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自他換」教授-要用智慧來自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 來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教授教誡


在《廣論》的不同教授方式裡面,尤其是覺受的這個教授方式,裡面有說到如此的科判,也就是思惟自他平等,思惟我愛執的過患,思惟愛他心的功德,外修取捨,有說到這四種不同的科判。<一>因此在觀修自他相換之前,我們也需要觀想自他平等的這個內涵。在此的平等捨,跟之前知母的時候,所修的平等捨是有不同的內涵。在之前知母的時候,所說的無量捨的意思是說,自己遠離緣有情的這種貪瞋,所以不應對緣親的貪,以及緣怨的瞋,遠離這種貪和瞋的捨受的這種捨無量,是我們在知母之前要去修學的。


<1>在此自他相換的平等捨,是說自己與他人是同等,沒有差異,如果提卻仁波切曾經有教授過,而且在許多的大論典也有說到。首先我們先可以從他人的角度來作思惟,也就是一切有情眾生,當然自己也包括在裡面,同樣的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雖然想要快樂,可是卻一直得不到快樂。就像是十個乞丐,同樣都拿不到資具上的資助,都非常的貧困。在這個十個乞丐,非常貧困的窘境當中,大家都已經那麼難過生活了,我們怎麼樣可能會來分黨說,你是這一派,我是這一派,不成道理,這是由缺乏樂,由離樂的部分而去作思惟的。


<2>由得苦的部分而去作思惟,就像十個病人,同樣的都遭受到非常難熬的、難受的這種病苦當中,雖然同樣的都遇到相同的病況,以及相同的困苦,我們怎麼可能又從十個病人裡面,自我去作區分說,你是這派、我是那派呢?沒有道理。所以同樣的,我們從無始以來都受到這種煩惱病的煎熬,我們怎麼可能會去分自方或他方呢?這是沒有道理的。


<3>以自己的角度來講,這一切有情眾生,在無量世、過去世當中,都曾經當過我們最有恩惠的恩人,不只是過去、而且未來,他也會繼續的利益我們。雖然我們可能會說,那過去他也傷害了我們,或者過去也曾經有作過這種中庸有情的角色。話雖是如此,雖然之前傷害我們,可是別人對於我們的傷害,會不會真正傷害我們,也是看自己的問題。並不是說別人給予我們的傷害,我們就真正會被傷害,不一定。會不會被受到傷害,不光只是別人會不會傷害我們,最主要還是我們心念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心念堅定不受傷害的話,別人再怎麼傷害我們,我們還是不會獲得傷害的。


就像同樣傷害的因緣,如果受害者是菩薩的話,菩薩不只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反因此會增長他忍辱的修行,因為唯有仇敵,菩薩才能增長忍辱。而且在行菩薩行的時候,必須要學習忍辱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唯有透過仇敵,真正想要傷害於我們的這種仇敵,才有辦法修學忍辱,否則的話不想真正傷害我們的,根本不叫做仇敵。而且他人和自己來講,我們同樣的都是苦性,也是無常性,既然都具有相同的性質,再去分自方、他方,這是沒有道理的。


就像好比,即將要被屠夫給宰殺的羊,有十隻羊,他們一起被宰殺了,而且正在往屠場的路上走著。這十隻羊裡面,為什麼要去分自方的羊、他方的羊,他們自己裡面去分黨類的話,就沒有意思了,沒有意義啊!如同這十隻要被宰殺的羊般,我們其實都是要被煩惱所造的業所宰殺的,既然是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去分自己、或分他人,這是沒有道理的。


<立宗>所以說了由他方,應修自他平等,由自方應修自他平等,於是由勝義的角度來講,也應該修自他平等。為什麼呢?因為以勝義的角度來講,沒有完全獨立的親人,沒有完全獨立的怨敵了。當然在名言上,有所謂的親人,有自己的生父、生母,那是絕對會有的,那是名言上,可是我們緣自己的親屬,產生貪著的時候,要看到親屬的獨立自性,並且去執著之後而去產生的,同樣的對於怨敵也是如此。所以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並沒有任何親屬,或者怨敵的獨立自性,這是沒有的。所以從勝義的角度來講,自他也是平等的。而且更何況是如果從勝義的角度而言,自他如果真不平等的話,那如來應該要說才對,可是如來並沒有說。其實這一切都是被業和煩惱所轉控的,所操控的這種眾生。所以從勝義的角度來講,或從世俗的角度而言,我們都不應該,因為分別親敵,親或者是怨,而來產生貪瞋,這是沒有道理的。而來產生一種自方、他方,這是沒有道理的。


