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汽車產業的隱憂:裕隆的殭屍困境與政府保護主義

臺灣汽車產業的隱憂:裕隆的殭屍困境與政府保護主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這篇又是我有感而發的時事抒發,當你開車行駛在路上,映入眼簾的不論是豐田、Nissan、Honda,也有很多韓國現代休旅車、特斯拉、福斯、BMW、賓士,少數時也會看到其他高階款汽車,譬如賓利或跑車(我都會看到就讓道,除非道路太擠動彈不得。)

我要說的是台灣的汽車關稅可是貴到有剩,當然會反映在價格上,導致普通的標配隨隨便便就超過100萬,每台車,不論品牌如果不要陽春版,全部都配備基本上都是百萬車XD,儘管如此,大家也寧可花更高代價買昂貴的進口車或日系品牌也不要買裕隆,就代表商品的品質讓人失去信心而民眾是在理性權衡下所下的決定。

所以今天想跟討論一下曾經被寄望的國產品牌怎麼變得讓人一點都不感興趣?甚至會嘲諷阿斗來的。首先我們就必須看裕隆的崛起過程。以下我照慣例,為了方便閱讀一樣列點陳出。


一、台灣政府為何要扶植本土汽車產業?

台灣的汽車工業發展始於 1950-1960 年代,當時政府推動「進口替代政策」,目標是減少外匯支出、促進國內產業升級,於是開始積極扶植本土汽車品牌。裕隆汽車於 1953 年由嚴慶齡創立,成為台灣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

1960-1980 年代,政府透過高關稅、進口限制等方式,強迫國人購買國產車,成功讓裕隆等本土車廠快速發展。當時裕隆與日本 Nissan 合作,組裝日系車款,市場占有率一度超過 70%。

然而,政府這種「保護主義」政策,卻讓裕隆習慣了「不必競爭」的環境,導致它在全球汽車市場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落後。


二、裕隆的發展困境:不研發、不創新,只會拼裝

當日本、韓國的車廠(如 Toyota、Honda、Hyundai、Kia)積極發展自有品牌、投入研發時,裕隆卻選擇了一條最輕鬆的路線——組裝進口零件,而非真正發展自主品牌技術

1. 不願研發核心技術,長期仰賴代工

  • 裕隆早年靠 Nissan 授權技術製造國產車,但從未真正建立自己的研發能力
  • Toyota、Honda 透過研發發動機與變速箱建立技術壁壘,裕隆卻只會進口零件來拼裝,無法與國際品牌競爭。
  • Hyundai、Kia 透過自主技術崛起成為全球車廠,但裕隆卻連台灣市場都守不住,國際化更是遙不可及。
  • 這邊就要來提歷史上算「自主研發」(嚴格上不算),就是飛羚 101(Feeling 101) 是裕隆汽車在 1986 年推出的台灣第一款自主開發的轎車(蘇芮跟著感覺走廣告),當時標榜**「台灣第一輛國產自製轎車」,並被賦予「台灣國產車工業的里程碑」的象徵意義。→結論:失敗XD 原因歸類為幾點:主要還是依賴外國零組件、眾多車主反應問題一堆而且又貴、油耗多、最終銷售慘淡。

2. 再次自主品牌→ Luxgen 失敗

2009 年,裕隆推出自有品牌 Luxgen(納智捷),號稱「台灣人自己的品牌」,但它的問題在於:

  • 但素...老問題還是在,沒有從飛羚 101學到教訓→零件全數來自外國供應商,如引擎來自法國、變速箱來自日本、底盤來自中國,幾乎沒有本土研發能力
  • 說明:很多車的確內部都有使用外國零組件的部分,但還是有一兩個自家汽車強勢組件,例如豐田的TNGA 引擎、油電混合技術;現代的Smartstream 引擎等,這些都是所謂的關鍵核心技術,but.....裕隆你是一個都拿不出來啊....)
  • 車輛品質不佳,如 Luxgen S5、U6 被車主詬病變速箱頓挫、車機當機、油耗過高等問題。
  • Luxgen 進軍中國市場後大虧損,最終無法在兩岸市場站穩腳步,最後直接退出中國市場

3. 最新車款納智捷 n7 電動車,又是拼裝貨?

裕隆近年轉向電動車市場,推出納智捷 n7,但它的問題仍然是:

  • 本質上是鴻海 MIH 平台的代工車,並非真正的自主研發車款
  • 預購 15,000 台,但上市後市場反應冷淡,是否能交車仍是未知數
  • 品牌信譽崩壞,導致許多消費者寧願買 Tesla 或 Hyundai 的電動車,也不願相信 Luxgen,就是我開頭提到的現象。

三、台灣政府如何保護裕隆?(重點來了)

裕隆之所以能存活至今,並不是因為它的產品競爭力強,而是因為政府長年給予特殊保護與補貼

  1. 進口車高關稅,確保裕隆沒有競爭壓力

進口關稅(17.5%)

進口車比國產車要額外支付 17.5% 的進口關稅,導致基礎車價直接拉高。

這是政府「名義上保護本土產業,實際上確保財團利益」的方式。

貨物稅(25%-30%)

汽車是「奢侈品」,所以政府對 2000c.c. 以上車款加徵貨物稅,甚至最高達 30%。

這種課稅制度比許多國家還要高,變相懲罰買進口車的消費者。

營業稅(5%)+ 牌照稅 & 燃料稅

這些額外稅收進一步墊高購車成本,而政府收入卻沒有真正回饋到道路基礎建設與交通改善上。

2.政府補助電動車計畫

    • 裕隆獲得政府電動車補助資金,卻仍然無法研發出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
    • Luxgen n7 電動車本質上是鴻海造的,但裕隆卻成為受惠者,獲得政府資源。車輛政策偏袒本土車廠
    • 台灣的法規長期傾向本土車廠,例如油耗測試標準、進口車檢驗標準,都讓國外車進入台灣市場變得困難。

四、裕隆的未來:還能活多久?

