師菩薩們,對於如何依次進道都有解說,這些都是我們正修的時候應該去了解的。

巳三、修增上意樂

第三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乏樂.眾苦逼惱.云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眾苦。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三) 修習增上意樂

修慈、修悲之後,應進一步思惟:「唉!這些可意的有情,竟如此缺乏快樂,被眾苦逼惱,怎麼樣才能使他們獲得安樂(予樂)、解脫眾苦(拔苦) 呢?」由於慈悲心的策勵、增上,便將他們離苦得樂的重擔,決定由自己肩負起來;這種增上力量,由起心動念乃至於平常言談之間,也要一直繼續策發修持,俾讓此心堅固。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

願一切如母有情離苦得樂之心,在前面修習報恩時,雖然也能略為生起,然而,這裏所說的增上意樂,是為顯示僅有「願眾生離苦得樂」的慈心和悲心是不夠的,必須引發比此更為增上、強烈的力量;亦即須展現出:在慈悲之引導下「我應成辦眾生究竟利樂」的決定心。

(也就是有了慈悲,要還報如母有情的恩,進一步能夠引發這種增上意樂)

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

修習慈心、悲心、增上意樂,非僅在座上正修,應於座間的一切行、住、坐、臥中,都能相續修習,才能讓慈悲心綿綿增長。《修次中篇》中說:「此大悲心,或安住於上座修定當中,或在座間一切威儀的所有時間裡,須以一切眾生為所緣,恆常相續而修。」

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謂如極苦「[口敵]噠 」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

修悲心僅是一例,其實修習一切法均應如此。如大德月論師說:「無始以來,眾生不斷用煩惱苦汁澆灌心樹,現在只靠一滴德水有什麼用,不可能使苦汁轉為甘美。」譬如巨大極苦的嘀噠樹,僅僅澆注一、二滴的糖水,是不能改變樹汁的苦味的。無始劫來,我們內心即經常受「煩惱苦味」薰染,故亦非僅僅修習一、二次的慈悲增上心,即能有所轉變。所以,我們必須恆常在一切威儀中薰修善法。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第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說次第所致.便見利他定須菩提.起欲得心.然僅有此猶非滿足。如皈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第二、正修希求菩提心

如依前面所說的次第修習,便知道想要利他必須證得菩提,雖然如此也能生起欲得菩提之心,可是僅有這點還不夠,須如之前「皈依」中所說,從思惟佛陀身語意及事業功德,先隨己力增長淨信心。經論中說「信為欲依」,必須於佛陀功德生起信解,而由衷生起想要證菩提的善法欲,並了解這樣做不只是為了利他,縱於自利,也一定要證得一切種智才行。

能為引生發心之因.雖有多種.然悲為勝.自力所發極為殊勝.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經所說。

雖然能引發菩提心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都不如由大悲心所引生的菩提心來得堅強有力,尤其以自力發心最為殊勝。以上內容是《修次初篇》引用《智印三摩地經》中所說。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第三顯所修果即為發心者。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其差別者.隨順華嚴經義.入行論云.「應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別.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此說分為願行二種。

第三、說明所修之果即是發心

修習七因果之果,即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分總相和別相。菩提心的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意思是說,為了發心利他,我要證得菩提,像這樣以利他作為基礎,進而追求圓滿自利,這種雙求利他和自證菩提,就是圓滿的發心。 至於發菩提心的別相,《入行論》依《華嚴經》經義說:「有智慧的行者應該知道,欲行和正行的差別及其次第。」這裡所說的欲行和正行,指的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異說雖多.然作是念.為利有情.願當成佛或應成佛.作是願已於施等行隨學未學.乃至何時未受律儀.是名願心。受律儀已當知此心.是名行心。修次初篇云.「為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初起希求是名願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此中雖有多種徵難.茲不廣說。

註.菩提心總相者.即本卷四緣發心中.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有關願心和行心的差別,說法雖多,但只要內心如理如量地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或當成佛」的念頭,就算還沒有修習布施等學處,也還沒有正式去受菩薩戒,都能稱為願菩提心;在正受菩薩戒之後,這樣的發心,就是行菩提心,開始行菩薩道了。《修次初篇》中說:「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最初發起的希求心,稱為願心;受菩薩戒之後,修學一切菩提資糧,稱為行心。」其中雖有多種不同願、行二心的解釋,在此就不詳細說了。


