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注與風險控制——投資並非比誰聰明,而是比誰撐得久
avatar-img
珞磊

下注與風險控制——投資並非比誰聰明,而是比誰撐得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本文轉自FACEBOOK Vincent Cheng-Wen Yu

原文網址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UPqjV1pyh/

(這是投資框架三部曲的最後一篇,前兩篇談的是:「什麼是好公司?」與「什麼是好價格?」。但當你已經懂得篩選公司、掌握預期差後,真正困難的問題才浮現:究竟該怎麼下注,才能控制風險、活得夠久,並實現你的長期目標?)

我們得先打破一個常有的迷思——大多數人太習慣把投資當成分析競賽(不管是對基本面、技術面、宏觀預測、或是任何其他的分析方法),覺得看對才是王道。但在現實中,投資的計分板不能只算「看對幾次」,還要考慮每次怎麼下注、結果產生了多少報酬。勝率、賠率、交易頻率,三者合起來,才構成你真正的績效。

投資的勝負,往往不是輸在看錯,而是輸在下注。

投資不是單純的知識競賽。你可以精準預測一家公司前景,預判產業轉折,甚至知道什麼敘事會發酵,但如果你的部位設定錯了——太小,白忙一場;太大,一次錯誤直接出局。這不單單是資金利用的效率問題,更是生死問題。優秀的投資人會把部位管理,變成能否賺更多的加分題,而對沒有經驗的投資人而言,這是他們能不能長期在市場上活下去的及格線。

所以如果讓我來設計一門投資課,我會把「下注與風險控制」擺在最前面,至少佔整體比重的六成。分析固然重要,但如果你只會分析不會下注,你是分析師,不是投資人(Those who take risks vs. those who just use their lips)。

然而,這篇文章不細談 Kelly 公式、不推導艱深的數學模型(不是我的專長)。我只想講一些簡單但扎實的觀念——真正能讓我們在市場中多活幾年的東西。

本篇可獨立閱讀,但我認為如果結合前兩篇,更能拼出完整的投資框架。就像俗諺說的:「在出拳攻擊之前,要先學會挨打」。分析能力,決定你出拳的準確度;下注能力,決定你挨打的耐久度。只有內功深的人,才能挨得住市場的重拳。而耐打,才有資格贏。

▉ 幾何平均數與波動稅(volatiltiy tax)

我們在思考風險控管與投資績效的時候,「幾何平均數」遠比「算術平均數」重要的多。這是因為財富的成長是透過複利運作的,而複利對「波動」非常敏感。在投資世界裡,最大的隱形敵人就是小看了波動的代價。

我首次意識到這點,是在第一份工作的某次下午閒聊,當時老闆Joe提出的一個小遊戲:

假設我們一起玩個簡單的飛鏢遊戲。有兩塊飛鏢盤,每塊盤面分成三等分,每一格代表一種報酬率,機率均等。每人的起始資金相同,而累積金額最高的人獲勝:

* 飛鏢盤A: +55%、+55%、-40%

* 飛鏢盤B: +20%、+25%、+15%

如果這個飛鏢遊戲只玩一次,你會選哪一個?如果這個遊戲玩一百次,且單次下注的金額必須一樣(固定金額),你的選擇會改變嗎?如果這個遊戲玩一百次,而且每次都得將手上的錢all-in,又會怎麼影響你的選擇?如果將下注金額的限制完全移除呢?

在前兩個情況下,選A是最理性的決策,因為它在沒有複利效應下的「平均報酬」更高。但如果連續玩一百次,且把把all-in,B 的複利效果會逐漸領先,因為它的幾何平均報酬比A 高。波動愈大,長期結果愈不穩,這就是「波動稅」(Volatility tax)的真相。至於如果將限制完全移除,選B仍然稍優於「選A並用Kelly公式決定下注金額」,但兩者的差距會比把把all-in的狀況小。另外因為在實際的投資當中,我們無法事前就正確估計賠率與勝率,所以應用Kelly公式還有很多變化型(Bayesian Kelly、Kelly portfolio optimization…等),這些進階的數學,我們有機會再談。