儘管裕隆靠著政府保護勉強存活,但面對市場變遷,它的未來並不樂觀

  1. 燃油車市場崩潰,裕隆無法跟上新能源潮流
    • 全球車廠紛紛轉向電動車,Toyota、Hyundai、Tesla 都有強勁競爭力,裕隆卻仍然靠「組裝」存活,難以在國際市場立足。
  2. 電動車 Luxgen n7 能否成功?
    • 預購數字看似漂亮,但台灣人對 Luxgen 品牌的信任度極低,過去的負評仍影響消費者選擇。
    • 如果 n7 失敗,裕隆將面臨真正的存亡危機。
  3. 市場選擇變多,裕隆的生存空間縮小
    • 早期裕隆靠政府保護活下來,但現在台灣人有更多選擇,Toyota、Honda、Tesla 等品牌充斥市場,裕隆已經沒有競爭力。
  4. 川普將在4月2日推出對等關稅,其中特別關注骯髒15國(the dirty 15)也就是對美國徵收高關稅且貿易量大的前15%國家,路透社引述台灣也在這15國內。陸行之這幾日發文點名,因為台灣有個扶不起的阿斗產業,需要台灣政府課徵萬萬稅來保護。

結論:裕隆是「扶不起的阿斗」,政府再怎麼補貼也沒用(我這個結論是不是太狠?)

裕隆是一個依賴政府保護、缺乏創新能力的企業,它從來沒有真正投入研發,而是靠進口拼裝車來維持市場地位。即使政府長期補貼、設置高關稅來保護它,裕隆的競爭力依然不敵國際品牌。

如今,在全球電動車革命的趨勢下,裕隆是否能靠 Luxgen n7 東山再起?還是會像過去一樣,最終再次淪為政府補貼下的「僵屍企業」?這將是裕隆未來幾年最大的考驗。

但可以確定的是,就算承受其他汽車的高商品價格,台灣人似乎已經不再願意為其買單。


對了,這邊我查了美國有關薪資與汽車的資訊跟大家分享一下,就知道台灣汽車到底有多貴,要知道我們台灣2024平均薪資中位數:37,000元,美國薪資中位數:每月約2,884美元(95232台幣)。當然美國大學畢業生30歲過後平均負債大約新台幣188萬元,大學各種貸款,但就單論薪資跟新車的話,美國新車平均價格是4萬1000美元(大約新台幣123萬元),是不便宜,但凡事都有對照,你覺得台灣買車划算嗎?

avatar-img
Aeron雜七雜八的日常
10會員
5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探討美國教育體制的問題,從高昂的教育成本、功能性文盲率居高不下,到大學淪為文憑製造工廠,以及政治正確凌駕學術標準等現象,分析其對國家競爭力和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並提及川普政府的教育改革主張。
昨天看到北檢針對柯文哲案,真是毫無下限,我的焦點不是柯文哲是否有罪(看我過去的發言就知道對他無感但也不厭惡),而是司法程序充滿瑕疵(抖),一旦可以這樣操作,那以為不論是誰將無任何保障,誰又信任司法,國家民主體制將千瘡百孔。 緣由:北檢偵訊副市長,針對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涉京華城容積、
川普的關稅戰看似振興美國製造業,實則忽略美國美元體系結構性矛盾。本文剖析川普策略、特里芬困境、製造業迴流困境,以及關稅戰的反效果,最終指出真正讓美國強大的並非貿易戰,而是全球資金流入及對美元的信任,而川普的政策正逐步侵蝕這些基礎。
探討美國教育體制的問題,從高昂的教育成本、功能性文盲率居高不下,到大學淪為文憑製造工廠,以及政治正確凌駕學術標準等現象,分析其對國家競爭力和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並提及川普政府的教育改革主張。
昨天看到北檢針對柯文哲案,真是毫無下限,我的焦點不是柯文哲是否有罪(看我過去的發言就知道對他無感但也不厭惡),而是司法程序充滿瑕疵(抖),一旦可以這樣操作,那以為不論是誰將無任何保障,誰又信任司法,國家民主體制將千瘡百孔。 緣由:北檢偵訊副市長,針對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涉京華城容積、
川普的關稅戰看似振興美國製造業,實則忽略美國美元體系結構性矛盾。本文剖析川普策略、特里芬困境、製造業迴流困境,以及關稅戰的反效果,最終指出真正讓美國強大的並非貿易戰,而是全球資金流入及對美元的信任,而川普的政策正逐步侵蝕這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