尤其是寂天菩薩所著作的《入行論》裡面的《忍辱品》裡面,有說到非常詳細,透過無量門的理由,來作忍辱的思惟,還有說到瞋心的過患等,還有如何面對仇敵的方法。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可以一起看《忍辱品》,對我們絕對有很有利益的。因為<4>為什麼沒有辦法修學自他平等,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們緣怨敵的瞋恨來作祟的緣故,所以透過《忍辱品》的思惟,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如果要使自己真正的獲得有成就的話,唯有透過仇敵的這一關的測驗,我們才有辦法。如果仇敵這一關的測驗通不過的話,我們永遠都會卡在原地,所以仇敵其實是幫助我們獲得成就的。如果沒有仇敵的這個難關的話,我們要往上突破是非常困難的。


<二>透過上述這些種種的思惟,觀修自他平等之後,再來思惟我愛執的過患。如同上述所說的,一切過患都是因為來自我愛執的緣故,而去產生的。可是相反的,如果我們把原有愛己的心,轉移到他人的身上;排斥他人的心,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跟隨著愛他心而走,讓自己的心隨愛他心而轉的話,一切的利益都是由此而發生的。透過這個自他心的利害認知之後,來修取捨。<三>如果我們要配合著七因果,自他相換兩者一起作觀修的話(1)首先觀修在知母之前說的無量捨,作一個平等捨的觀修,緣一切有情,遠離愛恨的親疏。(2)之後而來知母(3)之後再去念恩


念恩的時候,(3-1)可以如同《廣論》上所說的內涵,來作觀修以外,(3-2)我們也可以這樣思惟,其實要成就佛果位的話,我們必須要去成辦六度。成辦六度的時候,第一個布施,如果沒有眾生可以讓我們布施的話,我們如何修學布施?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至尊有情的福德田,覺窩有情的福德田,可以讓我們去成辦布施波羅蜜多。


布施和布施波羅蜜多也是有差異的,小乘阿羅漢也有布施,可是不稱為布施波羅蜜多的原因是什麼?因為他沒有一個這麼強烈的菩提心,利他之心來作攝持的情況下,而去作布施的緣故,所以小乘者作再大的布施,也不能成為布施到彼岸,布施波羅蜜多。所以不只我們布施依賴著有情福德田來成辦以外,布施波羅蜜多也是由至尊有情,才有辦法圓滿的。


同樣的,像持戒來講,不要說是別解脫戒,就連最基本的十善道,斷十惡業的戒體而言,也是因為有有情,有覺窩有情的這個福德田,我們才有辦法來成辦的。沒有這種想要產生殺業的這個有情,令我們想要產生殺念的這個有情,我們如何去防護這個殺業?沒有想要讓我們造惡業的這個有情,我們如何去防護這種惡業呢?是沒有辦法的,更何況是忍辱呢?


第三度忍辱波羅蜜多,更是需要真的想要傷害我們的這個怨敵、仇敵,我們才有辦法去修學忍辱波羅蜜多。所以就以一個想要成佛的利益來講,一切都是來自於有情資糧田,不只是出世間的這種廣大福德善行,來自於有情資糧田,而去成辦以外,就連今世來講,我們從母親胎裡一直到出生,一直到現在全部都是由有情資糧田,所以我才可以活到現在。以我們西藏人來講,我們平常日常生活的食物而言,就是糌粑粉,我們要作糌粑粉的時候,也需要透過許多有情的手,我們才有辦法吃到糌粑粉。同樣的為了糌粑要好吃,所以我們要加酥油進去,加酥油的時候,不只要有這些工人去製造酥油,更需要牛來生產牛奶,才有辦法產生這種酥油了。