關於這個概念,我推薦大家去讀Mark Spitznagel 的”Safe Haven: Investing for Financial Storms”(Mark是Taleb的投資夥伴)。這個投資策略的核心在於「優化幾何平均報酬率」,也就是降低大幅虧損的機率。穩定、抗波動的配置,即便表面上報酬不高,但在長期的複利效應下,才是資產真正增長的關鍵。

簡而言之,部位管理的目標,不是讓你最快致富,而是讓你活得夠久,等到對的那天還有子彈可用。這也是孫子兵法的原文中,為什麼是說「百戰不殆」而不是「百戰百勝」——不殆,才有機會勝。

▉投資上的「三元悖論」(Impossible trinity)

就像我們在總體經濟學中學到的三元悖論(Impossible trinity),一個國家沒辦法能同時享有固定匯率、獨立貨幣政策與自由資本流動。我們在交易策略裡,也不能三樣都要:

* 高勝率(幾乎都會賺)

* 高賠率(每次賺很多)

* 高交易頻率(常常出手)

在現實中,你頂多選兩個。更重要的是,這些策略的選擇要能與個性搭配,搭錯自己的個性,只會讓你更快的從市場登出:

1. 高勝率 + 高交易頻率,但賠率小

這就是那種「每次賺一點」的撿銅板策略,通常都是短線交易(許多量化投資方式也是屬於這類)。最擔心的就是遇到黑天鵝事件或是流動性枯竭(技術線型上的跳空缺口),一次大賠可能把先前賺的錢都吐光。這類的策略較適合重視精準,喜歡明確的控制感與安全感(對風險過度敏感)的人。

2. 高賠率 + 高交易頻率,但勝率低

這種投資人就像之前提到過的「敘事型投資人」,每次都在找 10倍報酬的機會,但由於不確定性高且容易受整體市場情緒影響,命中率跟抽獎差不多。這類人充滿行動力與直覺,必須抱持著「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的覺悟——畢竟只要搭配成熟的加碼系統,一個好投資可以抵銷掉數十個停損出場的交易。

3. 高勝率 + 高賠率,但頻率低

這種策略更像賭「均值回歸」的價值型投資人。必須耐心等待出手的機會。買入在其他投資人最悲觀的時候,等待「期望差」未來能實現。這類投資人通常思慮謹慎、耐心極高,但如果走到極端可能會錯過機會、陷入過度等待。

上述的策略可能有些過於簡化,但我想強調的是,這個投資的「三元悖論」沒有完美的選項,只有適合你的選項。最理想的策略,不是你設計出來的,是你個性決定的。選擇錯誤,不是技術問題,是自我認識問題。

▉ 設定停損點與型一型二錯誤(type1/type 2 error)

設定停損點的藝術是評價交易系統是否優秀的關鍵。表面上這是個風險管理的技術問題,實際上卻是統計決策與價值選擇的問題:每建立一個部位,背後都隱含一個假設——「這筆交易是對的」,然後藉由不斷地蒐集價格訊號,與觀察基本面的邊際改變來驗證它。這時候,型一(Type I )和型二(Type II )錯誤的概念就出現了:

* Type I Error:你以為自己錯了,其實沒錯。也就是說,太早停損被洗出場外,把一筆原本會賺的交易砍掉了。損失的是潛在獲利。

* Type II Error:你以為自己沒錯,其實大錯特錯了。也就是說,死撐不砍,最後虧更多。損失的是理智與投入的資金。

每次你設停損點的方式,其實就是選擇你想冒哪一種風險:是寧可早點放棄好交易(型一錯誤),還是冒著撐過頭的風險(型二錯誤)。沒有正確答案,只有權衡。

更有趣的是,你停損設得越緊,就越容易犯型一錯誤;設得越鬆,就越容易犯型二錯誤(並非彼此獨立,而是相互消長)。這就是我一直認為「信心/信念」(confidence and conviction)與「彈性/自我懷疑」(flexibility and self-doubt)難以同時完美共存的原因,也是讓許多投資人痛苦的根源——它在逼迫你做出價值選擇。

