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邏輯投資週報-2024.06.02|迅得/意德士/威宏-KY/台耀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raw-image

「邏輯投資」專欄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個股心得、投資觀念分享或潛力股週報】,目的是作為投資領域之學術研究與知識/資訊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群組,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專欄訂閱費用每月 12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分享投資知識與市場觀點,歡迎訂閱支持。請記得「追蹤」本專欄及「邏輯投資」臉書粉專Treads,作者將不定期分享更多市場觀點與產業看法。


☆ 近期專欄發布專題文章



※ 不要錯過黃仁勳的台大演講與AI投資機會

如果讀者仍對AI勾勒的未來世界不夠了解,建議花點時間看完輝達首席執行長黃仁勳的台大演講內容,相信你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作為當代的台灣投資人,生活在科技島上,對於處於AI世界中心的投資機會,千萬不要錯過,「邏輯投資」也會持續尋找相關的投資機會。目前我個人主要是以記憶體、AI PC、先進製程/封裝設備等題材切入,主要持股包括:群聯、瀚宇博、迅得、意德士、鈦昇、牧德,僅供參考。

以上非個股買賣建議,請自行評估投資風險。



※ 投資、投機與賭博的分界線-我的觀點

週末看到某投資網紅分享其個人觀點,認為短線價差交易屬於「投機」行為,本質是「賭博」,槓桿工具則是增加波動,助長「賭博」風險,而存股或長線波段交易才是「投資」。
另外該網紅認為50萬元年薪以下的小資族,注定只能投機。

上述這類保守觀點,也算是老生常談了,很難說這樣的觀點不對,然而在個人經歷了「存股」轉「主動投資」、「槓桿交易」的投資歷程,以及認識到許多投資大神後,我對投資、投機與賭博的界定,反而有了更深刻的體認。

對我來說,沒有「邏輯」的交易、盲目跟單、讓股價波動跟情緒主導投資決策、基於錯誤資訊或期待的預測(瞎猜)、建立沒有根據的策略、忽視大盤長期平均報酬率的想法等,這些行為才是「賭博」。

至於「投機」跟「投資」,市場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跟界限,但我認為有「邏輯」的思考、有策略、有紀律、有檢討跟歸納經驗,有客觀分析不同標的與工具的投資報酬率並作出判斷,這些行為則是「投資」,而在這之上更積極地曝險,或可稱為「投機」,當然也有人做貶義解釋,這裡不置評。

至於槓桿工具使用與否,我認為跟賭博或投機無關,警察使用槍枝是為了打擊犯罪,歹徒使用槍枝則是為謀一己之私,但槍枝本身並不代表正義或邪惡,而槓桿策略也是一樣,它的本質只是增加曝險、放大波動,如此而已。

有的人習慣給使用槓桿工具的人事物貼上負面標籤,這可能只是反映其過去使用的負面經驗,或是成長道路培養出的保守價值觀,這沒有對錯,但在投資道路上,我還是會建議投資人打開心胸,因為市場就像大海,而海能納百川,你始終無法僅憑一己立場望盡海角天涯,你我所知所見可能都只是滄海一粟,冰山一角,虛心反而能走得更久遠、更圓融。

「邏輯投資」專欄之前在「價投好難」系列寫過一篇文章探討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回顧一下。



※ 「財富自由」不是終點,但仍值得追求,因為那將是你尋找人生目的的堅強後盾

YouTuber頻道「MoneyXYZ」在最新的影片分享了作者對於「財富」與「自由」的反思歷程,我覺得值得一看。


有趣的部分是作者引用的書籍「財富的幾何學」,該書認為在追求財富自由前,應該先思考自己人生的追求為何,頻道主不完全認同這個觀點,而我也一樣。

raw-image


許多已經達成財富自由的人,他們在經歷了「富裕」與「自由」的生活後,會告訴後進者,尋找自我的價值與人生意義其實更為重要,但這對仍被金錢與時間綑綁的人來說,其實非常「不接地氣」,而這也符合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們總是需要滿足基本需求後,才有餘裕探索與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

raw-image


回到「財富自由」與「投資」這個主題上,我認為「財富自由」的目標仍值得你我追求,而「投資」就是幫助我們逐漸脫離「基本需求」層次的一個手段,當我們能夠透過投資,穩定累積財富,逐漸擺脫對於金錢、時間與基本需求的依賴後,我們也就能更有餘裕地去探討自我與社會的關聯性,同時去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論那只是屬於短暫的「體驗式幸福」或是長期的「反思性幸福」,你總要有機會去碰觸幸福,才能真正理解幸福是什麼,不是嗎?

