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甫執政,裁撤美國際開發總署(USAID)、教育部等單位後,隨即發動對全球的關稅戰→被視為振興美國製造業、扭轉貿易赤字的重大戰略。然而,這場看似「為美國人而戰」的經濟民族主義,其實背後藏著更深層的金融結構矛盾,而這正是川普及其顧問所無法解決、換成是誰都一樣的難題。
最終就是一起倒
川普關稅戰表面上是要對抗貿易失衡,尤其是中國、越南、台灣、韓國、日本等對美國存在龐大順差的國家。他主張透過提高進口關稅、鼓勵本土製造業復興,來改善美國的經常帳赤字。
─目的是以戰逼迫達成國與國的雙邊貿易協定。─
乍看之下,這是個合理的策略——美國長期以來從這些國家大量進口商品,造成巨額貿易逆差;川普試圖透過調整貿易結構來解決這個問題。然而,這忽略了一個根本性事實:美國的雙赤字,是美元體系的結構性副作用,而非簡單的進出口失衡所能修復。也就是說,美國並非其他國家,他本身就是巨大的全球金融系統。
※這邊簡單解釋一下美國金融運作結構:《美國為何放棄製造?因為美元才是它的商品》
●美國不靠賣商品,而靠「發美元」
(🟦世界賣東西給美國 → 拿到美元 → 存回美國 🟦 美國再賣你債券、股票、科技公司 → 再賺一輪 🟦 美國就像一間「世界資金銀行 + 收費資產平台」)
製造?給別人做就好——因為便宜、效率高XD
而美國當老大:收租、控資金、賣軍火、訂規則
錢?美國印出來全世界搶著要 / 資產?你得來美國買,才能保值
美國過去一貫看重的向來只有:科技、專利、金融、軍事壟斷(用這些資產控制世界資金流向與經濟秩序)
美國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發行國,其經濟必然承擔「全球美元提供者」的角色,這就是所謂的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換句話說,美國不是單純「參與貿易」的國家,而是整個全球美元體系的心臟。
要讓全球能順利貿易與儲備美元,美國必須長期處於經常帳赤字狀態,也就是必須向世界購買商品,讓美元流出。
但美元流出後會發生什麼事?這些資金又會透過資本帳盈餘流回美國,被投資於美債、股市、房地產等資產市場。這樣的迴圈,反而強化了美元匯率,使得美國無法藉由貨幣貶值來調節貿易失衡。(其他國家或許可以,美國不行)
川普的關稅戰,無視這一點結構性邏輯,在貨幣體系仍維持不變的情況下硬性打擊貿易流向,其結果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川普鼓吹「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同時,也大力推動製造業回流。但即便真的把部分工廠從中國或東南亞、台灣搬回美國,這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美元氾濫的現實:
簡單說,美國不可能「自己印美元、自己消費、又自己儲備」,整個金融帝國的邏輯是靠世界其他國家承擔生產與儲備責任所構築的。
或許川普原本的政治盤算是成功的——展現強硬態度、拉抬民族情緒、抑制中國崛起、藉關稅使美國有更優勢的貿易條件。但在實質層面,他卻動搖了美國最核心的三大金融支柱:
當全球供應鏈遭到衝擊、貿易萎縮、股市波動、外資觀望,這些都讓人質疑美國是否還能作為世界金融的「安全港」。最致命的是,盟友開始感受到美國的不穩定與不可信,這才是真正削弱霸權的關鍵。
關稅戰帶來的不只是中美貿易緊張,還引發了全球資本信任的裂痕:
或許,川普想重構有利於美國的貿易規則,但打到的卻是美元體系自己的根基。而這個根基從美國脫離金本位制並讓美金成為全球強勢流通貨幣時就開始了。
川普的貿易戰是一場典型的「戰術正確、戰略錯誤」的操作。他用的是經營企業的思維,試圖解決一個早已進入金融資本邏輯的世界失衡問題。
真正讓美國強大的,不是關稅,不是貿易條約,也不是工廠回流,而是全球資金願意流入美國、信任美國資本市場、願意儲備美元。而川普的政策,卻讓這些根基開始出現裂痕。
當霸權者開始質疑自己的體系,全球自然也不再視其為「不可取代」的中心。
這場關稅戰,傷的是全世界,而流血最多的,究竟是各國還是美國,目前尚不可見。
總之呢,
美國不是世界工廠,也不只是個強大的國家而已,美國是世界銀行與仲介。
美國有沒有自己製造商品,不重要
真正的戰略是讓美金流通全球、購買全球資產 / 世界幫忙製造,美國提供貨幣與吸金中心。
直至美金多到破滅,在之前這個運作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個結構就是無解。所以我也不懂這套拳法打下來,沒有碰觸核心,反而傷了美金與各國信用的川普,這又有什麼好處?
(以上純屬個人淺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