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次第(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P222L4故全未知此之方境 ~ P224L7茲不廣說


raw-image

讚美是最簡單的心鑰

其實跟別人說幾句讚美的話,他就開心了,
但我們總把事情搞得太複雜,
不會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處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Q: 讚美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如果對方明明做錯了,我該怎麼讚美他?
真的是不懂得讚美導致問題變複雜嗎??? 為什麼?


Q:李屏賓能夠成為攝影大師的關鍵是什麼? 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科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222L4故全未知此之方境 ~ P224L7茲不廣說

師父開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6a&st1=1764&af2=96b&af3=97a&et3=-1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分二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巳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巳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正發此心 分三
巳一、修慈 分五
巳二、修悲 分六
午一、悲心的所緣與行相
午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午三、真實修行之理
午四、若未通達則不獲聖者地道
午五、慈悲生起之量
午六、對菩提心遣除疑惑
巳三、修增上意樂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午六、對菩提心遣除疑惑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追求餘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多經宣說諸勝佛子.於多劫中尚須執為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者。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倘若全然不知上述的內涵,連邊都沒有沾到,只是聽見了一點名相,然後說:「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發願要成佛。」就以為自己是發大菩提心在行善了,這種情況是大誤會,把沒有得到視為已經得到,結果只是堅固了自己的增上慢心。

有很多人不把菩提心當作教授中心,也不對之善巧修習,總是妄想追求其他更高深的法門,以為這樣可以很快地成就,這種「超邁多級」不實在的心態,讓真正了解大乘精髓的人看起來,真是很可笑。許多大乘經典都提到,連證量極高的菩薩於多劫中,都還要以菩提心作為修持的根本而去正修學,何況我們這種只曉得菩提心之名的人,又怎能不努力修學呢?當然,這也並非說我們不要學習菩提心以外的其他法門,而是必須將菩提心視為大乘的教授中心來修習,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皈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

總之,雖然還沒有對前面所說的道理生起如理如量的領悟、感受,但如果對大乘的內涵精要能善了知,而且堅固淨信心,這時候也可以先為發心而正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就如《入行論》中所說,先受願心儀軌及菩薩戒,再修菩提心,接著學習六度,等到修靜慮度時,才詳細宣說行菩提心的內容。為了期勉自己早日成為具器弟子,必須先好好修習前面所說過的眾多法門,譬如思惟發心勝利、七支供養、皈依三寶、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等等,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修學。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在進道當中,修持空性正見(智慧資糧)並非一蹴可成,必須漸次學上來,這一點修持的道理大家都還有所認知。修學大乘佛法上首的大菩提心也一樣,也是要漸次修習、輾轉增上,令道升進,最後才能生起真實的證量;可惜現在這樣重要的修習內涵,連聽都沒有聽到了。

修持菩提心,才是修學菩薩道的佛子唯一正確圓滿的道路,《波羅蜜多教授論》,也就是《現觀莊嚴論》中有說,發菩提心又分成二十二個層次,許多論師、祖師菩薩們,對於如何依次進道都有解說,這些都是我們正修的時候應該去了解的。

巳三、修增上意樂

第三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乏樂.眾苦逼惱.云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眾苦。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三) 修習增上意樂

修慈、修悲之後,應進一步思惟:「唉!這些可意的有情,竟如此缺乏快樂,被眾苦逼惱,怎麼樣才能使他們獲得安樂(予樂)、解脫眾苦(拔苦) 呢?」由於慈悲心的策勵、增上,便將他們離苦得樂的重擔,決定由自己肩負起來;這種增上力量,由起心動念乃至於平常言談之間,也要一直繼續策發修持,俾讓此心堅固。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

願一切如母有情離苦得樂之心,在前面修習報恩時,雖然也能略為生起,然而,這裏所說的增上意樂,是為顯示僅有「願眾生離苦得樂」的慈心和悲心是不夠的,必須引發比此更為增上、強烈的力量;亦即須展現出:在慈悲之引導下「我應成辦眾生究竟利樂」的決定心。

(也就是有了慈悲,要還報如母有情的恩,進一步能夠引發這種增上意樂)

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

修習慈心、悲心、增上意樂,非僅在座上正修,應於座間的一切行、住、坐、臥中,都能相續修習,才能讓慈悲心綿綿增長。《修次中篇》中說:「此大悲心,或安住於上座修定當中,或在座間一切威儀的所有時間裡,須以一切眾生為所緣,恆常相續而修。」

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謂如極苦「[口敵]噠 」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