而且牛奶其實我們是沒有權利去飲用的,那是小牛應該去飲用的,是小牛有這樣的權利,可是我們人,就是貪欲把它佔有己有了,所以剝奪了小牛的權利看似這樣子。尤其是我們吃肉更是如此,我們殺了動物,動物犧牲了自己的性命,給予我們牠的皮、牠的肉、牠的骨頭,這樣去思惟的話,真的我們要好好的反省。


所以透過上述的這些種種,我們可以去思惟有情的恩惠。尤其是今世的,無論是食衣住物,任何一切的功德和利益,完全都是來自於有情,來自於他人而產生。尤其是像名譽來講,尤其在今天的這個社會,更是需要透過媒體的力量,才有辦法把你的名聲打響了、打亮了。這個有不有名,是要一個人傳到另外一個人,由一傳十,由十傳百,才有辦法成為有名的人。所以以今世的利益來講,也是完全由有情的資糧田而去產生的。所以透過念恩來產生更強烈的報恩,所以透過知母、念恩、報恩之後,而來思惟上述所說的(4)自他平等的內涵。透過自他平等的觀修之後,(5)再來觀想我永遠是一個,他人是無盡,所以我們要作智者還是愚者?於是透過這種的決定,讓自己去思惟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心的功德。於是讓自己決定將原有愛己的心轉移到他人的身上,將原有排斥他人的心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自他換)。為了能夠消滅無始以來,跟隨我們的我愛執,我一定要透過他人來培養愛他心,(6)所以他人是幫助我消滅,我最大仇敵的最佳恩人,於是去感恩他人,產生不共的悅意相


<四>所以我平常有對外國人這樣講,真的菩薩們,圓滿自利的方式才是最有智慧,最善巧的一個方式了。所以菩薩們真的是很懂得自私,很懂得去照顧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菩薩以智慧去照顧自己的緣故,所以他把所有的重點擺在他人的身上,所以在成辦他利的時候,自利隨順的成辦,而且沒有任何的副作用,沒有任何的負擔,真的是圓滿自他二利。無論是在初中後三時,都是圓滿一切,沒有任何的苦果,沒有任何的傷害,可是我們凡夫就是以愚蠢的方式來成辦自利。所以我們自私的方式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搞到最後所想的一切都是跟煩惱相應,所作的一切都是跟惡業相應,所得的一切最後都到三惡道去了。我們真的不是懂得照顧自己的人,我們不會照顧自己,我們是一種自私自利,以一種愚蠢我愛執的方式來照顧自己,所以所得的果報是什麼?都是三惡道。


自私是對的,所以我們就要以智慧來照顧自己,來自私自利,以智慧的方式,而不要以愚蠢的方式、愚蒙的方式、頑固的方式,而來自私自利的。所以這時候,透過緣眾生的悅意慈心,再加上之前,在共中士道的時候,說到種種痛苦的這種思惟,而去產生緣有情的悲心。由慈心觀捨,由悲心觀取,而來作取捨的觀修。取捨的次第雖然沒有決定,但是許多大論典有說,先修取後修捨,有這種的說法。但最主要是看個人。


<五>那是怎麼觀修的呢?就是由透過悲愍心(7),來取有一切眾生,所有不好的一切,無論是惡業或者他的煩惱,或者他的所知障、煩惱障等,完全讓自己來取代取代之後壓在我愛執的身上,徹底的把我愛執消滅,像是毒蠍的模樣,或者是非常骯髒的黑色雲團也好,或者是污染也好,完全溶入在自身,後來壓在我愛執的身上,像是以毒攻毒般的把我愛執完全的徹底消滅。


