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 Threads 上看到一則讓我眼睛一亮的貼文,也是一個很值得拿來說明「Feature 話語失焦」的案例。一位創作者貼出一張擺盤精緻的現切水果盒,並詢問大家:「我想市調一下,這樣的水果盒多少價格妳們可以接受呢?」結果引發了一場幾十則的留言熱烈回應。大部分人報價在 70~120 元之間,還有人表示這盒水果「看起來不貴」「不耐放」「是放在盒子裡的剩餘水果切塊」。

但真正讓我決定寫下這段案例的,是原 PO 在其中一則留言裡補充問了一句:
「如果水果好吃的話,會有機會賣更高價嗎?」
這句話乍聽之下很合理,似乎也反映了許多品牌心中常有的疑問:我的產品明明不錯啊,有沒有可能靠「產品力」就讓人願意多付一點錢?
但可惜的是,這句話就是一個經典的 Feature 話語誤區。它暴露出一個錯位的假設:「只要我的產品夠好,市場就應該要用更高的價格回報我。」而這正是許多行銷人與創業者最常誤解的一點。
水果好吃 ≠ 可溢價的價值主張
從 FABE 的角度來看,「水果好吃」頂多只能算是 Feature,甚至可能是 Benefit。但它為什麼無法直接轉化為溢價條件?原因在於這個說法缺少比較脈絡(Advantage)與可信佐證(Evidence),更沒有與角色的使用情境做出連結。
換句話說,它既沒有說清楚「比誰好吃」、也沒有說明「這樣的好吃對我有什麼具體好處」,更沒有舉出任何可以讓我相信它穩定好吃的證據。
而留言串的網友們也很誠實地回應這個問題:
- 「水果好吃不是應該的嗎?」
- 「不太會,因為大家知道水果有時令問題,不可能每次都好吃。」
- 「我覺得與其好不好吃,我更在意的是份量夠不夠。」
- 「除非是會議或茶會要送人,不然我也不會買這麼精緻的盒裝。」
這些回應其實在說同一件事:好吃不是差異化的條件,而是「基本要求」——它不足以構成額外付費的理由。
網友們的留言,其實幫你補完了 FABE 缺漏
從 FABE 的角度來解讀,這些網友的留言其實就是在回應品牌方沒有說清楚的那幾塊:

這些留言用「角色語言」點出了 FABE 所缺的所有東西,只是品牌方沒有說出口,也沒有設計語言來引導對方聯想到。
如果是我,這樣設計才會有人買單
如果這水果盒是我負責顧問的產品,我會怎麼重新設定這則貼文或廣告文案呢?我不會只問價格,我會先從情境和角色用途開始鋪陳:
「如果你是忙到沒空吃晚餐、只想補充一點不沾手、放得住、看起來體面的水果——這樣一盒,你願意花多少錢?」
或是:
「這款水果盒的設計本來就不是給自己吃的,而是拿來送同事、茶會、會議招待用。你覺得這樣的禮貌感,有沒有價值?」
這些說法不是在講「我的水果多好吃」,而是讓對方開始思考:「對,我上次遇到的那個狀況,就很適合有這樣的東西。」
我也會幫品牌重新拆 Feature:
- 「每種水果 3~4 片,一盒內含四種,份量是便利商店水果杯的 1.5 倍」
- 「包裝可直接插叉食用、不用額外拆封」
- 「甜度穩定,不放爛果、不拼盤,主打簡單乾淨」
然後再設計情境性的 Benefit 語句,例如:
「比起一盒 39 元的塑膠水果杯,這份水果不只比較好吃,而是——可以拿得出手、分得出去、吃起來不黏手、拍起來不尷尬。」
這才是一則能說進人心的價值對話。
你想問「可以賣多貴」,但市場在等你說「是為誰準備的」
這則水果盒案例提醒我們:你以為你在問價格,市場其實在問角色。你說的是「我有什麼」,對方回的是「我為什麼要在這個場景選你?」Feature 要成為價值的第一步,就是要說出那句:「這就是為像我這樣的人準備的。」
Feature 成為記憶點的關鍵:讓角色為你貼上第一個「自己人」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