而「投資」某種程度也是最公平的一條路徑,或許你因為學歷、出身、職業甚至相貌、障礙而有著各種限制,但只要當你能持有一部份的資金並進入市場後,你也有著同等的機會運用這筆資金贏取(也可能是損失)財富,當然不管是工作還是投資,終究是需要努力與付出的,即使你是採取指數型ETF的投資策略,你也需要去理解這套策略的基本邏輯,並付出耐心與信心去守護它。


不過「邏輯投資」自己是還遠沒達到「財富自由」的水準,目前仍只是一個經常蹲在公園做研究、寫專欄、思考人生的宅宅,但也期許自己有一天能達成「財富自由」的目標,進而贏回自由,開啟更多可能性,「邏輯投資」也期盼能跟各位讀者共同實現這個目標,衷心希望這一天不會太遠。

raw-image



※ 芝加哥採購經理人指數衰退,「滯脹」會發生嗎?

5月31日當天的美股經歷上沖下洗的一天,首先是4月核心PCE年增率2.8%,符合市場預期,也與前值持平;月增率0.2%,則低於市場預期與前值0.3%,宣告通膨危機解除,股債雙漲。

raw-image


然而之後公布的5月份芝加哥採購經理人指數(PMI)35.4,低於前值37.9,且大幅低於市場預期值41.5,造成市場震撼,引發市場對於「滯脹」的擔憂,資金趁勢獲利了結,半導體版塊重挫,股市下跌。

最後尾盤MSCI指數再平衡,又帶動資金湧入,個股開始收復失土,股價回升。


股市當日波動劇烈其實難以預測,但芝加哥PMI數據則值得我們再檢視,從圖1可以看到,芝加哥PMI指數過去僅在2008年金融海嘯、2020年疫情爆發時跌到這麼低,但當時的時空背景都是「經濟衰退」,但現在的美國卻離衰退還很遙遠。

raw-image


從圖2則可以看到,芝加哥PMI指數的方向跟其他美國相關製造業指數出現背離,我不確定原因是什麼,但我認為市場對這項數據有點過度反應,只是這也很正常,就是多頭市場常見的「多殺多」。

raw-image


整體來看,雖然美國的經濟與消費仍受到通膨與高利率影響而受到壓抑,但製造業應該仍處於緩慢復甦的格局當中,大方向並沒有改變,只是未來考驗仍不少,例如近期海運報價大漲,若傳導到物價端,也會讓聯準會對於降息決策感到壓力。




※ 比起羨慕跟仰望,你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raw-image


我在Threads看到下面這則推文:

看Threads覺得自己是人生失敗組
為什麼一堆人股票都賺好幾百萬

其實與其羨慕或感嘆,其實我們可以試著理解與分析自己與你主觀認定「勝利組」之間的差異,包括:

  1. 因為「勝利組」的本業收入非常高,其投資報酬的絕對值自然更高。
  2. 因為「勝利組」已經有多年投資與儲蓄積累。
  3. 因為「勝利組」有開槓桿或借貸(增加本金)投資。
  4. 因為「勝利組」的人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投資聖盃或獲利方程式。


而在理解差異後,你可以做的是:

  1. 跟「勝利組」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並尋找更好的工作(例如科技業)
  2. 跟「勝利組」學習堅定不移的投資信念以及長期累積複利效果
  3. 跟「勝利組」學習如何取得便宜的資金成本與槓桿工具的使用(前提是你有能力透過投資取得穩定的報酬)
  4. 跟「勝利組」學習選股、研究投資策略、提升投資能力,努力提升投資報酬率。


當然你也可以把時間留給「自怨自艾」,只是那些在這個Moment做出抉擇,選擇開始提升自己的人,他們會從後方超車,讓你看見他們的車尾燈,這就是人與人之間財富「差異」的分水嶺。值得深思。



※ 民眾排隊買屋,建商卻沒信心,這是怎麼一回事?