師父心靈對話:

  1. 《華嚴經》:「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果,三事因中多,結果者甚少。」為什麼世間這三樣東西,因的時候很多,但真正結果的卻很少?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a&st1=706&et1=783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6b&st1=1291&et1=1421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6b&st1=977&et1=1042
  2. 學習了"菩提心"教授,在內心發願說:"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發願成佛!",這樣有算是已經發心了嗎? 有進入到佛子行列了嗎? 怎麼看待"發菩提心"?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6b&st1=0&et1=285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6b&st1=285&et1=406
  3. 十二因緣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 大家想想看:那麼為什麼不從這個受支上面斷愛開始,從有支開始?
    https://bwsangha.org/qanda/dharma/285-06009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2&af1=66&st1=3558&et1=3600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1a&st1=1085&et1=1212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1a&st1=1212&et1=1566
  4. 信為欲依! 如何增長淨信心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a&st1=312&et1=706
avatar-img
26會員
68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2春103班部落格 的其他內容
進度:P219L8 ~ P222L3 關注別人可能是我們沒經驗的事,有的時候想關注別人卻寸步難行,好像不會走路一樣,很不習慣, 但是試著起步吧! 早晚有一天要學會這個,因為我們要成為菩提薩埵、要成佛,那麼就從我們身邊的人,甚至一個很不起眼的小生命開始,關注他們的生命吧! ~引自《希望‧新生》
進度:P217L04~ P219L07 💕父母是上天的恩賜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靠山。擁有的人,常常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甚至會忘記這是一種恩賜! 如果沒有父母親,我們可能流落街頭,沒吃沒穿,挨餓受凍,受人欺侮,也沒人供自己上學。雖然父母不計較他們給予的,但我們總不能忘記他們給予的一切。
進度P215L4 ~ P217L3 這個世界是不是很不完美? 那佛陀為什麼以指按地, 它就變成金色的淨土? 到底是它真的不完美, 還是由於我們的心不完美, 使得映入我們眼簾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 那麼要訣在哪裡? 就是轉心!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進度P213L05~215L03 在最痛苦、最喘不過氣來、最難受的時候想ㄧ下:啊!如果所有有情這種令人窒息的痛苦,就在此刻都用我的痛苦把它消融,那是多麽美好的一件事情!其實這樣想ㄧ想,自己的痛苦也會降低。為什麼呢?因爲很多痛苦都源於我愛,一旦轉為緣到其他有情的時候,這個痛苦真的就會在現象界馬上減低了
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
進度:P209L4 ~P210L10 立定一個當菩提薩埵的堅定信念,而且從此做每一件事都立定這個心念,你就開始走向了大乘之路。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進度:P219L8 ~ P222L3 關注別人可能是我們沒經驗的事,有的時候想關注別人卻寸步難行,好像不會走路一樣,很不習慣, 但是試著起步吧! 早晚有一天要學會這個,因為我們要成為菩提薩埵、要成佛,那麼就從我們身邊的人,甚至一個很不起眼的小生命開始,關注他們的生命吧! ~引自《希望‧新生》