那究竟哪一種錯誤比較「適合」你,取決於你的人格特質:

* 接受高 Type I Error(容易太早停損的人):更適合開放性高、善於適應變局的人。這個做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投資人必須有能力「錯了再買回來」,而不會因為自尊心受損就錯失後續機會。若沒有這種拋開自尊、見風轉舵的能力,必定會錯失後續扳回一城的機會。

* 接受高 Type II Error(容易死撐的人):這個做法更適合堅定、偏執、自我效能感強、總是喜歡做深度研究的投資人。往好的地方看,這種人格更有耐心、執著,重視自己的判斷,不容易被短期波動嚇到,但同時也容易因為死撐錯誤付出沉重代價。所以一定要搭配「提前設定好最大容忍區間」的做法當作保險。

停損本身沒有對錯,但選錯了「適合自己錯誤類型」的風格,就會在交易過程中產生持續的心理衝突。真正讓你破產的,不是停損點,而是自尊心。

▉ 分散「故事線」,而不是單純分散標的

很多人談到「風險分散」時,第一反應就是把資金放在不同產業、不同國家、甚至不同資產類別上——好像買了一點科技、買一點金融、再來點新興市場股票,就能躲過市場暴風雨。但那只是「外觀上的分散」。真正的分散,是分散你所押注的驅動因子(idiosyncratic drivers)——也就是那些能真正帶動資產價格的獨立變數。

舉例來說,當我以前在看中國市場的時候,有些基金經理人可能認為醫藥股防禦性較高(相對其他產業),可以很好的對沖他手上其他較爲激進的股票(例如中國房地產)。但不幸的,如果他買入的是醫療設備股,這個策略會完全失效——醫院客戶購買醫療設備的主要資金來源,除了本身的現金流以外,還有一大部分來自於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而當中國房地產業蕭條的時候,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大幅減少(這個收入在很多地方,比正規的財政收入還要重要),自然沒有辦法支持當地公立醫院擴建與升級設備,甚至原本購買的設備都會有延遲付款的情況。正因為它們和房地產很大程度上依賴同一個驅動因子,許多醫療設備股沒有辦法當作一個好的防禦型對沖標的。

另外這個概念,除了從防守(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之外,也可以轉為進攻型的機會——拿台灣市場當作例子,由於台積電占大盤權重可以在30%以上,而大多數的台股基金都有「單一持股禁止超過總資產10%」以及「衍生性商品總曝險」的限制。我們可以想見,假設基金經理人看好台積電未來股價表現,他又被規定強迫必須低持(underweight)台積電,那有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反過來去買跟台積電有最相近驅動因子的中小型股票(可以稱為「proxy」,而且因為市值相對小,它們通常是股性活潑,還自帶槓桿那種)。這些標的通常是上游設備供應商類,或是一些非常依賴台積電作為主要客戶的中小型公司(最好還有高固定成本)。知道了這個做法後,其實投資人就有很多「吃豆腐」的機會,可以搶先於這類受限制的台股基金去佈局,這就是把「分散風險」這個概念翻轉成進攻策略的方法。

真正的分散,是手上的每個標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命運腳本。你買的不是資產,你押的是故事線。

最後,真正的風險從來不是市場給的,而是我們自己給的。那些能活下來的人,並非他們比別人聰明,而是他們比別人更願意承認自己不知道的事,願意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個性與能力邊界。下注與風控,是投資人的自我認知修行。

最後,容我再囉嗦幾句——風險控制的核心在於認識自己,並設計一個讓你能長期堅持的系統——從部位大小到停損點,每一步都能反映你的個性與目標。記住,投資是場無人知曉終點的生存賽,衝得最快的人不一定勝出,但留在場上的人總能贏到最後。風險永遠在路上,市場從不憐憫任何人,只要你還能遵照著自己的原則前行,你就還有下一次翻身的機會。

活下來,才有資格談聰明。

avatar-img
珞磊
5會員
23內容數
說不出話也沒關係,至少我們還能一起在這裡當石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