截至今年4月底止,「購置住宅貸款餘額」年增率持續回升至9.12%,創2022年6月以來新高。

但反映建商信心,有「建商推案風向球」之稱的「建築貸款餘額」年增率反而持續下降至3.31%,降至2017年8月水準。

raw-image


不覺得很奇怪嗎?

「購置住宅貸款餘額」已回升至2021-2022年水平,當時房價漲勢迅猛,民眾購屋意願強勁,而現在我們也能看到預售案場火熱,開價節節攀升,然而這一切景象似乎沒有帶給建商更多信心,5月30日冠德建設(2512)召開股東會,董事長馬志綱說:

有很好的、也有很不好的,站在我們的立場,就是先做好景氣不好的準備,認真工作。

另外也提到公司會持續關注中大型標案,包括捷運、公辦都更等等,並看好商用不動產市場,未來推案比例將略高於住宅。


明明房市復甦,「新青安」政策點火,建商想的卻是「未雨綢繆」、「將增推商用不動產」、「多承接大型標案、公辦都更」,你可以看得出建商態度與行動都相當保守,不打算積極獵地,也沒有要大量增加住宅推案。

如果你帶入半導體產業來思考,這就像是晶片價格漲價,各家IC設計業者都想增加投片量,但台積電卻說:「不想擴產」、「不想增加庫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邏輯投資」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建商希望保持低調,在經歷了2021-2022年像是「求救無門」、「抗議無效」的打炒房政策後,建商已知道自己對於政策缺乏話語權,因此選擇低調做人。

另一個原因則是土建融資的限制限期開工的要求,目前土建融資只給四成(過去是七成),且必須在18個月內開工,加上土地價格大幅上漲,因此建商只能減少獵地,選擇參與公辦都更或與其他建商合建,加上部分建商土地存貨還算充裕,直接導致供給端限縮。

此外,受到半導體產業持續建廠擴廠影響,國內營造人力不足,同時通膨蠢蠢欲動,建商擔憂工期拉長,成本在完工前不斷拉升,恐侵蝕獲利。這項因素也讓建商選擇邊建邊售,放慢銷售速度,進而壓縮供給。

最後還有囤房稅因素,因建案未來完工後若未能順利賣出,必須被課徵囤房稅,自然導致建商開案更加謹慎。


所以這一波房價上漲似乎跟過去不同,有點像記憶體因上游大廠減產導致報價攀升一樣,更像是壓縮供給端造成的結果,而且這次供給端的限制,不只是建商彼此心照不宣,政府政策與政經情勢引導,也促成更多建商加入「減少供給」的行列,偏偏政府還在去年下半年發動「新青安」政策點火,幫忙逼出潛在需求,導致供需加速失衡,房價快速復甦,甚至再創新高。


那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呢?

參考新美齊、冠德董事長的觀點,可以看出建商在已知「新青安」政策為期三年的情況下,刻意避免在優惠貸款政策到期後開出太多供給,因此這幾年的推案應該會順其自然,不會刻意增加推案量加上台積電近年仍在持續擴充產能,缺工因素短期難以解決,因此無法期待供給能有效提升,是以後續房價或買氣能否延續,就看需求端何時耗竭了。

然而「台灣人還有錢」,看看最近預售案場民眾搶排隊買房的奇特現象,我想供需要達成平衡,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而營建股的榮景,應該不會就此結束,只是個別公司的評價是否合理,考驗投資人的判斷。



※ 如何跟單?

來聊一個比較不一樣的話題:「如何跟單」?


「邏輯投資」其實是不太建議「跟單」的,特別是「盲目」的跟單,但「人在股市走,哪可能沒單跟」?只要你認識的投資夥伴夠多,你一定會聽到各種內線、利多、投資建議、個股看法,而其中當然也存在潛藏的投資機會。


但該如何判斷並且有效跟單呢?