進度:P217L04~ P219L07 💕父母是上天的恩賜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靠山。擁有的人,常常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甚至會忘記這是一種恩賜! 如果沒有父母親,我們可能流落街頭,沒吃沒穿,挨餓受凍,受人欺侮,也沒人供自己上學。雖然父母不計較他們給予的,但我們總不能忘記他們給予的一切。
進度P215L4 ~ P217L3 這個世界是不是很不完美? 那佛陀為什麼以指按地, 它就變成金色的淨土? 到底是它真的不完美, 還是由於我們的心不完美, 使得映入我們眼簾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 那麼要訣在哪裡? 就是轉心!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進度P213L05~215L03 在最痛苦、最喘不過氣來、最難受的時候想ㄧ下:啊!如果所有有情這種令人窒息的痛苦,就在此刻都用我的痛苦把它消融,那是多麽美好的一件事情!其實這樣想ㄧ想,自己的痛苦也會降低。為什麼呢?因爲很多痛苦都源於我愛,一旦轉為緣到其他有情的時候,這個痛苦真的就會在現象界馬上減低了
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
進度:P209L4 ~P210L10 立定一個當菩提薩埵的堅定信念,而且從此做每一件事都立定這個心念,你就開始走向了大乘之路。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回到你的真心,問問自己 你快樂嗎 ? 文末有心智圖步驟可以玩看看,也歡迎分享給我唷!
Thumbnail
個人定錨:【知足】【心流】【感恩】的關係
Thumbnail
若說人生至此,總有好壞時,壞時難免怨尤,好時總有感謝天助人助,這是人之常情。若非經歷困厄,一生順遂的生活,絕難感受那種「內心有著感謝」的時刻。事實上,心懷感謝才知道珍惜,沒有一件事是順遂心意,感謝那些得之不易,才真正能發掘生活的美好。 當然,聊這些是因為,這「感謝」的心意,也是絕好的創作題材,好多
看淡,就是好心境;想開,就有好心情。
看清世界 去接納萬物 活得簡單清澈 保留自我 人生有ㄧ百種可能 願每個人都能說:我以我愛的方式度過這ㄧ生 專心做生活大小事 用心選擇往前去 ㄧ步ㄧ腳印 體會人生的滋味 如今而已 你要去想自己的本質 意義是什麼 基本上不要想太多 每一口飯多用點心品嚐滋味 就是人生意義
Thumbnail
善心是我們幸福的依靠; 不是對方給你多少理解、 給你多少安慰。 你自己的善意才是幸福的依靠, 也是幸福的起點。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有時愛一個人, 只要知道他過得好。 心裡就夠安慰了。
Thumbnail
有一些人,私心比較淡薄,容易因為善知識一句好話深覺有理,便義無反顧的去做。也有一些人,私心比較重,善知識的一句話並不能影響他什麼,也不能使他心開意解,反而覺得對方有些雞婆多管閒事。 這便是心念的不同,念頭習慣往善的方向思考,就能百福叢生,就算是惡人故意咀咒,也不覺得是咀咒,反而感謝對方提醒自己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回到你的真心,問問自己 你快樂嗎 ? 文末有心智圖步驟可以玩看看,也歡迎分享給我唷!
Thumbnail
個人定錨:【知足】【心流】【感恩】的關係
Thumbnail
若說人生至此,總有好壞時,壞時難免怨尤,好時總有感謝天助人助,這是人之常情。若非經歷困厄,一生順遂的生活,絕難感受那種「內心有著感謝」的時刻。事實上,心懷感謝才知道珍惜,沒有一件事是順遂心意,感謝那些得之不易,才真正能發掘生活的美好。 當然,聊這些是因為,這「感謝」的心意,也是絕好的創作題材,好多
看淡,就是好心境;想開,就有好心情。
看清世界 去接納萬物 活得簡單清澈 保留自我 人生有ㄧ百種可能 願每個人都能說:我以我愛的方式度過這ㄧ生 專心做生活大小事 用心選擇往前去 ㄧ步ㄧ腳印 體會人生的滋味 如今而已 你要去想自己的本質 意義是什麼 基本上不要想太多 每一口飯多用點心品嚐滋味 就是人生意義
Thumbnail
善心是我們幸福的依靠; 不是對方給你多少理解、 給你多少安慰。 你自己的善意才是幸福的依靠, 也是幸福的起點。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有時愛一個人, 只要知道他過得好。 心裡就夠安慰了。
Thumbnail
有一些人,私心比較淡薄,容易因為善知識一句好話深覺有理,便義無反顧的去做。也有一些人,私心比較重,善知識的一句話並不能影響他什麼,也不能使他心開意解,反而覺得對方有些雞婆多管閒事。 這便是心念的不同,念頭習慣往善的方向思考,就能百福叢生,就算是惡人故意咀咒,也不覺得是咀咒,反而感謝對方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