透過慈心把自己所有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業,透過白色的光芒也好,或者是透過白色的清淨甘露,流出或者是回向給一切有情眾生,讓他們獲得所有的自己所累積的一切福報資糧。透過慈心來作捨,透過悲心來作取,以取捨的方式來增強我們自他相換的證量。之後再去發起增上意樂(8),為利有情我一定要努力負起這樣的責任感。最後再去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這個,希求無上菩提的發心(9),再來讓他生起。如果這樣觀修就是七因果還有自他相換,兩者互相去作觀修的一種觀修菩提心的方式了。

avatar-img
30會員
74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C Chen-avatar-img
2025/03/13
22春103班部落格-avatar-img
1
22春103班部落格-avatar-img
1
22春103班部落格 的其他內容
(自他換教授) P228L02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P230LL1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懷著一顆坦蕩的心走向每一個人, 那是完全利益他的心, 一點也不期待從他身上索取什麼,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很多法味。 那種莊嚴是放掉了自我, 把生命投注在廣大的利他事業中 所體會到的遼闊感。
(自他換教授)P225L1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佛教的「自他相換」教授,並從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及宗大師的詮釋出發,說明修習自他相換的利益、障礙及次第。文章並佐以豐富的實例及法王、師父開示,闡述如何轉換「我執」為「利他心」,進而成就圓滿菩提。
P222L4故全未知此之方境 ~ P224L7茲不廣說 讚美是最簡單的心鑰 其實跟別人說幾句讚美的話,他就開心了, 但我們總把事情搞得太複雜, 不會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處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進度:P219L8 ~ P222L3 關注別人可能是我們沒經驗的事,有的時候想關注別人卻寸步難行,好像不會走路一樣,很不習慣, 但是試著起步吧! 早晚有一天要學會這個,因為我們要成為菩提薩埵、要成佛,那麼就從我們身邊的人,甚至一個很不起眼的小生命開始,關注他們的生命吧! ~引自《希望‧新生》
進度:P217L04~ P219L07 💕父母是上天的恩賜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靠山。擁有的人,常常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甚至會忘記這是一種恩賜! 如果沒有父母親,我們可能流落街頭,沒吃沒穿,挨餓受凍,受人欺侮,也沒人供自己上學。雖然父母不計較他們給予的,但我們總不能忘記他們給予的一切。
進度P215L4 ~ P217L3 這個世界是不是很不完美? 那佛陀為什麼以指按地, 它就變成金色的淨土? 到底是它真的不完美, 還是由於我們的心不完美, 使得映入我們眼簾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 那麼要訣在哪裡? 就是轉心!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自他換教授) P228L02又施彼已即應利彼~ P230LL1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懷著一顆坦蕩的心走向每一個人, 那是完全利益他的心, 一點也不期待從他身上索取什麼,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很多法味。 那種莊嚴是放掉了自我, 把生命投注在廣大的利他事業中 所體會到的遼闊感。
(自他換教授)P225L1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佛教的「自他相換」教授,並從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及宗大師的詮釋出發,說明修習自他相換的利益、障礙及次第。文章並佐以豐富的實例及法王、師父開示,闡述如何轉換「我執」為「利他心」,進而成就圓滿菩提。
P222L4故全未知此之方境 ~ P224L7茲不廣說 讚美是最簡單的心鑰 其實跟別人說幾句讚美的話,他就開心了, 但我們總把事情搞得太複雜, 不會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處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進度:P219L8 ~ P222L3 關注別人可能是我們沒經驗的事,有的時候想關注別人卻寸步難行,好像不會走路一樣,很不習慣, 但是試著起步吧! 早晚有一天要學會這個,因為我們要成為菩提薩埵、要成佛,那麼就從我們身邊的人,甚至一個很不起眼的小生命開始,關注他們的生命吧! ~引自《希望‧新生》
進度:P217L04~ P219L07 💕父母是上天的恩賜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靠山。擁有的人,常常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甚至會忘記這是一種恩賜! 如果沒有父母親,我們可能流落街頭,沒吃沒穿,挨餓受凍,受人欺侮,也沒人供自己上學。雖然父母不計較他們給予的,但我們總不能忘記他們給予的一切。
進度P215L4 ~ P217L3 這個世界是不是很不完美? 那佛陀為什麼以指按地, 它就變成金色的淨土? 到底是它真的不完美, 還是由於我們的心不完美, 使得映入我們眼簾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 那麼要訣在哪裡? 就是轉心!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