我個人的做法分享如下:

  • 評估是否在能力圈內:

首先我會判斷「跟單」的標的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當中,如果自己想深入研究,有沒有能力看得懂?這個標的屬不屬於自己打得到的「好球帶」?如果我判斷完全不可能看得懂,或是偏離自己的投資偏好(例如預估本益比偏高、已經漲一大段等),我就會果斷放棄,因為看不懂,你就沒信心,自然很難抱得住。


  • 評估是否已反映利多:

這是我的個人習慣,看到「小作文」或利多資訊時,我會習慣拉K線圖來看一下,如果判斷股價「近期」跑出一段漲勢,那我會主觀認為這項利多可能已經提前被市場「定價」,因此放棄跟單。

當然後面有可能漲一大段,因此「放飛」的個股不計其數,或許未來我會調整這項習慣(如果有足夠的研究時間的話)。


  • 上檔空間是否足夠大?

如果要跟單,我會喜歡挑「期望值更高」的標的,也就是「上檔空間」更大的標的,例如獲利高成長甚至翻倍,在這種條件下,本益比有可能大幅上修,達到「戴維斯雙擊」(業績跟評價都上修),簡單說,概念就是要賭就賭大一點的。


  • 參與工具與資金配置應綜合考量:

這裡我定義的「跟單」,就是「自己研究不足」、「依賴他人研究」的標的,所以我不會押注太多資金在上面,但如果我對這一單有信心,我就會考慮運用槓桿工具來押注,只是我會設定停損(跟一般作法不同),假設我使用可轉債選擇權(CBAS)來參與這檔標的,我投入的資金就會設定在「輸光也可忍受」的水準。

以圖片為例,這檔跟單標的我第一單CBAS下了約13.85萬,這就是我吃「龜苓膏」(賠光)也能承受的資金水準(我膽子小),不過當我對這檔標的產生興趣後,我就會開始做研究,並隨著研究理解程度來分批加倉,像後來即使股價上漲,我也有再加倉,這就是「跟單」與「自己研究」的信心與配置資金水準差異。

raw-image


--

跟單不等於盲目,但風險一定要控制。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即使是強者跟你分享的標的,也不代表他報的標的就一定會賺錢,而且因為你跟他的信心程度與資金規模不同,他賺錢,你虧損的情況也相當常見。

所以建議加入一些自己的判斷標準,輔以風險控制、分批進場,如果有時間,也不妨自己好好研究過,重點是建立持股信心並擬好自己的進出場策略,才不會從頭就陷入被動,最後慘敗收場。



※ 「我適合全職投資嗎?」我想你應該不適合

raw-image


先說結論,我覺得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都不適合「全職投資」。


我的理解,「全職投資」分為兩種,一種是已經賺到足夠多的財富,不需要再依賴工作收入,實質已是提前退休狀態,但仍繼續從事投資活動;另一種則是選擇以「投資」作為自己的職業與主要收入來源。

其實從上述定義你應該就可以理解,後者,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全職投資」,當作出這個「選擇」時,就意味當事人必須只透過投資來獲取收入,這種壓力跟上班族工作完成領工薪是截然不同的,也因為這種差異性,可能會進一步影響當事人的投資決策。


為什麼會有差異呢?有幾個環節提供給有意「全職投資」的人思考。


  • 收入穩定性/支出壓力

轉為「全職投資」後,收入管道主要為投資,但這可能不是穩定的收入(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然而每月的支出,包括餐飲、租屋或房貸、休閒娛樂、水電瓦斯、進修等,卻是固定開銷,這會給當事人帶來「變現」的壓力,因此有的股票可能你看好,但那是長線題材,你只能放棄;又或者你看好持股有長線爆發力,可是你臨時需要用錢,就只好減碼,結果你會發現過去的投資報酬率明顯下修,原因可能不在於你能力不足,而是環境迫使你做出許多不利的決定。

尤有甚者,可能經歷數月投資收入不如預期後,就開始加大槓桿或轉作當沖,但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前者放大波動,增加焦慮與壓力,而後者可能是自己不擅長的戰場,最後只是加速重返職場之路。


  • 多空循環/能力錯覺

你的高獲利到底是來自個人投資能力超越常人,還是牛市帶給你「我一定行」的錯覺呢?