修悲心僅是一例,其實修習一切法均應如此。如大德月論師說:「無始以來,眾生不斷用煩惱苦汁澆灌心樹,現在只靠一滴德水有什麼用,不可能使苦汁轉為甘美。」譬如巨大極苦的嘀噠樹,僅僅澆注一、二滴的糖水,是不能改變樹汁的苦味的。無始劫來,我們內心即經常受「煩惱苦味」薰染,故亦非僅僅修習一、二次的慈悲增上心,即能有所轉變。所以,我們必須恆常在一切威儀中薰修善法。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第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說次第所致.便見利他定須菩提.起欲得心.然僅有此猶非滿足。如皈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第二、正修希求菩提心

如依前面所說的次第修習,便知道想要利他必須證得菩提,雖然如此也能生起欲得菩提之心,可是僅有這點還不夠,須如之前「皈依」中所說,從思惟佛陀身語意及事業功德,先隨己力增長淨信心。經論中說「信為欲依」,必須於佛陀功德生起信解,而由衷生起想要證菩提的善法欲,並了解這樣做不只是為了利他,縱於自利,也一定要證得一切種智才行。

能為引生發心之因.雖有多種.然悲為勝.自力所發極為殊勝.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經所說。

雖然能引發菩提心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都不如由大悲心所引生的菩提心來得堅強有力,尤其以自力發心最為殊勝。以上內容是《修次初篇》引用《智印三摩地經》中所說。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第三顯所修果即為發心者。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其差別者.隨順華嚴經義.入行論云.「應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別.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此說分為願行二種。

第三、說明所修之果即是發心

修習七因果之果,即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分總相和別相。菩提心的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意思是說,為了發心利他,我要證得菩提,像這樣以利他作為基礎,進而追求圓滿自利,這種雙求利他和自證菩提,就是圓滿的發心。 至於發菩提心的別相,《入行論》依《華嚴經》經義說:「有智慧的行者應該知道,欲行和正行的差別及其次第。」這裡所說的欲行和正行,指的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異說雖多.然作是念.為利有情.願當成佛或應成佛.作是願已於施等行隨學未學.乃至何時未受律儀.是名願心。受律儀已當知此心.是名行心。修次初篇云.「為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初起希求是名願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此中雖有多種徵難.茲不廣說。

註.菩提心總相者.即本卷四緣發心中.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有關願心和行心的差別,說法雖多,但只要內心如理如量地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或當成佛」的念頭,就算還沒有修習布施等學處,也還沒有正式去受菩薩戒,都能稱為願菩提心;在正受菩薩戒之後,這樣的發心,就是行菩提心,開始行菩薩道了。《修次初篇》中說:「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最初發起的希求心,稱為願心;受菩薩戒之後,修學一切菩提資糧,稱為行心。」其中雖有多種不同願、行二心的解釋,在此就不詳細說了。


師父心靈對話:

  1. 《華嚴經》:「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果,三事因中多,結果者甚少。」為什麼世間這三樣東西,因的時候很多,但真正結果的卻很少?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a&st1=706&et1=783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6b&st1=1291&et1=1421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6b&st1=977&et1=1042
  2. 學習了"菩提心"教授,在內心發願說:"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發願成佛!",這樣有算是已經發心了嗎? 有進入到佛子行列了嗎? 怎麼看待"發菩提心"?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6b&st1=0&et1=285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6b&st1=285&et1=406
  3. 十二因緣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 大家想想看:那麼為什麼不從這個受支上面斷愛開始,從有支開始?
    https://bwsangha.org/qanda/dharma/285-06009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2&af1=66&st1=3558&et1=3600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1a&st1=1085&et1=1212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1a&st1=1212&et1=1566
  4. 信為欲依! 如何增長淨信心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7a&st1=312&et1=70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廣論摸象-消文整理
33會員
77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2025/03/12
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教授教誡,從思惟自他平等、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心的功德,到外修取捨,透過七因果及自他相換的觀修,以增強菩提心證量,最終圓滿自利利他。
Thumbnail
2025/03/12
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教授教誡,從思惟自他平等、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心的功德,到外修取捨,透過七因果及自他相換的觀修,以增強菩提心證量,最終圓滿自利利他。
Thumbnail
2025/03/11
(自他換教授) P228L02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P230LL1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懷著一顆坦蕩的心走向每一個人, 那是完全利益他的心, 一點也不期待從他身上索取什麼,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很多法味。 那種莊嚴是放掉了自我, 把生命投注在廣大的利他事業中 所體會到的遼闊感。
Thumbnail
2025/03/11
(自他換教授) P228L02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P230LL1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懷著一顆坦蕩的心走向每一個人, 那是完全利益他的心, 一點也不期待從他身上索取什麼,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很多法味。 那種莊嚴是放掉了自我, 把生命投注在廣大的利他事業中 所體會到的遼闊感。
Thumbnail
2025/03/03
(自他換教授)P225L1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佛教的「自他相換」教授,並從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及宗大師的詮釋出發,說明修習自他相換的利益、障礙及次第。文章並佐以豐富的實例及法王、師父開示,闡述如何轉換「我執」為「利他心」,進而成就圓滿菩提。
Thumbnail
2025/03/03
(自他換教授)P225L1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佛教的「自他相換」教授,並從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及宗大師的詮釋出發,說明修習自他相換的利益、障礙及次第。文章並佐以豐富的實例及法王、師父開示,闡述如何轉換「我執」為「利他心」,進而成就圓滿菩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品味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品味
Thumbnail
真心面對眾生相 相相不同不著心 清淨必是功課行 聽道懂道需實行 世間為鏡照映心 心清體淨事水流 時時觀心修正業 不枉此生大道行 道在心中無所懼 堅定不移心澄清
Thumbnail
真心面對眾生相 相相不同不著心 清淨必是功課行 聽道懂道需實行 世間為鏡照映心 心清體淨事水流 時時觀心修正業 不枉此生大道行 道在心中無所懼 堅定不移心澄清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每當看見我看見這段經文時,內心總是無比的溫暖,能感受到六祖惠能大師的慈悲心、卑下心,祂雖然境界很高深,卻不輕慢任何人,這樣的慈悲心讓人感到很安心、很溫暖。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每當看見我看見這段經文時,內心總是無比的溫暖,能感受到六祖惠能大師的慈悲心、卑下心,祂雖然境界很高深,卻不輕慢任何人,這樣的慈悲心讓人感到很安心、很溫暖。  
Thumbnail
今日繼續分享「觀世音菩薩收圓禮讚」序讚的經文。 『蓮花朵朵,污泥不染,心隨念轉,隨遇而安,菩提昇華,心誠則靈。』 觀世音菩薩指引了「蓮花聖境」的畫面給眾生。看哪!那出淤泥不染的蓮花,一朵一朵的綻放著,是不是很莊嚴、美麗呢? 蓮花沒有選擇生長的土壤(可能是乾淨的、可能是充滿惡臭的),就好像人
Thumbnail
今日繼續分享「觀世音菩薩收圓禮讚」序讚的經文。 『蓮花朵朵,污泥不染,心隨念轉,隨遇而安,菩提昇華,心誠則靈。』 觀世音菩薩指引了「蓮花聖境」的畫面給眾生。看哪!那出淤泥不染的蓮花,一朵一朵的綻放著,是不是很莊嚴、美麗呢? 蓮花沒有選擇生長的土壤(可能是乾淨的、可能是充滿惡臭的),就好像人
Thumbnail
我同事和我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能看懂就四句就了不起了。我就笑笑的講給他聽,他聽完後,就不說話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觀自在菩薩。 解釋:修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人,也就是正在唸經文的我。 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是指有有智慧且慈悲的修行者。這句話算是一句很激勵的話,有一次我工作真的壓力
Thumbnail
我同事和我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能看懂就四句就了不起了。我就笑笑的講給他聽,他聽完後,就不說話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觀自在菩薩。 解釋:修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人,也就是正在唸經文的我。 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是指有有智慧且慈悲的修行者。這句話算是一句很激勵的話,有一次我工作真的壓力
Thumbnail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
Thumbnail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
Thumbnail
汝事務繁忙,不能盡學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當於一切行住坐臥威儀中,隨喜十方三世五類眾生之善,持此善業,供養諸佛菩薩,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之因,則一念頃,亦定獲得所求人天王位,最終得成無上佛果。
Thumbnail
汝事務繁忙,不能盡學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當於一切行住坐臥威儀中,隨喜十方三世五類眾生之善,持此善業,供養諸佛菩薩,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之因,則一念頃,亦定獲得所求人天王位,最終得成無上佛果。
Thumbnail
諸法百問-124、讚頌大法為何是法界唯一的大法? 我們把讚頌的對象設定在人,就落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範圍,在差別相上,所以讚頌的心不是很真切,有時只是敷衍而已...
Thumbnail
諸法百問-124、讚頌大法為何是法界唯一的大法? 我們把讚頌的對象設定在人,就落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範圍,在差別相上,所以讚頌的心不是很真切,有時只是敷衍而已...
Thumbnail
廣結善緣,大家來培福;感恩知足,人人有幸福。
Thumbnail
廣結善緣,大家來培福;感恩知足,人人有幸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