我們都知道股市有牛市跟熊市、經濟有景氣循環、產業也有自己的循環軌跡,而資金也會隨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而有變化,有句話叫作:「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我們必須思考,我們的投資獲利到底是來自剛好站在風口上的運氣,還是作好準備迎接風口的勇氣與眼光。

如果我們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靠實力還是運氣,就貿然考慮全職投資,那當風停了,景氣變差了,市場方向改變了,我們還有辦法繼續憑藉投資來獲利嗎?因此建議投資朋友,如果真的要考慮全職投資,至少經歷一個多空循環測試自己的能力會比較穩妥。


  • 中長期投資/選擇限制

市場當中有各式各樣的投資機會,有的適合長線布局,有的適合短期勝負,而在資金量與收入受限的情況下選擇全職投資,你可能得被迫放棄一些適合中長期、具有潛力的投資機會,換言之,全職投資反而為你帶來選擇上的限制,甚至是迫使你放棄自己擅長的賽道與領域,因此你有沒有能力適應這種限制?值得思考。


  • 是逃避還是勇氣?

你選擇全職投資,到底是因為這是適合你的賽道?還是你只是單純想逃離職場的各種壓力?

其實要解決職場壓力的方法很多,全職投資只是一種選項,而你也可以選擇換工作、換跑道。儘量不要把「轉換領域」跟「全職投資」混淆在一起,也許你仍適合繼續工作,而你真正需要的其實是轉換環境,遠離那個長官、同事、工作對你不友善的場域,如此而已。


--

當然我自己最近也忍不住會去思考「辭職」這個念頭,尤其是當你看到帳上損益一天就跳升半年年薪,而前一刻你還被長官狗幹的時候,那種想法更是強烈。

然而全職投資是否真的適合自己,我目前也沒有答案,我還是認為自己這幾年投資順風順水,還是有不少運氣成分的,包括專欄跟社群經營也是,所以儘管工作上有許多壓力與不順心的事情,我還是繼續努力兼顧,並希望在某一天,我能找到屬於自己對於工作與投資平衡的解答。



※ 為什麼散戶總賠錢?因為你選錯比賽項目…

奇妙的 YouTube 演算法推播,讓我看到「李永樂老師」頻道 6 年前的一部影片-「看懂了這個,你再去炒股;股市暴跌,為啥散戶炒股票總賠錢?李永樂老師用數學告訴你!」。


簡單說就是作者透過數學來解釋一個看似公平的賽局,但某一方可以透過特定策略讓另一方賠錢,而套用到股市上,作者認為主力(莊家)也可以透過一樣的方式,讓散戶覺得贏錢機會是公平的,殊不知自己的資金卻不斷流失,轉移到主力(莊家)的手上。

這個數學題跟股市是否能完全類比,我覺得還是有一些不同之處,但我認同作者的結論,我認為對散戶來說,「設定賽場(戰場)」可能比選股能力或操作策略更重要。

讀過孫子兵法的人知道:「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也就是孫子強調「先勝而後戰」,套用在股市上,也就是在真正執行買賣動作前,選擇一個自己勝算較高的賽場(戰場)反而是關鍵,例如挑選自己熟悉的「趨勢」,或是挑選一個自己有能力判斷與掌握的「產業」,又或者尋找自己有信心、有能力理解其未來發展的「企業」等,儘量選擇在自己有能力,而其他人比較沒優勢的賽場(戰場)來比賽,勝算不僅較高,也比較能夠承受波動,避免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在產業循環、產業趨勢、長期成長、護城河、新市場或遭低估的賽場裡面競賽,這幾年下來也慢慢摸索到自己的優勢與投資節奏,當然我相信也有人是可以適應短期、高波動、高強度的投資環境,只要做得順手,勝率穩定,那自然也沒問題。

最怕就是活在「投資」的錯覺當中,贏錢就認為自己厲害,輸錢還忘記教訓的人,他們最終可能會像影片中的「男性」一樣,色字當頭,而這把刀還不停讓自己的荷包失血,最後人財兩失,留下遺憾。

raw-image



※ 潛力股資訊總整理(截至20240602)

raw-image

備註:

  • 迅得公告2023年下半年現金股利除息交易日為6月25日,預計配發每股2.5元現金股利。
raw-image



本週繼續追蹤迅得、意德士、威宏-KY 1Q24財報,將給出我個人的分析解讀。


歡迎付費訂閱解鎖更多價值內容
本篇內容共 635 字、7 則留言,僅發佈於邏輯投資-發掘投資機會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邏輯投資」發掘潛力股、營建股、定存股與冷門股,分享投資觀念、市場觀察與潛在風險,歡迎訂閱作者的投資專欄,每個月只要一個便當錢(99元)就能支持作者持續發掘投資機會,降低「韭菜率」,跨越投資痛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半導體ETF 00891 與 00927 選股邏輯與投資策略佈局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是煩惱三餐要吃什麼?有時候每天吃一樣的東西很膩,小茹很喜歡吃炒飯,光是炒飯的種類就有二、三十種,而小茹最愛的炒飯前2名,什錦炒飯、蝦仁炒飯,這2種炒飯相同的特色就是都有海鮮,只是什錦除了海鮮外還有肉絲,身邊海鮮控兩者我都愛吃。 接下來的文章要介紹的這2檔半導體ETF,基本上也有一
Thumbnail
avatar
江小茹
2024-04-18
【活動推廣】邏輯投資X金融人類學徒X摩股史塔克限時活動開跑! 由於追蹤我的朋友大多對投資理財感興趣,甚至部分的人將交易作為生活重心,所以今天要跟各位朋友分享一個很棒的活動資訊: 目前邏輯投資、金融人類學徒以及小弟等 3 位方格子作者,各選出了 3 篇原本是會員限定的文章,將在 3/26~4/1 限時免費公開!歡迎各位朋友快來認識這些作者,並把握機會閱
Thumbnail
avatar
摩股史塔克
2024-03-27
臺股 AI ETF 挑選邏輯與投資建議本篇將討論目前臺灣股市中AI ETF的挑選邏輯和投資建議,包括成立年限、受益人數和持有成本等要素。並提供三檔 ETF 的選股邏輯和投報率的分析。最後,針對此類型ETF的特性提出投資建議和注意事項。
Thumbnail
avatar
M大_峰谷之間
2024-01-17
長期投資要避免的邏輯錯誤連小學生都能暴打陸港股投資人一頓
Thumbnail
avatar
雪球滾滾-兩岸觀察家
2024-01-16
我看懂你的邏輯投資週報了我看懂你的邏輯投資週報了、原則上、你非常的厲害 包含你所推的潛力股我也一直在研究了
avatar
知識如金
2023-11-19
成功投資講求的是邏輯股票市場總是充滿詐欺、謊言、且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很多都是來者不善(超派),包含財團、法人、公司派、大戶、中實戶(尤其是短線投機客)、以及幼幼班散戶。而大家能看到的資訊,通常也都是新聞媒體大力放送需要吸睛的材料(大多客觀陳述事實的內容不會有流量),而這些內容多數都有7分真再加上一些渲染、臆測的話術,還有
Thumbnail
avatar
凱斯
2023-10-30
投資股票的邏輯人不理財, 財不理你, 物價日益高漲, 現在錢放銀行定存, 被通膨怪獸吃掉, 每個人都希望靠投資股票獲利, 投資股票的硬道理究竟為何?
Thumbnail
avatar
侃侃而談天天侃
2023-09-27
房產投資停損的邏輯二零二三年一月三十一日,星期二。天氣: 這陣子必須冷靜的是處理留在安大略的出租屋的買賣。昨晚我帶艾瑞克回家後,不久對他說:「四十八萬五,三月底交屋,你簽了嗎?」在銀行櫃台工作一整天累得像狗的他,躺在床上回:「簽了。」這一簽我們的「潛在」損失是加幣十萬四千塊(約台幣兩百三十四萬)
Thumbnail
avatar
佩格澀思
2023-05-01
分析高手:邏輯投資分析高手:邏輯投資 今天,讓我來介紹我們KOL裡面的基本分析高手:邏輯投資,他跟老爹一樣是方格子跟FB都有的,很強的喔,讓我們來看看邏輯投資的輝煌歷史。 方格子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投資理財博客,而其作者邏輯投資更是深受廣大投資者的喜愛和敬仰。邏輯投資的文章精深淺顯、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
avatar
可轉債老爹
2023-03-13